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1)

  清明时节,因为疫情,蛰伏在家中。

  此时的郑州,春光明媚,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窗外的白杨吐出新绿,泡桐树花开正艳。中原地区一年之中的美景如期来临。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寒食江畔》展示的就是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与复杂心情。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2)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是古代较为隆重的祭祖扫墓的节日。到了清明节,被贬江州(今江西)做官的白居易无法回乡扫墓,看到桐花朵朵,陡生悲情,写下《寒食江畔》,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其实,清明节比寒食节晚一天。其来历均与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逃命途中,慌不择路,误入山野,又累又饿,无力前行。随臣介子推偷偷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恢复了精神的重耳成功逃脱了追捕。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3)

  数年后,重耳返回国内,并当上了大王,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有权有势后,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主动向大王讨赏。介子推没有这样做,而是悄悄地收拾行李回到山西介休的绵山侍奉老母亲去了。

  晋文公知道后,十分羞愧,于是亲自带人去绵山请介子推。到了介子推住地,却发现介子推带着母亲上山躲藏起来了。绵山山高林密。有人给晋文公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从无火一面出来。晋文公采纳。于是,绵山烈火熊熊。待火灭,晋文公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已经死亡的介子推,其背上背着的是他的老母亲。晋文公见状,大哭,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二人。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4)

  装殓时,有人从老柳树的一个小洞中发现了一份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来到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通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事故凄婉动人,极大地削减了人们观赏春天美景的心情。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5)

  其实,作为节日的清明与作为时序气候的清明在唐代才慢融合为一体。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记录:“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也有这样的记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在上古时代就有了记载。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6)

  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一种标志。

  清明是24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此时,大地阳气进一步生长,树叶吐绿,草木繁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田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的物候现象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三候”:

  一候桐始华。泡桐树是中原地区的常见树种,喜欢砂质、碱性土壤。当年,焦裕禄书记就是依靠大量栽种泡桐树来治理兰考盐碱地的。每年4月,桐花开放,深深浅浅,满树灿烂。白居易也有赞美桐花的诗作: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桐花是春季开得较晚的花朵。古人没有日历,看到桐花始开,就知道清明节到了。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7)

  二候麦花,田鼠化为鹌。麦花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是春季“短寿命”之花。过了清明,阳气日盛,田鼠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鹌鹑则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鹌鹑鸟为至阳之物。自然界的动植物皆具有灵性,懂得顺应大自然的变化。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8)

  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彩虹。清明过后是谷雨。这个阶段,雨水多,阳气足,天地呈现阴阳交会之气,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意思是说,过了清明,惠风和畅,碧空如洗。雨后,水雾经过阳光的折射,天空便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9)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祖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指导着人们的农耕生活。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

  清明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气候表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现象)(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