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1)

童年的记忆总是深刻而永久的。

在虽然过得很苦却不知苦为何物的童年里,我感觉那时的人们最快乐时光莫过于旁观或参加别人的婚礼了。

订 婚

那时不论男女,只要到了婚嫁的年龄,就会有媒人上门提亲。媒人多是能说会道的已婚女子。她们通常是把自己娘家或其他沾亲带故人家的女儿,介绍给本村里知根知底人品家境都还算般配的人家。绝大部分男方的家世是优于女方的。这样,双方家长如果觉得对方的条件尚可,就会约定某天在集市的一个角落,如果方便的话也可能是媒人的家里,双方的家长各自带着自己的儿女见面。年轻人多是没有什么主意的,见了面都是忸忸怩怩的不敢互相对视,所以双方也可能会带些比较近的血缘至亲一起帮着长长志气拿拿眼光。如果双方都没有什么意见的话,男方就会给女方买上一两身当下时兴的衣服,算是递下小聘礼。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2)

然后经媒人和双方父母磋商定下一个良辰吉日,举行一个订亲的仪式。通常的做法是:男方把自己的至亲好友全部叫到家里,轰轰烈烈地操办一场在当时当地算是上好的酒席,让亲朋们都来见证一下自家儿子订下婚约的盛景。当然,所有的亲朋都依关系亲疏近远,各自备了相应的礼品或礼金而来。

女方大多于上午九点过后的样子由媒人和自己的嫂嫂或婶婶带来。待女方团体来宾坐定后,大家相互寒暄一番,便由厨师端上烧好的接风汤,按长幼顺序依次给每人奉上。汤是由上好的红薯粉、鸡蛋、肉丝、豆腐皮、油炸开的粉皮、生姜、鲜葱和各种大料等烧制而成。女方喝过接风汤后,就会由其嫂嫂或婶婶带到媒人家里或是别的什么亲戚的家里去喝茶。这时,男方家所有的客人就会齐上桌,开始喝刚才女方喝过的那种汤,不过这时得改名叫点心汤了。意思就是在开席之前,怕客人饿着,先喝上碗汤垫垫肚子。接着他们就会三五成群地开始在饭桌上打起扑克来,而主人家则开始杀鸡宰鱼作食了。

大约是到了下午三点多点儿的样子,在外面喝茶聊天的女方团体就会被叫到男方家堂屋正中的八仙桌子上就坐,由男方家里选出他们亲戚中最位高权重或最德高望重的女眷来作陪。大抵上了三四个菜后,大家肚子里有了点货打底,有了点烧酒壮胆,席间就开始唇枪舌剑地讲起条件来。

最早时的规矩,是男方给女方买上四身衣服四双鞋子。再后来还时兴了买什么“三转一提溜”,具体点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录音机。这叫法也蛮形象的,前三者都是转的,后一则是用手提着。当然,这四件得是村里生活条件相当好的人家才置办得起的。席间,上过五个大菜以后,男方在给女方来宾敬酒时,就会把两个红红的大红包袱当场打开,亮出一件件聘礼给女方和媒人过目。酒过三巡菜过八味后,女方由嫂嫂带着给男方的父母敬酒,并改口叫“爹妈”,叫得男方家长眉开眼笑。给过叫钱后,女方再依次给男方亲眷敬酒叫人,当然也会收到相应的红包。经了这么一个过场,男女双方就成了既定的未婚夫妻,只等大约半年多的时间来做成婚的准备。

备 婚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3)

女方在这半年里,要做的是女红,这活计可是最能充分显露出女孩子家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的。首先她们要手工绣门帘儿、窗帘儿,那功夫可真是了得。两块上好的丝绸或棉质的花布缝制帘子是相当容易的,关键是要绣那帘子上各种各样的花边,这是最能显示女红水平的一档儿活。绣的图案通常是上面横幅是龙凤呈祥或鸾凤和鸣,两边的垂幅是梅兰竹菊等。那时我见到过最让人服气的是大伯父家的大儿媳进门时绣得门帘上的花,那功夫是真叫一个绝啊!上面的凤尾上都缝着像弹簧样的金属丝,在金属丝翘尾处还都各缝有一个透亮的珠子。那帘儿一拉晃动起来,上面的绣得凤儿龙儿颤颤悠悠的,绝对是栩栩如生。其次准新娘需要绣制的是枕皮,那也是极显一个人真功夫的活儿。记得当时有些笨拙点的姑娘不怎么会绣的,就会找到别人家心灵手巧的媳妇帮忙绣,惟恐绣得不好,被婆家的亲朋看轻了。然后,她们要准备的就是给公婆、夫婿、小姑子、小叔子、祖父母等做鞋子绣鞋垫,这个活儿的技术含量小了点,不是在明面上摆的,不过也同样马虎不得。如果做工粗糙,通常会受到夫家人的刁难的。除此之外,像出嫁的被褥啊,衣橱箱柜啊,锅碗瓢盆啊,这都是女方的父母要准备的。通常女方家长要把自己院子里长了多年的榆树、梧桐树、杨树等给杀上几棵,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请木匠来家,坐住窝子吃吃喝喝,给姑娘打制嫁妆。

