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孤独的旅人(忠实自兹去白鹿空嘶鸣)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学子撰文纪念陈忠实

因《白鹿原》而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了。斯人已逝,哀痛不尽。他的离世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巨大哀痛和无尽追思。陈忠实先生的读者群涵盖老中青几代人,很多中学生也是陈忠实的忠实粉丝。有着浓厚读书氛围的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的学子们最近拿起笔来,饱含深情撰文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巨人。我们从这些这些文章中精选出了其中的优秀之作,以飨读者。这也是我们对于陈忠实先生最好的纪念吧!(记者 杨家辰)

世界上最孤独的旅人(忠实自兹去白鹿空嘶鸣)(1)

调老腔 一方忠实

2017届D1班 阎奕舟 指导老师:邹红梅

第一次看到陈忠实的名字,源于一篇小文章《又见鹭鸶》。平实质朴的文字旁配以一张雪白的鹭鸶张翅翩然飞翔的插图,那样的简约而优美。

标题下方一行小字:陈忠实。三个字那样倔生生的立在眼前,犹如一本厚重的古籍,一眼看过满是敦厚沉稳。轻轻翻开书页,黑色的文字似乎在镌刻着人生,抒发着作家悲天悯人、天人合一的情怀。

照片上,古铜色的脸上沟壑纵横,刻划出他饱经风雨的人生。就像他脚下的这块黄土地,历经朝代更替、岁月变迁而仍屹立不倒。于是他的性格也如这块黄土地般敦实、浑厚、倔强。他的笔下,写的也是这块黄土地,记述了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的各种悲欢离合、生生不息。他生于斯长于斯,浑身散发着浓郁的黄土气息。他的文章也如这块土地,平实、厚重,迸发出源自黄土地深处的磅礴力量。

再见陈忠实,已是他的《白鹿原》。有人说这本书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像一座当代文学艺术的巅峰。可我认为它是一道巍峨峻秀的山岭,一道美丽如画、山花烂漫的山岭,唤作秦岭。是的,这又是陈忠实,植根层层黄土,妆点三秦大地。

正像一首诗所写,“一调高亢的老调,化作一道秦岭的山脊,忠实于宽厚的黄土地。”也许这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评价。

念陈忠实

2017届D1班 鲁芮彤 指导老师:邹红梅

4月29日清晨,伟大的作家陈忠实先生离世,国人无不悲泣。

一部《白鹿原》,千古不朽事,我为能与这样的伟人生于同一个时代而自豪。

陈先生是我们老陕骄傲,是关中道里的好男儿,就像朱先生,有血气,有骨气,有节气。

许多年以后,谁还会记得谁,但一定会有很多人知道《白鹿原》,这就是它的永存不朽之所在。

一个作家身负时代使命,又能在喧嚣浮躁的世风下脱颖而出,乃是不易,尤以笔端鬼斧神工更超前。

小小白鹿原,折射人间事,上下几十年,纵横留精神。

当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失去了衔接历史记忆的操手,我们只能再去等待另一个巨匠的出现,但又不知要等多少个年头。

一个作家之所以称得上伟大,那是因为他具有朴实的人文情怀,具有扎根土壤的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创作毅力,更具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在纷纭复杂的年代,不流于世俗,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个作家最美的修养。

我们纪念陈忠实,就应该学会反思,学会登高望远,学会在高原上寻找高峰的眼力,一部《白鹿原》,乃人间万卷书。

陈忠实的离去,是文坛的一大损失,我们也永远失去了一位腰杆挺直、头颅高扬的陕西乡党。我和爸爸都异常难过。我们共同撰写了一副对联,以此纪念陈忠实爷爷。

抟土为香,白鹿徘徊再徘徊,难离故土

涌泪成河,灞水呜咽复呜咽,仍忆先生

在白鹿原上

感怀陈忠实——一个思考民族幸运的人

2017届D1班 董小涓 指导老师:邹红梅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遒劲有力的树根也在默默生长,他眷恋那厚实纯朴的土地,把大地的养料开枝散叶。

“树冠在天空有多大,树根在地下就会伸延多远;树干有多粗,树的主根也就有多粗;树枝在空中往上往前伸长一尺一寸,树根在地下也就往下往周围延伸一尺一寸。”

