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傩戏发源地是哪里(武安傩戏人神)

武安傩戏发源地是哪里(武安傩戏人神)(1)

表演傩戏的孩子在化妆

几百名舞者带着造型夸张的各式面具,画着色彩浓艳的怪异妆容,随着铿锵锣鼓腾挪跳跃,舞姿粗犷豪放、古老稚拙,甚至透着一丝诡谲,仿佛把人带向悠远而神秘的时空……正月十五,气势恢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固义傩戏“捉黄鬼”如期上演。

下面,请您跟随记者的笔触,走进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一同领略这里傩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人文内涵。

正月十五清晨,皓月犹挂天际。

记者穿过固义村口明清时期的石拱门洞,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走在曲曲弯弯的街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幽冷光,倒映着岁月沧桑。月光下,保留着不少明清建筑的固义村古雅质朴,充满神秘色彩。

“傩戏演出从正月十四‘请神’开始,正月十六‘送神’结束,队戏、赛戏、花车、旱船、舞龙、霸王鞭、武术等民俗节目轮番上演。其中,正月十五的‘捉黄鬼’是整个演出的核心。”村民们告诉记者,“捉黄鬼”是一出沿街表演的哑剧,带妆参演人员达四五百人,加上各种辅助人员共上千人。

固义现有村民750户,3000人,傩戏主要由村里40个社首组织排演,演出资金由村民集资。除“黄鬼”外,所有演员都由本村人义务承担,几乎家家户户参与,且主要角色相对固定,属家族世袭。

傩戏在固义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傩戏开演前,有演出任务的村民即使身在外地,也一定会赶回来。

正月十五凌晨两点,演员们开始化妆。背插三面靠旗的“探马”跃身上马,挥鞭疾驰,跑至村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边界祈福迎神;“阎王”派来捉拿“黄鬼”的“大鬼”和“二鬼”,走遍村子大街小巷驱除邪祟,是谓踏边。

8时,好戏上演。喧闹的锣鼓声中,两名威风凛凛的“探马”策马扬鞭、靠旗猎猎,伴着清脆马铃声,沿街开路;妆容狰狞怪异的阎罗鬼差“大鬼”、“二鬼”和“跳鬼”只穿单衣短袖,走到街上摆弄出勇猛无畏的姿态,跳着古拙诡异的舞步。几十名手持柳棍的年轻村民簇拥“鬼差”高声呐喊,在村里来回巡查,捉拿四处躲藏的“黄鬼”。

“黄鬼”代表忤逆不孝、无恶不作的人,也象征天灾、瘟疫等不祥之事。扮演者身着黄衣,全身涂黄,扮相猥琐,四肢各“插”一把利刃,“鲜血”淋淋。

武安傩戏发源地是哪里(武安傩戏人神)(2)

村民在表演《捉黄鬼》

几番巡街,“黄鬼”被捉。这时,花车、旱船、舞龙等民俗表演队伍开始庆祝;“鬼差”押送“黄鬼”游街示众,几十名青年挥舞柳棍一路呐喊助威;“财神”、“土地爷”、“城隍”等众神向“玉皇大帝”跪拜祈福。

现场,上万游客涌入的固义村热闹非凡。演出队伍边走边演,观众尽情宣泄,整个村子成了一片狂欢海洋。

正午时分,“黄鬼”被押至斩鬼台。“阎罗”威坐中间,“判官”、“护法”分列两旁,“黄鬼”被“剥皮抽肠”,村民们高举柳棍祈福新春平安吉祥。

傩文化起源于远古祭祀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料记载,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最初以面具戏为主,后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2006年,武安傩戏入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固义傩戏以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今年67岁的李增旺是固义傩戏的总社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固义傩戏与时俱进,加入了跑旱船、走高跷、扭秧歌等新的文化元素,逐渐由“酬神祭天”向“娱人教化”转变,教导人们要孝敬父母、多行善事。如今,固义民风淳朴、邻里和睦,这与傩戏的教化作用有很大关系。

“傩文化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为研究农耕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传承好。”李增旺言语坚定。(记者李海涛/文 郝群英/影)

武安傩戏发源地是哪里(武安傩戏人神)(3)

黑探马巡神

武安傩戏发源地是哪里(武安傩戏人神)(4)

村民表演傩戏

武安傩戏发源地是哪里(武安傩戏人神)(5)

村民们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