古代打仗为什么春天开战(古代战争中征)

在《儿子的问题,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点击可阅读)一文中,我提到了儿子阅读《三国演义》,看到书中,有的战争用“南征”表达、有的用“北伐”表达,问我这二者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答案,于是搜索、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妈妈们参考,讲给孩子。

“征”的含义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这是《孟子》中的解释。

上和下,简单理解就是上级和下级。

孟子表示,征是一种上级对下级发动的战争。

孟子时代,处于战国时期。国家组织结构是周天子最高,下面是各方诸侯。如果诸侯不听话或是反叛,周天子去打诸侯,就叫征,也就是上伐下。

而同等级的诸侯之间发生战争,就不说“征”。

所以“征”这个字代表的是正义的战争,这一含义一直被延用下去。

《现代汉语词典》中,“征”字的解释是:走远路(多指军队),有正当的远行的意思。延伸一下就是距离较远的战争。因此征有了一种气势充足、名义正当的意味。

“伐”的含

“伐”字的本义,是“击打”、“砍斫”之义。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听起来就比“征”多了一层杀气,有维护正义、讨伐失格一方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伐”,大多用于诸侯间的战争,一般不用于天子与诸侯间的战争。

除非是天子明显失德,诸侯以声讨对方罪过的名义发动的战争,称之为“伐”。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王伐纣”。

学历史,我们知道武王伐纣,但没人说武王征纣。

因为周本来是臣服商的,“武王伐纣”是以下级身份去打上级。只有把纣王定义为违背上天旨意的暴君,自己以上天之名、为了天下百姓的名义出兵伐之,才算名正言顺,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天下归心。

由此而见,“伐”的战争名目是由伐的主动方决定的,是不是具有正当的意义不一定,但要占据道义制高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伐”有藐视的意味,而“征”有征服、点到即止、让你服气的感觉。

古代打仗为什么春天开战(古代战争中征)(1)

说完“征”和“伐”,来说说南北。

南和北,比征伐简单,它们代表着方位,是指战争目标(敌人)所在的相对位置。

比如,

南征,就是敌人在南边,向南边发动的战争;

北伐,就是敌人在北边,向北边发动的战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南征孟获。

从地理方位上看,蜀国都城在北,孟获方在南,孟获叛乱,诸葛亮出兵平叛,这是自北向南发动的正义战争,因此小说中用南征一词。

而在另一场战争中-----诸葛亮北伐中,蜀国在南,魏国在北,这是自南向北方打过去的战争。

发动战争,得有名义,也就是师出有名。

蜀国以汉室正统自居,而北方曹魏,被定义为窃国之贼。

发动战争,旨在统一中原,恢复汉室,站在了道德高点上。因此书中用北伐一词。

在古代,中国的统治中心长期在北方,大部分时候,北方代表着正统。

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许多“北伐战争”都带有讨伐性质,而非征服。

如: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北伐

宋太宗时期的雍熙北伐

南宋高宗时期的岳飞北伐

近代史上的“北伐战争”

这些战争的背后,蕴含着统一中原、保家卫国的意义,用“北伐”比用“北征”更能点明战争的性质。所以到现在“北伐”比“北征”更深入人心,“北伐”一词出现频率极高也就不难理解。

除了“南征”一词较多出现, “西征”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常被提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西征”。

在成吉思汗时代,他和他的子孙们向西发动了多次战争,俗称“蒙古帝国西征”,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感兴趣者可查阅相关资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