他,这个有民族精神的淳朴作家,也正如这树根一般。

2016年4月29日7时40分左右,一位拥有民族精神的杰出现实主义作家陈忠实,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他是一个厚道、质朴、豪爽的关中汉子,他既有激情满腔的心胸,又有纤秀精细的一面,侠骨里面有柔肠。 “沟壑纵横”的脸上,一双敏锐的黑眼睛闪闪放光,只因为那对土地,家乡无尽的热爱。

长篇小说《白鹿原》,描述了渭河平原转瞬变迁的50年,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凭借该作品,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陪一个人上原”、“绿风”、“半坡猜想”、“晶莹的泪珠”四个部分,收录了《原下的日子》、《告别白鸽》等33篇作品,细述了白鹿原乃至关中地区的独特风貌,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陈忠实一直在进行有关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那么,他把一切旁人未看清的,需要看清的,都道在了《白鹿原》里。

他在写《白鹿原》时就意识到这部作品对他的意义,为了完成一部堪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的长篇小说,陈忠实的准备也是极充分: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他查阅县志,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搞社会调查;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史,他阅读中国《近代史》、《兴起和衰落》;他还阅读《美的历程》、《艺术创造工程》等中、外研究民族问题和心理学、美学的新著;于艺术上的准备,他阅读国内外各种流派的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陈忠实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广阔的文化视域促使他,下笔宛若行云流水。 “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白鹿原》这部饱含着丰富、复杂的美感,值得用心去发掘的作品,更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沉淀,经得起一辈子读。

读这部书,像是与作家在进行深刻的精神对话,像是在见证一卷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慢慢公于人世……

不畏狂风暴雨,他静坐在老家小屋那个远离尘嚣的环境里,把真正的作品,一步一步,献给懂得的人。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他的一生,无愧,他活在白鹿原上,活在人们的心里。

世界上最孤独的旅人(忠实自兹去白鹿空嘶鸣)(2)

乘白鹿去 不复见忠实

2017届D6班 赵昱杰 指导老师 燕嘉惠

四月二十九日,晴空突变,天色转暗。哀鸿酸嘶,孤雁低徊。云被霭霭,风过凄凄。旻穹欲催,混沌叆靅。

暮归家,阅新闻。方知一代文学大家陈忠实先生已然驾鹤去矣。见此消息,踌伫半日,不知所措。

有缘初见先生,于小学六年级一株柳旁。先生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柳柔,人皆知,而柳劲,人不知也。险象环生,未挫之,而就之也。起于危,长于恶,傲霜斗雪,死而复生。雷击万物死,惟其永不倒;电劈百草折,独他抽新条。未尝怨,未尝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凝其力,聚其气,成一方壮丽风景!崇山岑岑,增冰峨峨,淫雨霏霏,飘风滚滚,命运给他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其于一线希冀间,成一片绿荫。杨柳拂面风飘絮,漫天轻丝秀人间。

先生乃柳,柳乃先生也!坚韧不拔,执着追寻,超然卓越,颇有底蕴。

复见先生,于白鹿原墆霓大石上。陈老饱经沧桑之脸庞,沟壑起伏者,皱纹也;深邃蓄锐者,瞳仁也;傲岸高挺者,鼻梁也。和蔼可亲,盖平易老者也。晓鬓鬅松懒不梳,登高望远语难出。长篇大作横亘古,谁人不知《白鹿原》!天灾人祸世事沧桑,反思生命厚重生活。是故事?是生活?是故事,亦生活。

想见先生,憾之不得。先生去矣,先生已去矣······

先生去矣,唯留哀思。赋诗一首,真情永留。

天妒英才灞水愁,驭骑白鹿不回头。

傲物似是高原柳,俯首甘为孺子牛。

关中风情笔杆作,北方血气白纸留。

千年绝代文豪骨,一生忠实无他求!

心遗文史 白鹿送忠魂

2017届D6班 陈子礽 指导老师 燕嘉惠

有树蓊蔼兮,葳蕤擎天。天纬地绝兮,玄黄黯蔽。

枝拓长安兮,岑蔚为阴。著书立说兮,以笔传世。

其文彬蔚兮,声传万里。与人随善兮,恩偿不计。

文星终陨兮,百姓相将。白鹿亘亘兮,英魂不羁。

丙申年清和廿九,一颗闪耀的星辰从天幕滑落,一位荫蔽长安的文学家,就此溘然长眠。从此,他可以自由地与圣贤共饮,与天地对话了。他用自己的一生凝聚成一篇篇文赋,一本本书籍。金点银钩,铜撇铁捺,记载的,不仅是这三秦大地的悠悠故事,还是自己人生的升华。照片中的老人啊,永远随和亲切,永远容光焕发。嘴角的笑却永远烙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文人,总是坚韧执着,从容淡雅。他的笔下,不仅有刚强坚毅的白嘉轩,也有心术不正的鹿子霖,不仅是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更是渭河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田间地头有他的身影,农舍乡间有他爽朗的笑声,是怎样的潜心修炼,才有了活生生的田小娥?

