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讲解(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讲解(三十六计走为上计)(1)

走为上计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当形势不利于取胜时,暂时主动地、有目的地退却,放弃不能实现之战略意图,防止有利于己的节奏、章法被打破,防止有生力量被敌方纠缠、控制和歼灭,最终达到重新占据时间、地势、舆论、政治同盟上优势的目的。走为上计是非常精妙而有章法的战略战术,全师避敌不等于“全师退却,避开强敌”的逃跑行为。全师避敌是有目的的撤退,目的是重新积聚力量,反败为胜。如同拳师出拳打人一样,先要把拳头收回来,握紧,才能打出去。实现这一计策首先要求将帅必须冷静,不可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不可以贪功好胜,要能够知己知彼,善于从全局把握得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走为上计就是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新的优势和时机,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新平衡,以退为进、反败为胜,所以在谋略中属于上策。全师避敌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全师,精妙之处在于避敌。避敌的学问极大。通过“走”来实现什么目的?何时“走”? “走”到哪里?怎样“走”?都需要提前考虑周详。从而随机应变,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有效地避敌将会为自己增加时间、地势、舆论、政治同盟上的新优势,使敌人一时无法战胜,从而使我方获得喘息、休养、整顿之时机,等待可以克敌制胜的时机。智者运用“走为上计”主要是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善弃。放弃暂时不能实现的目标,集中优势力量解决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在自己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上作无谓努力。二、善跑。两方对垒,一方想轻易全身而退是很困难的,极可能会变成一场大溃败,潇洒地撤退是高明的艺术和精密的技术。三、工算。最大限度地从撤退中为自己获取时间、地势、舆论、政治同盟上的新优势,防止意外之败。有意思的是,采用“走为上”计破除不利形势后,使得其他三十五计又可以重新施展,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圆圈。所以有时智者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将帅之才,甚至有“看败不看胜”的说法。

典籍故事:晋文公城濮破楚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楚国历经几代国君的奋发图强,国力日益强盛。正当楚国势力急速向北方扩展的时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在晋文公的领导下也慢慢具备了争夺诸侯霸主的强大实力。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警惕,两国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多了起来,最后导致了楚、晋两国的一场大战。曾屈服于楚国的宋国,看到晋国实力增强了,也就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利益,便出兵攻打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向东和南发展。而晋文公此时也不甘心自己的势力长期被限制在黄河以北一带,他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为进一步加强对宋的进攻力量,又联合陈、蔡、郑、许诸国之军,共同出击,围困宋成公于宋都商丘。晋军救援时先打下了楚国的两个盟国——曹国和卫国。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晋国随后联络秦国和齐国出兵,进攻楚国。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对自己不利,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回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并命令令尹子玉将围攻宋国都城的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他告诫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人物,不可掉以轻心,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但是自负的子玉却根本不听楚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楚成王最后同意了子玉的请求,希望子玉能侥幸取胜。子玉仗着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率部队浩浩荡荡向晋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撤军时,他对部下说:“当年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一定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他接连撤退三次,退到了晋国边界城濮(今山东-城西南),倚仗地理优势,集合秦国、齐国、宋国等援军,积极准备抵御楚军。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怀疑晋军的动机,建议子玉停止追击。子玉却认为这正是歼灭晋军主力,夺回曹、卫两国的大好时机,挥兵直追。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一时间,城濮上空战云密布,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军中强、两翼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狂妄轻敌、不注意探查对手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楚军翼侧,再攻楚军中军的作战方针。开战时,晋军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攻击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联军。陈、蔡联军遭到这突然袭击,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楚右翼就这样迅速被歼灭了。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击,然后分割包围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下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军在阵后用战车拖拽树枝,用飞扬的尘土,制造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的假象,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军见楚军中了圈套,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横击楚左军,晋军上军也乘机回军夹攻。楚军左翼马上陷入晋军的重围,很快被消灭了。此时楚军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子玉为保全中军,不得已下令迅速退离战场。楚军战败后回国,子玉也羞愧地自杀了。城濮之战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奠定了晋文公霸主的地位。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避敌锐气,寻找战机,展示了“走”为上策的妙用。#书里的经典语录##春日生活打卡季##奇妙知识季##头号周刊##我要上 #

这就是走为上计的故事了。三十六计的故事到此已经分享完了。关注我下回继续分享其他的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精彩的故事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