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事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对此书赞誉有加,称其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又流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对世界药物学和植物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早在1951年维也纳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就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事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形成了一股反传统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尤其在科学文化领域诞生许多科学文化巨匠,其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尤为突出。

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并著有《医学八脉法》《四诊发明》等医学专著。李时珍受到家学的熏陶,从少年时代起便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代科举盛行,医生地位低下。他的父亲希望他考取功名,以改变家庭在社会的地位。李时珍对枯燥乏味的科举制度不感兴趣。自从14岁考取秀才之后,之后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他不再参加考试,专心学医。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很快成为了一名有名望的医生。

李时珍好读医书。对于经典传世的药物学名著颇有研究,他发现古代的药物学,品种复杂。有许多错误之处。特别是一些有毒性的,药品竟被误认为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在古代被奉为经典,书中记述水银“久服神仙”。后世医书沿袭了这种观点,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也认为水银是“长生之药”,唐甄权言其“还丹元母”,《大明本草》称其“无毒”,因此在六朝之下因服用水银而毙命者不知凡几。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事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2)

于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开始,李时珍便开始酝酿此事,他开始进行野外采集和实地调查。他不辞辛苦,在门徒庞宪、儿子李建元的陪伴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的足迹遍及湖广、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后人为此写下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山麓之华”的诗句。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当地农民、渔民、猎人、樵夫、工匠等人请教,解决了书本上的许多疑难问题。李时珍不惮辛苦,纠正前人“唯据纸上猜度”的主观臆断,耐心细致地对各类药物“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弄清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成为皇帝的贡品,严禁私下采摘。李时珍不顾他人的反对,对“榔梅”进行认真研究,发现它只是一种变形后的榆树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事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3)

李时珍在京城太医院任职期间。当时嘉靖皇帝迷信方士,祈求长生,太医院的人员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和方士竞相研制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将太医院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一年后便辞职回乡。在楚王府和京城太医院的任职时间里,李时珍得以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医药书籍,并认识了许多珍贵药材和外国贡献的药物,大大开阔了眼界。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事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4)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十四岁的李时珍回到湖北老家,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与此同时,他还坚持为穷苦百姓看病,并多次出外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直至万历六年(1578年)《本草纲目》才得以脱稿。《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此书将药物分为16部,62类,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共计1892种,辑录药方11096则,同时附有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事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5)

《本草纲目》在临床治疗方面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仅有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都是新方。许多方剂效果显著,又简便经济,极具实用性。记载了众多的动植物和矿产品种,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李时珍首先提出以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性能等方面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法比西方植物学分类法的创始人林耐还要早一百五十多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