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课堂上做过的事(听写课上发生的故事)

一堂听写课引出的善意

毛波 南充市第十中学

明天就是期末考试了。按照惯例,今天的语文课应该对已学课文词语进行听写检测。铃声响起,我走进教室,学生们已摆好纸笔,端坐座位,“严阵以待”。

虽然只是一次随堂考试,学生们还是有些紧张。前几天,学生们刚经历了一场校内考试;这几天,为了准备市上统一的期末考试学生们也没少花精力。何不改变一下检测形式,让学生们轻松轻松?摸摸兜里揣着的3张朋友刚送的购书券,我的心里有了主意。

“同学们,听写检测临时取消……”话音甫落,一阵欢呼。我摸出兜里的三张购书券,扬一扬,接着说:“我打算挑选三位同学上台,依次单独检测。如果他们能一次性全部听写对五个词语,将给予购书券一张的奖励。另外,本次有奖检测的考官也由同学担任。你们看,行不行啊?”

学生们先是一愣,继而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我的提议。“那好。下面,请愿意当考官的同学举手!”没有犹豫,46个人全都举起了手。“同学们想当考官的心情老师能理解,但总不能46个人都当考官吧?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大声喊出自己心目中考官的名字,老师根据声音来选择?”

女生们腼腆,声音小;男生们大方,声音大。我清楚地听到了男生们用力吼出的两个名字:“小宇!”“小黎!”小宇帅气阳光、正直热情,是班上的班长,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小黎内向温顺、木讷寡言,静默得像一棵树,没想到却有超高的人气。鉴于两人支持者的喊声难分高下,我和学生们商量后决定,由小宇和小黎共同担任本次测试的考官。

“同学们,请愿意参加第一组有奖测试的举手!”学生们露出喜悦兴奋的神情,跃跃欲试中又有些迟疑。过了一会儿,有一只手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很快,第二只手,第三只手……我数了一下,总共有32位同学举手。坐在前排的小志,手举得老高,眼睛紧盯着我,满是期待。好,就他了。

“有请第一组,小宇和小志。”小宇拿上书,飞跑上了讲台。小志拈起一支粉笔,面对黑板,站定。

“测试开始!”我一声令下,词语便一个个从小宇口中蹦出:“隰则有泮”——出自《诗经•氓》。《氓》是背诵篇目,小志很熟悉,一笔一划成功写对。“靡盬”——《诗经•采薇》中的词语。

小宇一念出“靡盬”,教室里就有了小小的骚动。《采薇》不是背诵篇目,学生们不很重视。果然,小志被难住了,“卡”在黑板前冥思苦想。不容小志多想,第三个词旋即响起:“侘傺。”——选自《离骚(节选)》。屈原的《离骚》艰涩难懂,疏通文意尚且不易,正确书写其中的词语难度尤其大。

教室里像即将沸腾的水,小声的议论到处冒泡。学生们面面相觑,有几个还吐吐舌头。讲台上,小志还没有挣脱“靡盬”的袭扰,又陷入“侘傺”的纠结。情急之下,写了又抹,抹了又写,终是写不出来。“葳蕤”“赍钱”,小宇念完了最后两个词,而小志仿佛根本没有听见,木然地站在那里。

“来,小志,没关系,继续努力吧。”我拍拍小志的肩,小志怏怏地回到了座位。小宇考的词确实有些冷僻,有几个词甚至超出了考试的范围。也许,在小宇看来,只有具备超凡实力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奖励。而作为考官,理应“严格执法”。

“请愿意参加第二组有奖测试的同学举手!”也许是小宇出的考题太难了,我连问了两遍,也没有人举手。当我问第三遍时,角落里的君君怯生生地举起了手。君君娇小柔弱,眼神里总有一种看不透的幽深。小姑娘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也许正因为此,小姑娘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有请第二组,小黎和君君。”一切就绪,挑战开始。“窈窕”,小黎一张嘴,教室里就失去了安静,几乎每一张脸上都写着大大的问号一一那么简单?!“繁芜丛杂”,当小黎念出第二个词,学生们有些坐不住了,教室里议论声四起。仿佛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压力,第三个词,小黎加了点儿难度:“谣诼。”君君稍作停顿,即刻写对。第四个词:“伶俜”,第五个词:“袅娜”君君一蹴而就,顺利完成。

测试结束,教室里弥漫着狐疑的味道。也许是感受到了教室里的气氛,小黎拿着书,有些手足无措;君君站在一旁,也颇有一种胜之不武的惶惑。两位学生就这样,迟疑着站在讲台上。

“小黎,来。”我拉着小黎,面对学生们,“小黎,你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吗?”小黎有些勉强地点了一下头。

“小黎,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你考君君的词要简单一些。你可以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屏住呼吸,像等待一个巨大的疑团即将揭开。

“我,我……”小黎嚅嗫着,声音微弱得像蚊子。“我知道,君君很想买一本《唐诗鉴赏辞典》,但是,但是……她没有钱。所以,所以……”小黎低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小黎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微弱而断续的声音在此时寂静的教室里却让人听得十分清楚。

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而我又分明感觉到蛰伏的地火正于无声处潜滋暗长。 一秒,两秒,三秒……短暂的沉寂后,掌声,从座位上轰然响起。学生们释然的脸,赞许的眼,与小黎的话一起,在我的心头碰撞。

“谢谢小黎,谢谢老师和同学们。”待掌声稍稍平息,还站在讲台上的君君缓缓地说,“老师,我想再听写一组,挑战一下最高难度,可以吗?”刚刚热烈的教室瞬间重归安静,全班的眼光再次聚焦到君君身上。君君坚定的眼神,坚毅的脸庞让我无法拒绝。我拿起书,君君拿起粉笔:“揽茝”“芰荷”“鲑珍”“嫠妇”“舳舻”,君君工工整整,一字不错。掌声,再次从座位上响起。

“君君,你靠自己的实力通过了检测,实至名归。这张购书券奖给你!”小黎还站在讲台上,“小黎,你向我们传递了善良和厚道,第二张购书券奖给你!”座位上的小宇脸上划过一丝不安,“小宇,请上台来。”我把着小宇的肩,“小宇,你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最后一张购书券奖给你!”掌声经久不息,弥漫了整个教室。

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生们的掌声,仅代表高一孩子的判断;我的奖励,仅代表我对学生优点的赞赏。回想课堂上的一幕幕,事情远非那么简单:小宇严格“执法”本无可厚非,但在小黎的对照下,小宇的“严格”又似乎缺少点儿什么。

在“严格”和“温情”之间,如何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可不可以适当向“温情”倾斜呢?表达“善良”,是不是还应找到合适的途径?表达“善良”,是不是还应考虑对方的感受呢?

那些年在课堂上做过的事(听写课上发生的故事)(1)

文 丨 毛波

编辑 丨 郭路路

那些年在课堂上做过的事(听写课上发生的故事)(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