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筷子为箸是否正确(说起来可能不信)

筷子每天都在用,但筷子是谁发明的,却有争议。

有人说是大禹,有人说是纣王,还有人说是黄帝。

说是大禹发明了筷子因为他治水的时候,奔波在野地里,用手抓着吃太烫了,就用了一个小棍。

古代称筷子为箸是否正确(说起来可能不信)(1)

说是纣王是因为他和他媳妇妲己俩人你侬我侬的时候,一个人拿了一个小棍挑着吃,后来俩人双剑合璧,发明了筷子。

说是黄帝则不需要理由,因为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只要把任何发明说成是他的,一般情况都不会有人怀疑。

总之呢,筷子的发明权是谁的还真不好说。

要我说,筷子根本都不是任何人发明的,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还没有筷子,筷子这个名词要到明朝之后才出现。

明朝之前筷子压根就不叫筷子,叫箸。

古代称筷子为箸是否正确(说起来可能不信)(2)

但在春秋早期,这两根小棍连箸都不叫,叫“夹“——毕竟筷子的作用就是夹。

不过春秋战国那会,各国文字不同,写法就有点差别。

《礼记》就把筷子称为挟,《管子》上把提手旁换成了木字边,到了三国时,张揖编《广雅》,解释这个字的时候,写成了草字头改成了“荚”。

虽然部首不同,但强调的内容却都是夹,充分说明那时候给这两根棍取名字的时候强调的是它的实际用途,简单明了。

虽然这两根小棍开始使用了,但是在餐桌礼仪上却不提倡。

《礼记》上明确要求:“羹之有菜者用挟,无菜者不用挟”——有菜的时候用筷子,没菜的时候不要用筷子,还说“吃小米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饭黍毋以箸)”,因为小米饭是一种可以祭祀天地的高贵食物,筷子这种东西是配不上他的,能够配上小米饭的只有“匕”——匙子。

古代称筷子为箸是否正确(说起来可能不信)(3)

想想挺有趣的,我们老祖先吃饭就跟现在吃西餐一样,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勺子。

吃菜的时候用筷子去夹,吃米饭的时候用匙子去盛。

汉朝的时候,筷子就全面由夹改名为箸了。

至于为什么叫箸,有人以为来源于煮,在煮菜的时候,要用筷子,筷子就叫了煮,后来为了区别才叫箸,也有的时候写作筯,竹字头下面一个助字,想必是帮助人们吃饭的意思。

改了名,筷子吃饭的限制估计一直存在。

当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当曹操说出那句著名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时候,《三国志》说刘备吓得“失匕箸”,匙子和筷子都掉在了地上,说明他面前摆放的就有筷子有匙子。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才去掉。

《世说新语》上王述性急,拿筷子扎鸡蛋,结果鸡蛋没扎到,气得他拿起鸡蛋摔在地上用脚踩,可见这个时候人们在餐桌上已经没有古人那么多的礼仪了。

古代称筷子为箸是否正确(说起来可能不信)(4)

那么为什么箸又好好的改名叫筷子了呢?

因为封建迷信。

南方人多乘船,就害怕船到江心停“住”,也害怕船被虫“蛀”,“zhu”实在是一个不吉利的发音。

偏偏吃饭要用的这个两个东西就叫箸,不用还不行,于是干脆反其意而用之,给他改个名字“快儿”。

一开始也就普通百姓这么叫,《菽园杂记》上记载这个事的时候还颇鄙视称作“此皆俚俗可笑处。”说得很是看不起。

古代称筷子为箸是否正确(说起来可能不信)(5)

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士大夫亦有犯俗而称块儿者。”这说明这股风已经渐渐影响到了上层社会,既然文人都用了,于是就有了专门的字“筷”,很快在口头语中风靡开来。

一开始,上层还颇为抵制,清朝初年的《康熙字典》就不收录筷字,显示出对筷子的鄙视,但这个字的生命力异常旺盛,很快就在习惯上取代了所有称呼,成了这两根棍的专有名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