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最动人的篇章。正是因为这场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集团的大决战,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创了中国人民的新世纪。

1986年1月,中共中央胡耀邦指示将三大战役排成故事片。后来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决定将这一重大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就这样,《大决战》的拍摄工作正式启动。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1)

林彪

不过在开拍前,大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写林彪这个人?有人主张不写林彪,但当杨尚昆得知这件事后却说:“如果不写林彪,那东北战场的仗都是谁打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杨尚昆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最终《大决战》里有没有林彪呢?

胡耀邦建议拍摄《大决战》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最辉煌的篇章要数发生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了。

这场由共产党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千百万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进行的伟大战略决战,取得了最终胜利,也改变了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为了吸取历史经验,发扬革命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史界、军史界一直想将其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如果能拍成电影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三大战役亲历者和全军指战员的深切愿望,也是我们军队电影工作者朝思暮想的。

其实很多同志都曾为这件事孜孜不倦地努力,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直到1976年后,拍摄三大战役的事情仍没能列入确定的议事日程。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揭开了我党、我国历史的新篇章。很多过去没有提及的事情陆续被提了上来,拍摄三大战役的时机也渐渐成熟。

1982年4月,时任的胡耀邦正在审查影片《西安事变》。在审查过程中,他对八一厂拍摄的另一部影片《风雨下钟山》提出了重要意见:

“听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拍《钟山风雨》,主要反映我国1949年的历史,这是很好的。1949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转折的一年,也是震撼世界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从旧中国转变为新中国,中国人民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了,这一年是具有戏剧性的。如果描写的好的话,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

胡耀邦还说:“拍摄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还涉及我党历史上很多重大事情,不管对内还是对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宣传部门一定要把关好,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影片的编剧和制片厂也可以主动和我们商量一下,我们这些经历过的老同志也能提提意见。”

事后,胡耀邦还亲自审改签发了这份记录稿。

1984年,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也指示:“八一电影制片厂要积极组织关于三大战役的电影创作。”当时八一厂已经决定将组稿多年的,反映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转战陕北的电影剧本《巍巍昆仑》进行拍摄,但由于导演生病不得不停止。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3)

胡耀邦

1985年12月22日,胡耀邦再次就军事历史题材电影创作进行了重要讲话:

“《风雨下钟山》这部影片拍摄的时候,我曾谈过一些意见,其中很多都被采纳了。这部影片上映后我看了两边,拍的很不错,在海外华侨中的反响也是很大的。看来,军事历史题材的影片如果拍好了,群众是非常喜欢的。”

胡耀邦继续说:

“解放战争是非常值得写的,我考虑能不能再拍一部电影,主要描写毛主席转战陕北这一段历史。想要反映解放战争这一历史画卷,我认为拍三部电影就可以了,一部是《风雨下钟山》,已经拍完了;一部是刚刚讲得毛主席转战陕北;再拍一部就是写三大战役的。”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开始到1949年1月,前后历时4个多月,共歼灭敌军150多万,其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我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除此之外,胡耀邦还建议三大战役不要分开写,而是连在一起写。毕竟三大战役不是独立的三个战役,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连续进行的三个战役。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4)

胡耀邦还针对当时电影界的创作指导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

“现在有很多同志感觉拍摄军事历史题材的电影,花钱多,看的人少,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对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电影是群众们喜爱的一种文艺方式,我们拍摄军事历史题材的电影就是发挥它的作用,让更多年轻人通过历史电影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军队的历史。”

最后,胡耀邦亲切地说:“如果哪些同志对写这几部作品有兴趣的话,我可以亲自和他们面谈。”

胡耀邦在这次谈话结束的12天后,审定了谈话文稿,并批示:“可以请总政治部文化部的同志们看看。”

1986年1月11日,杨尚昆将胡耀邦的谈话批交给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克玉,并嘱咐将其转给八一厂负责。

就这样,具体组织拍摄这几部革命军事题材影片的任务落在了八一厂的肩上。所以说,拍摄《大决战》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是中央及军委领导同住的嘱托。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5)

杨尚昆

杨尚昆:好电影取决于好剧本

就三大战役拍摄的总体思想,杨尚昆着重强调了四点:

第一、要在影片中表现出以毛主席为首的革命统帅部,和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统帅部的斗智斗勇;