忠实自兹去,白鹿空嘶鸣!

素白色的花圈挽幛,三秦大地的哀悼悲思。他离去了,造就了太多泪眼,太多衷肠。那灵堂外无声然高举报纸的海洋,那棺椁旁未干的泪痕,那关中土垣上白鹿九皋的嘶鸣。音声之中蕴含了多少悲痛!多么期望您再次露出爽朗的一笑,再提笔挥墨,描绘长安风光。听到了吗?您最喜欢的老腔,那声嘶力竭的唱腔,那悲凄揪人的二胡,荡漾着我们那久久盘旋、无处着落的思念。

天妒英才,唯我徒悲。先生,那就睡吧,睡在这足够厚实的黄土之上,睡在您毕生所爱的关中平原,伴着那老腔,枕着您自己最大的快乐与心愿,长眠于这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

人间失忠实,天堂得白鹿!

陈老,一路走好。

鹿原晚风轻 愿与圣人行

2017届D5班 王彦博 指导老师 燕嘉惠

墨染情长梦半香,伤花碎月光。风云几度霜透墙,清音伴斜阳。

—— 题记

黄土上弥漫着曾经的笑语,岁月里蕴含着往日的灵动。惜如光阴缠缠,只缘静谧相看。他,将生命的历程,用墨香浸染;他,将平凡的生活,用神笔描绘。

秦腔高亢,浸满心房,广袤的黄土不复当年模样。犹记当年,这篇《我的秦腔记忆》令我彻夜难忘。当时姥姥特别爱听秦腔,我懵在一旁,也听不出什么。直到一览陈先生的才华,我才明白,身为一个陕西人,秦腔,这秦人的灵魂是多么重要 。就如陈先生所言:“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就永远不会息声。”先生当年对于秦腔的情感也是一波三折。我也明白,悠悠岁月,年轮划过。也许那纸已经泛黄,可我永远会记住,那是一个文学家的智慧,那是精神之树,只要内在的精神常在,作品也会结满果子,甜蜜而又清凉。而这,也是我情有独钟的回忆吧!月微凉,有着寂静寒夜的温暖;华夏柳,有着民族精神的绽放。

此意无绝尽难忘。年龄稍长,才更明白先生的文学素养可谓万古长青。那本《白鹿原》已经尘封许久,但我一翻开,就又有记忆犹新之感。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翻着每一张书页,似乎怕吵醒那些过往,又怕不经意触痛时光的裂痕。白家与鹿家之间的斗争貌似永无止息,那曾经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传奇。青山依旧,几度春秋,一染满尘芳;白鹿相逢,几盏孤灯,挑尽未成眠。那是一部家族的史诗,更是文学史上不可攀登的辉煌。这,像是把万古长空凝聚在一朝风月里,像是把漫天星河吞吐在历史天空中。白鹿原,仿佛在低声细语,而,尘世一如往昔。

先生用双眼洞察了关中的一切。秦川的美,是苍劲的美,不像江南烟雨细柳飘丝,不如水乡小桥屋檐点缀。豪爽、洒脱,遇山得山,遇水得水,如此,不必有多么瑰丽的语言,只要与自然万物相合,就可以挥毫泼墨,点染江山。对于先生来讲,文字就是心灵的墨斗,文学就是心中的宣纸。在这个世界,完全由自己掌控,生活有几分欢乐,作品就有几分幸福。而先生,已沉浸于丝丝的幸福之中,将动人的故事画在了岁月的脸上、人们的心中。

斗转星移几度秋,沧海桑田任尔游。永恒的光芒,照亮了先生的一生。或许几十年后,有一天,蓦然回首,那书籍还透着淡淡清香,而先生还在白鹿原上,还有着当年的厚重与痴情,但时光里,却没有了往昔的忧愁与黯伤。

阳光报 ∣一种无形的力量

世界上最孤独的旅人(忠实自兹去白鹿空嘶鸣)(3)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稿件来源:阳光报

编辑:小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