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斯伟江防疫是科学(驳斯伟江防疫是科学)

4月19日,一个上海市民斯伟江发了一篇文章驳之前吴尊友的误解论观点由于斯伟江在作者行业圈子里名气不小,因此他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是可能影响一批人的,为了防止大家跟着他一起陷入错误的认识里,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发文纠正他其中一些错误观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驳斯伟江防疫是科学?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驳斯伟江防疫是科学(驳斯伟江防疫是科学)

驳斯伟江防疫是科学

4月19日,一个上海市民斯伟江发了一篇文章驳之前吴尊友的误解论观点。由于斯伟江在作者行业圈子里名气不小,因此他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是可能影响一批人的,为了防止大家跟着他一起陷入错误的认识里,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发文纠正他其中一些错误观点。

第一、上海目前的防疫困境无需医学学术文章来解释,需要的是政府提高保障、筛查能力,有的放矢地采取补救和管控措施,不是所有次生灾害都无可避免,发生了次生灾害都归咎于动态清零也是懒得思考的表现。

1.上海的防疫困境因何而起?正是斯伟江文章第一部分所述“病毒变了,政策却没变,无疑是刻舟求剑”。

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远超德尔塔和原始毒株,而上海作为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却在奥密克戎广泛传播的时期仍旧用对付德尔塔和原始毒株的方式抗疫和管理,面对3米高的巨人还在用2米高的围墙去阻挡,巨人闯进你的院子不正常吗?

当然,在这里作者没有指责上海的意思,事实是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做的还不如上海,所以笔者所在的吉林也出现了如此困境。

2.上海当前的防疫困境是医学学术问题吗?明显不是,那指望医学给你怎么对症下药呢?也正是他的那个比喻“法庭上不要长篇大论宣讲法学理论”。

与吉林起初一样,上海目前的困境也无外乎保障不到位,漏点没找到。这两个问题哪个是学术问题?这两个问题哪个是坐而论道,写文章能解决的问题?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要不断实践、修正、再实践,也应当允许民众发声反应问题,及时根据舆论情况补救疏漏、修正错误。

3.上海目前已经发生的关乎人命的次生灾害是现有防疫措施下无可避免的吗?是上海做的尽善尽美情况下的系统性损害吗?法庭上,证人证言可是一般不能单独为一个重要事实定案的。

上海出现了一些引爆舆论、关乎生命的次生灾害新闻,我愿意相信大多数都是确有其事。但是否事情的全景就是如此,没有任何主观臆断?舆论反转的事情还少吗?而且这些事情的发生完全是追求动态清零的错误吗?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符合现行防疫要求的情况下都避免不了这些人的死亡吗?一个在家隔离的上海市民,就能在没获得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武断的把这一切疑问都抹去,直接以陈述事实的口吻说出来,这恐怕不妥吧。

第二、新冠病死率和流感差不多没有科学依据,而且也不能只看单一数据,判断死亡风险需要考虑综合情况。

1.新冠病死率和流感差不多没有科学依据。

全球综合来看,季节性流感病死率,大于65岁的是万分之五到千分之一的水平,小于65岁的病死率低于万分之一,当然不同国家差异很大。而全球的新冠病死率近期水平大约在1.3%-1.6%之间,也就是至少比流感高13倍。当然,斯伟江在文章里主要提的是英国和新加坡,因此应当是认为上海要参照这些地方。

英国近期新冠病死率大约在0.78%左右,是全球流感病死率的8倍左右。这里提一下,有很多人看到有新闻说英国病死率降到万分之五了,这就是典型的被人忽悠了,那篇新闻我也看到了,是将原来国际通行的病死率统计口径(CFR)换成了感染死亡率(基数上增加了广大的无症状感染者)统计口径(IFR),这才勉强得出了低于流感病死率的假印象。所以,任何人说看英国能够反映新冠病死率跟流感病死率差不多的,属于没有认真看,瞎总结。

新加坡近期病死率在0.11%左右,即便考虑到其本地流感病死率历史上在0.09%左右,也可以说是比较接近了,所以只看新加坡不看全球的话,得出病死率差不多的结论还算情有可原。

但上海,或者说中国能成为新加坡吗?成为新加坡所付出的代价就比追求动态清零小吗?

