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福气的)

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福气的)(1)

一个舍得谦让的人,一个能够谦让的人,才是有福气的人。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700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福气的)(2)

人们一直认为,老子的哲学就是“无为”,所以,觉得道家的思想比较消极。

很多人认为“无为”就是不作为,无所作为。

还有人甚至认为不争不抢就是无所作为。

试想,孔子叫我们做,难道老子叫我们不去做吗?

老子不辞劳苦地跑到函谷关,又写了五千言《道德经》,难道这不是有所作为吗?

可见,“无为”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无所作为。

那这两个字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老子通过“无为”又给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人生大智慧?

1

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中最具争议的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和无不为是不是相互矛盾?

其实,“无为”并不是不作为,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因为“道”是“无为”的。

我们只有了解“无为”,才能“无不为”。

“无为”,不是不做事。

但是,太多人一看到“无为”,就觉得那就是什么事都不要做。

为学也不要,为道也不要,整天混日子,这可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实,老子的思想是很积极的,他认为:我们做人就要尽到做人的责任。

而人的责任就是改造天地,改造有两个不同的方向:

一个是越改越好,一个是越改越糟。

但是,无论好坏都是“道”。

老子认为我们人是要做学问,追求知识的。

可是,做学问、追求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用“道”,要用自然规律来做衡量的标准,来筛选所学的知识和学问。

然而,很多人不是用“道”,而是在用“真假”来筛选。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其实很难鉴定,谁都没有能力分辨。

历史上,曾国藩是非常会看人的。

可是,有一次,一个人去找他,开口就说:像李鸿章那种人,我要骗他轻而易举;像左宗棠那种人,我要骗他易如反掌。

曾国藩觉得这个人口气蛮大的,就看着他。

这个人说:像曾公您这样的人,我们连骗都不敢骗;看到您,连动骗的念头都不敢。

曾国藩一听,觉得这个人见识不错,就问他今天来什么目的?

他说没有目的,只是办这件事情需要三百两银子。于是,曾国藩马上叫人拔三百两银子给他。

可是,拿到银子,这个人从此不见人影,踪迹皆无。

后来,曾国藩每每想起这件事情就会讲:像曾公您这样的人,我们连骗都不敢骗,连动骗的念头都不敢。

实际上,他是在嘲笑自己,再会看人,也有上当的一天。

很多人在“真假”上面挣扎一辈子,是完全没有用的。

既然读了《道德经》,就要改变,看看是否合乎天道?是否合乎自然规律?

管它真的假的,合不合理最重要。

合理,就用;不合理,即使真的,也不要,可以发财,也不要。

所以,真正懂得“无为”的人,才可以“无不为”。而“无不为”,就是孔子所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自在,没有顾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行以道而很自然,那就叫“无为而无不为”。

其实,真正的道,只有两个字,就是“无为”。

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福气的)(3)

2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认为,“无为”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道德经》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为什么会“为而不争”?因为他仿效天道,而天道只有奉献。所以,他没有争任何东西。

圣人永远为大家服务,永远施多于取;而且他取,只是取他生活的需求而已。

那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当圣人?做不到;也不要苛求。

当做目标就好,因为一个人肚量大,对自己是有很大好处的。

如果大家都在争,人家争而我不争,这不明摆着吃亏倒霉吗?

这就是不晓得什么叫做不争,不懂得什么叫做无为,不知道什么叫做柔弱胜刚强的缘故。

其实,争的人表面上是占了一些小便宜,实际上是吃大亏的。

中国人常常讲:吃亏是福。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

如果有一天,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涵义,就会心平气和,就不会生气,就不会苦恼。

不再去争了,也就进入了老子的境界。

其实,一个舍得谦让的人,一个能够谦让的人,才是有福气的人。

如果不在乎别人比自己先,就算是最后,也不会怎样。这种人心胸宽广,也是有福气的人。

当然,一个人到底要不要争,我们也不知道。

反正,老子看得很清楚,他说:不争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而争的人,不争便不能活,很可能最后什么都争不到。

3

不争而善胜

《道德经》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道就是自然法则,我们随时可以去印证。

如果背叛“道”,偏离“道”,很快就会枯死。

如果归于“道”,顺于“道”,就会活得更好。

如果不跟任何人争,我们永远是胜利者;如果跟人家争,马上就引起有人要争。

但是,我们并没有否定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一定要争第一。因为这份争得的光荣,是很大的贡献。

可是千万不要认为,一时的光荣,一次的光荣就能代表一辈子,代表永远的光荣。因为那不符合自然的道理。

不争才是善胜,不争才是永远的胜利者。

因为不争,人家不会把你当目标,也搞不清楚怎样才能超越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有的你争我夺,都是因为有人先争所造成的。

你不争,谁能跟你争?根本无从争起。

老子认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观念。

如果能够去除这些自私的观念,我们就会做到“不争”。而真正的德,只有两个字,就是“不争”。

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福气的)(4)

4

上德下德都是无为,怎样才算有德?

德是什么?

德是离开道的第一步,所以它就开始分。

道是全的,不可分;而德是非分不可。

所以,上德下德,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要知道,真理跟公理,不是一般人可以分辨出来的。

到今天为止,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活着的人,能够把真理完全参透。

古往今来,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可是德,就更加难以分辨:谁有孝德?谁有忠德?谁有勇德?好像每个人,也只能凸显一部分而已。

《道德经》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跟下德都是无为,上德是无以为,下德是有以为。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没有任何心机,没有任何权谋,根本没有目的,而且不把品德修养当作手段,这就是上德。

一个人,如果心心念念要表现自己有德,而实际品德修养不好,还不要人家看出来,这个人就一定不是上德,而是下德。

老子也不主张,把这些利害关系和得失观念放在我们的心中。

上德是无心的,不执著于德,这样的人才能叫做有德。

有心要表现自己有德,在老子眼中,这种人就是无德。因为动机不纯正。

现在,很多人会买各种东西,表示他是有信仰的,表明他在修行。但如果读懂《道德经》,就会觉得,好像没什么需要的了。

其实,一个人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往往是不得不借助某些东西。

但是,慢慢地就会感觉到:既然是“无为”,既然是一切顺其自然,那戴这些东西到底是给谁看呢?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因为戴也一样,不戴也一样,根本无所谓。

不再问人家开过光没有,这个时候,就到了有德的境界。

所以说,上德的人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也不在乎别人说有没有“德”。

道理很简单:修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行,是问心无愧而已。

老子主张:修道先要修德。

我们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就是“道德”如何。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种信仰。

真正的道,就是无为;真正的德,就是不争。

只要懂得“不争而善胜”的道理,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观念,就可以做到“不争”。

只要懂得“为而不争”的道理,就会舍得谦让,懂得奉献,做到“不争”。

一个人,活着就要做事,就要尽责。而且,活到老要贡献到老,还要无私地奉献到老。

退而不休,这才是圣人对我们的期待。

一个真正懂得“不争”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一个真正懂得“无为”的人,一定会大有作为,一定会从心所欲,“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福气的)(5)

本文策划:若卿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