男方家这半年时间的准备强度可能会更大一些。以前农村不怎么计划生育,养儿子多的人家,没有婚房,就按年龄依次出力出钱各给盖上三间新房。最初是一家人到山半腰去挖上一个石头塘,把从里面挖出的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头敲打成规则的方块状,然后用小推车再一块块运到家里。等运足了石头,杀足了大树,自己家人就开始一起建房了。这期间,一家人建房是头等大事,另外,男方还会时常到女方家出人出力去帮丈人家做农活,以博得女方父母的好感,并顺便和未婚妻培养一下革命感情。房子建好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像女方家一样杀上家里最好的大树,请木工打制婚床。当然这也是条件尚可的人家才能做到的。如果日子过得再苦一点的人家,只能是娶了媳妇后一家人还挤在一座草房子里。

成 婚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4)

经过了半年多的准备,时机成熟了,于是男方的父母就会拿着烟酒到媒人家去磋商婚期。等婚期定下来之后,男方家就提前三天把七大姑八大姨等所有的亲戚接到家里来。本族本家的所有人员也都来家里帮忙。男人们四处请亲眷、购物、搭锅支灶、磨刀霍霍,女人则烧火做饭、端茶送水,照应来客。年长的支招动嘴,年幼点的出力跑腿,所有的人都一团和悦,喜气盈盈。等到把所有的人员都安定后,负责婚礼的总监理还会到乡里去请上一组最好的鼓乐班子来奏乐助兴。

新娘到来的前两天,男方的家里就开始顿顿成席地招待所有亲眷及本族的亲人们。每到开饭时,都会在街上摆上十几到二十几张饭桌不等,十个大菜上到一半时,新郎及家长都要分别去给客人敬酒。父母们敬酒只是拱手作揖,轮到新郎敬酒时,要带一个喜童拎着一块红毡铺在地上三叩头。这敬酒的整个过程都要有乐队给伴奏着,除了吃酒的亲朋嬉笑着受用外,另外还有许多无事的乡邻围观,那个场面也颇为壮观。

我依稀记得当时负责管事的监理会大声音叫喊:“喝酒的宾客稳坐,有请新郎家长来敬酒一杯。”“各位亲朋好友稳坐,有请新郎来给大家敬酒一杯。”众食客则喜滋滋地坐在桌边乐呵呵地受用着各种欢乐。酒席吃罢,新郎还要在鼓乐的吹奏下,端着酒肉到老祖宗坟上去敬酒,告知祖宗一声几代几代孙沾了老辈之灵光受祖宗之荫庇,终于长大成人现在成家立业,请祖宗恩准并叩请祖宗回家喝酒云云。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5)

大婚的前一晚,一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在这晚,鼓乐手们受到主家好酒好肉招待后,都会拿出看家的本领来表演各种节目,来讨喜钱。当然这钱不用主家出,钱多是由男方的姐夫和姑父们喝酒猜拳行令,谁输了谁出钱。为了公平起见,大家都输赢相当,所以出钱也相当,各自就没有什么意见。记得最早时候的鼓乐手们还唱什么吕剧《喝面叶》《借年》等。“石榴开花红似火来,梅翠娥头上带一朵……”女乐手亮开嗓子就来这一句,大家就齐声喝彩起来。所以他们就会越唱越来劲,挣的钱也越来越多。客人们由于人多也没地方睡觉,就乐得听上一夜的小曲儿。再后来有人办婚礼时,鼓乐手们就不再唱什么吕剧和柳琴戏了,他们也与时俱进,唱起流行歌曲来了。

