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传播多少距离(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

2月8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提到了一个新冠病毒传播的新名词:气溶胶传播。

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我们都听过,那么气溶胶传播又是什么?是不是随空气传播?还能不能开窗通风?

卫健委官方微博发布解释:

气溶胶传播多少距离(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1)

什么是气溶胶?

简单地说,气溶胶是一些在空气中悬浮的超小颗粒,这些颗粒还可能引发疾病。

要了解气溶胶传播,有必要先解释下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微小颗粒物。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到在说话、咳嗽或者喷嚏时,可以检测到亚微米、超微米级的更小颗粒。

由于对空气传播认识有这样的加深,科学家进一步提出气溶胶(aerosol)的广义概念: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0.001~100微米)。

气溶胶传播是否等同经空气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向南都记者解释,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空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所引起的疾病传播,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广义上,空气传播的传播方式包括飞沫、飞沫核和尘埃。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指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呼气、咳嗽、打喷嚏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落在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经飞沫传播只是近距离传播,主要累及传染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

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称为飞沫核;飞沫核可以气溶胶(aerosol)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称为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i transmission)。

尘埃传播(dust transmission)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以及排泄物落在地面,干燥后与尘埃混合在一起,易感者吸入后导致的传播。

狭义上,经空气传播仅指通过在空气中可以较长时间悬浮的直径小于5微米的病原体颗粒,以气溶胶的形式播散到较远距离引起的传播,包括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

狭义概念的经空气传播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1)主要经空气传播,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但以气溶胶传播占绝对优势,如结核、麻疹和水痘;

(2)偶然经空气传播,指主要通过飞沫等其他途径传播,但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气溶胶传播,尤其是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可以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例如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二类通常不列为经空气传播,在常规临床护理中采取的是飞沫传播的防护措施。

“当前是否气溶胶传播,尤其是广泛传播,有待进一步证实。”冯录召向南都记者表示。

空气气溶胶中是否存在病毒?如果存在,那传播距离有多远?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

可以肯定的是,空气中的确存在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

室内空气中的病原生物气溶胶包括病毒(流感、麻疹、水痘)、细菌(衣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和真菌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形成生物气溶胶的大小各不相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0.02至0.3微米的病毒、0.5至10微米的细菌和0.5至30微米的真菌。

生物气溶胶可能以不同形式存在:单一细菌细胞或孢子、真菌孢子或病毒;几个单细胞、孢子或病毒的聚集体;或附着在其他非生物粒子上。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曾指出,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经长距离传播而在短期内导致大面积感染。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较远,能达到数十米,乃至数百米,远远超过飞沫的传播距离。

气溶胶传播方式跟公众所熟悉的飞沫传播相比,有什么区别?

曹军骥:

简言之,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距离不同。

飞沫是人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排出的唾沫液滴,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而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的威胁是不是很大?

要重视,但不必恐慌。

气溶胶虽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而且我们还有措施预防。

四川大学李后强教授撰文表示,由于一般气溶胶颗粒比较大,通常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

特别小的气溶胶微粒(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

而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气溶胶存在于空气里还能开窗通风吗?

对于一般小区的居民,能开窗通风。

要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设医疗设施时,往往采用上进下出方式,替换房间内的污染空气。

但需要注意,气溶胶是有可能随空气流动的,由于气流方向不当,可导致污染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区域。

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同时注意不要用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

如果在不通风的环境尤其要当心气溶胶

不通风的环境中,包含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

比如,患者乘坐电梯后,电梯中就会有病毒的气溶胶,而由于空气流通较差,如果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传染风险会增加。

所以,进入电梯的人都建议佩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一个人就不戴。

此外,含病毒的气溶胶可能沿中央空调系统、下水道系统等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入房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不同房间内空气会交叉流动,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这类中央空调一般用于商场、机场、体育馆、礼堂、影剧院等场所,所以在疫情期间要停用。

为防止下水道的气溶胶传播,需及时给地漏加水,形成有效的堵塞,以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室内。防臭地漏可有效避免气溶胶逆行。

还有什么措施能预防气溶胶传播?

关于这点,上海的发布会给了7个建议,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人员聚集活动,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来访;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北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马路上、小区里因气溶胶被感染几率很低,室内应注意通风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举办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有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那么,气溶胶传播又是怎样的传播原理呢?它是否会导致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风险进一步升级?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

针对上述疑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大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通过飞沫途径实现传播的病毒,都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过去的‘非典’、出血热病毒等,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风险:病毒传播途径有所扩大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在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提出,目前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2月8日,在上海市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

公开资料显示,气溶胶(aerosol)又称气体分散体系,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大小为0.001~100微米,形象地说可以想象为悬浮在空气中的胶体“云雾”。

王贵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飞沫相对比较大一些,气溶胶则相对更小,它可能是病毒颗粒与空气中的尘埃、粉尘相结合,形成小的悬浮颗粒,漂浮在空气当中。

“这就好比是在白天,一束光照进窗户,你有时候可以看见许多细小的颗粒悬浮在空中,这就是气溶胶。”

王贵强认为,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但气溶胶传播,可能在一个10平方米的空间内,即使没有接触到患者,也有可能被感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病毒传播的风险是有所加大的。

原理:传播空间和浓度是限制条件

对于新冠肺炎病毒可通过气溶胶实现传播,王贵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也无需过度恐慌。一方面,许多病毒都可以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实现传播,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方式感染患者是要具备基本条件的。

“第一个限制条件是密闭空间,比如电梯、医院里的病房、实验室等都是气溶胶传播的高危区域。第二,单位体积的病毒颗粒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浓度,才会导致人体传染。所以,无需过度担忧。比如你在马路上、小区里通过气溶胶方式被感染的几率是非常低的。”王贵强说。

有专家表示,正常人一个喷嚏下去,数以亿计的病毒被呼吸道强劲的压力喷射出来,大于100微米的飞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离内,而气溶胶却可以飘散在9~10米内的空气中,经历蒸发、干燥,慢慢蜕变为被上皮细胞包裹的冠状病毒微粒。

这些弥漫着病毒的“雾气”如果达到足够高的浓度,可以通过眼角膜等黏膜进入人体内,这就是为什么麻醉医生插管时必须要有面屏保护,插管时人体呼吸道的正压会让气溶胶涌向麻醉医生的面部。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医生胡晟认为,不用过分解读气溶胶传播,准确来说就是在空气中特定的距离传播。这个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仍是通过飞沫,气溶胶传播在医院里比较多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老百姓常见的传播方式。

防护:气溶胶传播“克星”是通风

如何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通过气溶胶的方式感染到自己?

王贵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总体而言,防护措施和之前是一致的,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都十分重要。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通风可以将飘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病毒颗粒吹散,也能够降低它的密度。所以,在预防病毒气溶胶传播过程中,通风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曾表示,新冠肺炎患者主要的症状是咳嗽,呼吸道传染疾病更多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所以大家要戴上口罩,尽量减少近距离接触。

王贵强也向记者表示,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依然还是接触传播。“但我们需要对气溶胶传播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对封闭、不流通的空间,才会形成气溶胶,所以,对于一些人口集聚又相对封闭的场所要格外注意。”

综合自南方 科学网 丁香医生 每日经济新闻等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