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移山文(古文观止王安石之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所有的头衔中,改革家让他的为官生涯几经起伏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文观止移山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文观止移山文(古文观止王安石之游褒禅山记)

古文观止移山文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所有的头衔中,改革家让他的为官生涯几经起伏。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该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散文。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慧褒和尚,在这里筑室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墓地。距离禅院东边五里路的地方,有一个洞被称为华山洞,是因为它地处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距离洞口一百多步远的地方,有一块倒伏在路上的石碑,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只有“花山”两个字还可以看清。现在读“华”字,把它当成“华实”的“华”,大概字音读错了。

这段主要先是讲述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定居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华山又叫做褒禅山。介绍名字由来之后,便转而写到如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后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为下文的游览做铺垫。

================================================================

【原文】: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山下平坦开阔,有股泉水从旁边流出,到这里来游宽井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前洞”。由此而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曲暗深速的山洞,进去以后,感到寒气袭人。要问它有多深,就连那些特别喜爱游山玩水的人也不能达到尽头。这个洞就叫作“后洞”。我和四个同伴举着火把走进去,越往深处走,前进就越困难,反面看到的景致就感到越发奇妙。

同伴中有一位意志松懈而想退出去的叫道:“要是不回去,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都和他一起出洞来了。估计我们所到达的深度,与那些喜欢游览的人相比,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环顾洞壁左右,来到这里并且刻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多了。这大概是因为越往深处走,到的人就越少了吧。当我刚从洞里退出来的时候,我还有力气能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出洞之后,有人就抱怨那个吵着要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一起退了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这段主要写作者一行人,先入前洞,后来进入后洞,所观景色部不同,越往里面越奇妙。由于其中一个人的 意志松懈想要回去,于是只能退了回来,而没有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

【原文】: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译文】

我深有感悟,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这样一些自然现象时,往往都有体会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得很深入,而且思路宽广,无所不在。平坦而近便的地方,游人就多,艰险而偏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很少了。然而世间的雄奇壮丽和极不寻常的胜景,常常是在艰险偏远而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向,不肯轻易地停止前进,但是如果力气不充足也不能到达。既有志向和力气,又不轻易地松懈,但是到了幽深昏暗而令人迷惘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的辅助,也还是不能到达的。然而如果体力足以到达,而努力不够,以至没有到达,这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责怪讥笑的,自己也会产生悔恨。如果我自己已经尽了主观努力,依旧不能到达,那就可以不必悔恨,而别人又会有谁来责怪我呢?这就是我的心得。

这段主要是讲解作者游玩前洞和后洞之后的感悟。先是借古鉴今,古人观察自然现象时,都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如今自己也思考深切一番。作者认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进而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有的是没有坚强的意志,有的是因为力气不足,有的是没有相应的外物相辅助。若是体力足而没有尽力,则会被责怪与讥笑。但是如果尽力而为不能达到,那就不必悔恨。作者通过游览的一件入洞小事情,进行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真可谓是以小见大。

================================================================

【原文】: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产生了联想和感慨:由于古代的书籍文献散失,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许多事物的真实情况就无法弄清了,这样的例子难道说得尽吗?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选择的原因啊。

这段主要是通过倒在地上的石碑,产生了联想和感慨,警醒世人要深刻思考和谨慎选择。

感悟:

王安石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通过一次游玩深洞,就能引申出许多深刻的道理。我相信这篇游记可以为大家带来很多思考。比如,我们在遇到自己认为对的,而不被认可的时候,王安石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足以给你以力量继续坚持。当我明明一切都准备好了,结果却不尽人意,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也足以给你安抚你低落的心境而继续前行。回望王安石的一生,虽是宦海沉浮,他依然奋斗一生坚持改革,不管遇到如何阻力,都不改其志。由此看来,这篇文章不仅是其一生的印证,更是其无悔的宣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