在歌声和欢笑声中终于迎来了这最重要的时刻——新娘进门拜堂成亲修成正果的一天。这一天,对于娶亲这家是大事,对于整个村子来说也是头等重要大事。天刚一亮,早早地就有许多村民在兴奋地谈论着,那谁谁家的小子,多么有本事,建了什么样的房子,要娶什么样人家的女儿;那新娘子长得有多么多么的漂亮,她娘家陪嫁了多少多少嫁妆……这一切终于可以在今天大白天下了,所以大家都会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到娶亲的这主家来探个究竟,凑个热闹,讨个喜气。这一天,新郎家根本不用刻意安排报喜的,所有在场的人都在报喜。八点刚过一会儿的样子,亲友们都才刚刚吃过早饭,就有看热闹的小孩子们来报:新娘子的队伍来到村后了,大家赶紧准备迎接。

八点也许并不是最早的。因为对于办喜事的男女双方两家来说,越早越吉利,越早将来越发财。基于这点,新娘娘家也是早有准备的。

头晚,新娘在家里烧水洗浴盘头打扮。怕弄坏了妆容,新娘子几乎是一夜不睡的。上半夜,男方家的鼓乐队会来到女方家里,吹吹打打地伴奏,女方家里人就开始把所有衣物打包装箱。大衣橱、穿衣镜、八仙桌、大椅子、小凳子、锅碗盆勺等,全部用染成玫红色的麻绳捆扎好了,把扁担插好,排得整整齐齐直等第二天天亮就出发。那棉絮厚厚的,花色鲜艳的三铺三盖,也齐整整搭在捆好的衣柜上,这些东西都是要摆在明面上,给众乡里和男方家显摆的。如果有“三转一提溜”的人家更是气盛,他们会把这四大件用红纸剪出来的大大的双喜字给装饰起来,出阁这天找来几个有身份的人来送这些嫁妆。天一亮,女方家就准备停当,新娘子象征性地哭过嫁后,就开始鸣炮奏乐起嫁出征。还没出村子时,送亲的队伍走得相当慢,一路上吹吹打打,招摇过市。过河过桥必放上一大串鞭炮来敬河神桥神,保佑新娘子一生平安。出得村后,送亲的队伍就快马加鞭浩浩荡荡地向男方的村子挺进。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6)

当送亲的队伍一出现在男方的村头,就会被围观的四邻给包围起来。那时的人们快乐来得简单,这种盛事就是全村的娱乐头条了,所以家家户户都锁了院门,到街上去看热闹。

看这样的婚礼多了,就知道了这其中还有许多讲究。比方说,新嫁娘如果和另一新嫁娘相遇,要互换顶针(一种戴在手指上缝衣时用来顶针用的金属圈);孕妇不能与新嫁娘照面怕有冲撞;出嫁这日,新娘穿得是红棉裤红棉袄,无论多热都得是这打扮,有一种说法是,穿得越厚实,将来的日子就过得越厚实;而新娘的盖头也通常不是蒙在头上,而是搭在脖子上的。来看热闹的人除了看新娘子俊美娇俏的容颜之外,还要瞪着眼看她带来的嫁妆,这可是实力的证明。预示着日后她在这个家中、村中小媳妇们群体中的地位。

这些门道看过之后,人们更喜欢看的是送亲队伍中挑凉席子的那个人。这个人一定是经过娘家千挑万选出来的搞笑逗乐能手,另外还得有着非凡的晃肩摇担的能力。只见这人是行在队伍的第一位,进得村子就开始摇头晃脑走一步退两步,担子两边的席子一会儿对调,一会儿上下翻飞,一会儿原地转圈,还要配合着民间鼓乐手们演奏的调子亦步亦趋,再加上他的脸部表情一会儿一脸的严肃,一会儿一脸的悲苦,一会儿一脸的癫狂,一会儿一脸的兴奋,他的表演绝对是代表着整个送亲队伍的最高水平。我小时跟着看热闹,对那些女人家家议论的东西一点不感兴趣,就喜欢跟着人流看挑席者精彩的表演,所以这面画在我头脑中的印象极为深刻。

终于,送亲的队伍慢慢发行进到男方的家门口了。这时,他们就会听着奏乐声在原地待命。男方家主事的人就会吩咐打扮得花枝招展长相喜庆的喜娘(多由男方家嫂子担任)来先把送亲队伍中一个挎鸡的孩子(通常是女方的侄子)搞定。先给十块钱,来拿着公鸡引领女方家的母鸡。这挎鸡的孩子都是在家中受了众人教唆的,要趁着这个机会多要些钱才肯放手。这十块钱通常是拿不下的(如果一下子就能拿下,看热闹的人会一致认为这个孩子傻),喜娘连忙返回,向主家汇报,主家就会十块十块的往上涨,直到男孩子同意放手给鸡为止。这一节大抵是热闹好看的,越不给越热闹。