新加坡人口不到600万,人均GDP约7万美元左右,疫苗接种率93%,第三针接种率73%,每10万人ICU床位数在2年前就达到了11.4个。

上海人口近2500万,人均GDP约3万美元左右,疫苗接种率94%,第三针接种率大约是50%左右,每10万人ICU床位数应该不超过8个(全国平均值只有4.37)。

中国其他地方的情况就不必赘述了,有点常识就大概知道这个差距有多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市民确实多少有点底气相信他们有可能向新加坡看齐,那其他地区的人呢?每10万人ICU床位数低于4的地区市民怎么办呢?

中国不能也不该完全以新加坡数据作参考去制定防疫政策。

2.除了病死率,感染能力也很重要。

目前有诸多测算病毒感染能力的概念,我们以大家常见的R0值为例。季节性流感的R0值大约在0.9-2.1之间,2.2就足以称得上是大流感了,比如1918西班牙大流感。新冠由于尚未结束,现在各研究机构只能估算,估算的数值可能差异较大,但普遍认为原始毒株R0不会低于2.2,德尔塔R0值大约在4-6之间,奥密克戎R0值分歧较大,但最低也在5左右,最高可能到10。

也就说奥密克戎的感染能力至少也是流感的2倍以上,甚至能达到5倍,这才是奥密克戎最大的风险。即便真有一天新冠病死率与流感一致,相同时间内它也会产生少则2倍多则5倍的重症和病死人数,而不是跟以往流感的情况一样。

第三、如果防疫政策是科学,那就首先要知道科学没有主流,科学不随大流。但防疫政策不是科学,是带有价值导向的政治行为。况且,别人做不到不代表我们做不到。

首先,斯伟江认为大多数国家不选择追求动态清零,是基于科学,所以认为动态清零就不科学了。这样的表达逻辑实在令人忍俊不禁,他还举出了永动机的例子。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再解释了,直接说一个不接受反驳的结论:科学没有主流,不是支持的人多就一定正确。

其次,政府层面的防疫不是科学,是较为依赖科学的政策选择,说白了就是带有价值导向的政治行为。根据价值导向不同,在完全一致的科学结论基础上,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政策选择。

再次,他认为“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奥密克戎无法用封城这样的高代价来防范。得不偿失。”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我国这样的各项能力和实力。我甚至可以毫不讳言地说,绝大多数国家无所谓是否得不偿失,因为根本做不到。身高1米的动物够不到5米高的果子,身高4米的动物有必要去参考他们吗?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抗美援朝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做不到的(你要硬说是不想做,得不偿失也行),但他们做不到我们就不做吗?

第四、既然要讲证据,就要拿出证据,不要光说别人不讲证据。

自2020年疫情开始至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们尚未看到双超越我们的国家。什么叫双超越?经济数据超越、生命健康保障成果超越。我们借助动态清零的优势在过去两年中牺牲了最少的人(没错,任何选择都有牺牲),增长了最多的GDP,这些不是证据是什么?

过去失败的国家到现在都还没证明自己翻过身来,还在恢复自己的损伤,现在让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这样的勇气和证据谁给的?梁静茹吗?

你问别人要证据,你有证据吗?14亿人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共存以后可能发生的医疗挤兑甚至医疗击穿风险,计算过吗?哪怕是一个不精准、象牙塔里,你不太看得起的“数学模型”你有吗?

共存以后,首先面对冲击的易死人群在短期内迅速死去要引发的社会动荡、家庭问题如何应对你模拟过吗?哪怕是“数学模型”你有吗?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对这些都做过计算和说明,虽然简陋但至少能够提供共识基础进行探讨,而不是空对空的只有观点,没有依据。

最后、说点个人感受。

我理解屁股决定脑袋,我们吉林封城的时候没有看到斯伟江的高谈阔论,可能因为那会儿还有业务要忙,现在终于有时间和情绪能发表这些意见了。

我被封这么多天也没有一笔收入,家里的小生意也因商场被封而导致无力继续,我也在这样的困境中,但我一想到我还有好几个属于易死人群的亲人,我还是觉得不能陪这些人玩这样的游戏,钱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我真就无力回天了。

我在这次疫情期间做过志愿者,在吉林50岁以下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教师之类的基本都被派到社区执行抗疫工作了,他们确实在正常领工资,但工作时间远超正常上班,我对此没什么异议。当然,上海公务员有没有都被派出去工作我也不知道,就不评论。

最后,不要刻舟求剑是对的,但也不意味着就把船掀翻。即便就是要掀翻,也至少等到真的船要沉的时候再掀。从清零到共存是一个单向选择,选了共存是绝对没有回头路的。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等有了充分的证据和评估以后再做这个选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