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读三国(人到中年读三国)

借助一张地图,最近终于把搁置五年之久的《三国演义》看完了,顺带着重温了1994版老剧。合上书页之时,眼前仍旧是金戈铁马、长河落日、江涛拍岸、生生不息的画面。

以前看宋词,有一首《虞美人》印象很深: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时觉得又艳又悲很有意境,但并不明白其中之深沉况味。终于不必再为赋新词强说愁,却已人到中年。

年轻时读三国(人到中年读三国)(1)

貂婵剧照

从来不认为有非读不可之书,也不认为有什么年纪就该读的书,而最终读进去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阅历与心境。

如我现在读三国,对战争打打杀杀已不感兴趣,而是跨越千年,回望那段疆场驰骋逐鹿中原的乱世英雄史,透过纸背追溯一个个人物不可逃避的命运,对性格决定命运有了更多的理解与体会。

年轻时读三国(人到中年读三国)(2)

小乔剧照

1、一个人的命运如何走向,最终受制于两方面:性格和际遇。

而性格,是很难改变的,这是固定的底色是DNA;际遇,是有点无常的,它是人生中最大的变量,或者说,是性格的孵化器,让性格更膨胀或被压制。

说一个人运气好,是其人性格与其时际遇所需,匹配度比较高而已,因此成功概率比较高,在此加持下,性格即使乖僻怪异,也变成“偏执狂更容易成功”。比如曹操生于乱世方成英雄;若生于治世,反而难以成就一代英豪,那决不是曹公的时代。

如果匹配度低,那其性格短处被展示得更清晰。如周公谨的多才加量窄,其对手军事水平若低于周,则是雄姿英发;其对手水平若更高如诸葛孔明,则其器量盖过了才谋导致意气用事。

所以不论是生逢其时还是生不逢时,是怀才不遇还是大器晚成,亦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都是芸芸众生正常的命运轨迹。

许多人职场中困惑的许多问题,无外乎是社会岗位对个人性格的需要匹配度不同而已,比如科研偏重严谨甚至内向,市场偏向乐观甚至外向等等,大多数的岗位更偏向于有责任心,诚信等,这也衍生了所谓的“性格好”或者情商,从而更容易被职场接受和认可。所以,性格与际遇匹配度高的人,更容易成功;反之,将增加内耗与焦虑。所以,找到让自己不拧巴的工作,也是需要运气的。

年轻时读三国(人到中年读三国)(3)

孙夫人剧照

2、一个人成于其长处,也易毁于其长处。

人往往不会败于其短处,因为自身会早早提前释放警示信号。

反而是长处,如同成功路上的加油站,在加持其成功的过程中,也被放大形成光环效应,不知不觉思维上也形成了“路径依赖”。

这种路径,冥冥中似乎仍旧指引着成功的方向。这种依赖,足以降低一个人甚至周围群体的敏感力,反而成为最大的弱点,最后反噬到自身。如关公之义与傲。最终,关公不亡于陆逊的捧杀,也会亡于其他人的捧杀。而诸葛世相的六出祈山,用最好的防御保障了蜀地的一时平安,却也不得不接受劳兵累民不再丰盈每况愈下的结果;然而,综合权衡,进攻仍旧是那时最合适的选择。

教员的矛盾论,也深明于此。

企业经营也如是。成就一个个企业的所谓商业模式等,最终也成为甩都甩不掉的包袱。所以,才有了那句经典的“企业变革是找死,不变革是等死”。

同理,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多推崇的是“用人所长”而非“补人所短”。一个位置能容纳并发挥一个人的长处,方是合适的位置。所以,领导力从来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副手。

而长处一旦被挖掘,我们如手握利刃,往成功路上奔跑,然而,却在这把利刃被打磨得越来越锋利的过程中,发现已几无所用场。

所以,在合适的时候尽力而为,不再合适的时候,敢于放弃,是一种智慧。

年轻时读三国(人到中年读三国)(4)

邹氏剧照

掩卷暇思,感慨甚深。在这一次的阅读与思考里,对许多零散的观点开始融会贯通,对世间万事也有了更多的包容。三国是一部群雄的性格画像图,也是一部群雄的命运画像图。想到红楼开篇的正邪两气之说,也是同出一理,殊途同归。

我们永远受制于自己的性格,不论在何种际遇中,所谓目不能视睫;所以最终能超越自身局限性的人,能成其大;所以人终究一生都是在探索自己,追求战胜自己而不得。

提前退休两年后,再度反思自己的职场之路与急流勇退,也有了更多的通透和释然。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职场天花板,事实上也几乎达到了个人职场的顶点;上坡的路已经走完,再往后,只能是下坡路。而那,是与我性格日渐失衡的路。

而离开,也是其时最好的选择。

2023年1月28日

[我是南山北月,谢谢你的停留。公号同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