接下来是男方家里两个打扮一新的小姐妹去迎女方带来姐妹(也就是现在的伴娘),这里面的看点就是看谁家里的姐妹团人长得漂亮,不用给钱也不用给烟,这是迎得是最快的一项,直接把人带到院里桌子上落坐喝茶就好了。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7)

最重头的一幕的开始了,就是新郎官出来迎新娘。这一步最复杂麻烦。先是由两个童子手持用红绳捆扎好的麻杆围着新娘的轿子或是独轮的车子转上两圈,然后由喜娘带着新郎现身来拜轿,三鞠躬后,放过一通鞭炮,吹过一阵长号,新娘子索要过压手钱,才肯慢慢下轿,然后,由新郎抱进院里,放到庭前摆放好的椅子上。这时新郎就会坐在另一把椅子上,先由女方带来的喜娘为男方更衣。这衣服是女方家给买的,要从头换到脚。换毕,主持婚礼的司仪就会大喝一声:某某的结婚典礼现在开始,第一项鸣炮奏乐。这一声过后炮乐齐鸣惊天动地。随之喜娘就会把成篮成篮的喜糠撒向看热闹围观的众人,大家好一阵哄抢,那场面热闹而混乱。司仪又高唱:一拜天地,三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一声喊起来简单,行起来却是极慢,因为新娘子忸怩得很,这不肯拜那不肯拜的。我那时也搞不懂,她们是没有见过世面呢,还是在闹情绪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总是会看到每一步都是由喜娘挟持着新娘子来做这些动作,一点也不见大方,让当时的我觉得到原本好看的她们此刻却一点美感也没有。

好容易进了洞房,这下就该闹腾新娘了。先是喜娘用托盘托着一杆秤进来,指导新郎把新娘脖子上的红盖头给挑开,然后喜娘把盖头放在秤杆子上,在新娘头上绕三圈,边绕边唱:蒙头红子挑三挑,不过三年有个小。这时众人一起哄笑,新娘子更是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接下来,就会有主事人用托盘托过两小碗半生不熟的宽心面,两个喜娘拿着用红线捆在一起的两棵葱白当筷子,给两位新人喂下,然后两人把胳膊交叉缠绕在一起喝交杯酒。酒喝过以后,就要来填枕头。一般新娘子带来的只是绣好的花枕皮,枕芯要男方家准备。当然这个过程新娘还会要一些钱填在枕头里,说这样睡着踏实。这些程序过后,喜娘就会走开了,由着村里的小青年们在洞房里闹起新娘子来。当时有一种说法叫“过门前三天没大小”,闹新娘子这个过程自然是十分夸张和热闹的。无论闹得多么疯狂,新娘子在这时刻都是不能恼的,由着这些人用各种花样来折腾她们。

闹洞房结束,看热闹的人把新娘子从娘家带来的家具里面所有藏着的钱和吃的洗荡一空后,尽皆散去,于是主家便敲锣打鼓地开起席来。这是菜最好也是场面最壮观的一场酒席。整个过程由男方家最长者敬酒,男方父亲敬酒,新郎敬酒,每一次都是大张旗鼓热闹非凡。最壮观和奇异的是在长街上露天酒桌的周围挂满了客人们带来的被面、床单、帘子、衣料等礼品,每件礼品上面都别着写有贺者名字和身份的红红长长的纸条,随着乐声鼓点迎风摇曳。直到吃酒的客人一场一场地吃过后,全被送走,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这样的婚礼,在农村延续了很长很长的时间。长大后,听到村里的大人们说国家要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才很少再见到这样的婚礼盛况。不过,听说现在农村的婚礼办得更为壮观——亦庄亦谐,古今并举,洋为中用。只是离家在外地工作多年,整天忙于奔命,再也没能回到家乡参加过别人的婚礼,颇感遗憾。

用歌曲《每当变幻时》中的几句歌词来给我的这篇小文作结:“怀缅过去常陶醉,想到旧事欢笑,面常流泪。梦如人生试问谁能料,石头他朝成翡翠。”是啊,人生难料,世事难料,风云难料,惟愿这些常在记忆中闪光的小石子们,能在岁月的磨砺中成为悦目的翡翠,来烛照我们未来的路。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8)

农村婚俗文化(我们这里农村的婚姻习俗是的这样)(9)

曾荣 中学教师,发表散文数篇,著有长篇小说《大道成河》,第二部长篇小说《镜中人生》在创作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