第二、要表现出解放军从领导到战士,是如何万众一心地为胜利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

第三、要歌颂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尽量完整叙述;

第四、要反映出人民战争的气势。

有了中央和军委的大力支持,电影《大决战》终于启动了。

杨尚昆曾在三大战役期间担任过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警卫司令员等职务,主要协助周恩来处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他对三大战役的整个过程和具体细节也是非常清楚的。在这一条件下,杨尚昆向工作人员介绍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丰富了电影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拍摄电影《大决战》不是一件易事,它涉及各个方面和环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剧本。杨尚昆曾提出一个要求:“既然决定拍摄《大决战》,那么拍摄出来就一定要站稳脚跟,剧本不好的话宁愿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拍好的影片上修改。”

就这一要求,八一厂经过认真挑选,精心组织了一支过硬的创作班子。由亲身经历过三大战役的八一厂骨干王军、史超和李平分别负责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剧本创作。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6)

《大决战》自组建剧本创作组开始,到第三步《平津战役》结束后,刚好6年。其中前期剧本创作用了3年多的时间,后来一边拍摄一边调色……

为了能写好《大决战》的剧本,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仔细的采访、调查和研究,还查阅了有关三大战役的档案和资料,走遍三个战场,采访了几百名相关人员。

剧本初稿仿佛征求各方意见,报请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并多次由有关专家进行审议。经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精益求精,最终取得了革命军事题材影片文字剧本创作的巨大突破。

最终决定的剧本真实反映了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并用巧妙的构思将三个战役连起来,这三部影片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

在后来的首映仪式上,杨尚昆看到也是十分满意的,他称赞《大决战》能够如此成功,主要归功于剧本的创作:

“这么重大的题材,主要是看剧本写得怎么样,有了好的剧本,才能有好的电影。这个片子能够成功,首先在于以正确的态度,编写了一个好的剧本,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拍摄不出这么好的片子。”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7)

有人主张《大决战》不写林彪,杨尚昆:那仗是谁打的?

别看《大决战》上映得这么成功,其实在拍摄的时候也遇到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和林彪有关。

大家都知道,在东北战场上林彪是最常出现的那个身影,而他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他的分量也是非常重的。如今三大战役要被拍摄成电影,其中必定会出现林彪的戏份。

当时有不少人担心影片中出现林彪会有麻烦,因此便主张不写林彪,将他跳过;还有人主张,林彪写是可以写,但要将他写成反面人物。一时间,关于写不写林彪在剧组内产生不小的争论。

当杨尚昆知道这件事后,特别就林彪角色问题进行了重要的表态,他说:“剧中还是要出现林彪,没有林彪的话,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都是谁打的?难道要凭空捏造出一个人来吗?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有一丁点的错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他犯了错就否认他之前的贡献。”

杨尚昆的这一表态对于剧本真实地反映林彪、反映三大战役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8)

其实作为老战友,杨尚昆对林彪的感情可谓一言难尽。据饰演林彪的马绍信回忆说:

“《大决战》拍摄完毕后,杨尚昆在接见剧组演员的时候曾急切地问林彪在哪?当有人朝我站的方向指了指后,他连忙来到我面前,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我能感觉到他的手抖了抖,眼中的感情十分复杂,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经过一番艰苦且认真地写作,1987年年底,《大决战》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稿的写作。虽说是最后一稿,但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为了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剧组也对剧本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做到杨尚昆所说的“要改就改剧本”。

《平津战役》原剧本中还要一个细节,写的是林彪抵达指挥部后,在地图上寻找山海关。负责这场战役拍摄的导演和剧组专门就这个细节,采访了当年林彪身边的工作人员。从大家口中得知,林彪对地图是非常熟悉的,根本不会出现寻找山海关的举动。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9)

导演根据这一情况进行了重新设计:“林彪抵达指挥部后,工作人员正在墙上拼接地图,右上角空了一块地方。林彪到地图前指着这处空白的地方说:部队从这里进关。后来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将地图拼好,林彪之前所指的地方果真是山海关。”

剧本基本确定后,下一步便是挑选饰演的演员了。一部戏是否能成功,演员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影片《大决战》涉及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238人,其中主角就有50人,想要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也不是一件易事。

摄影组为了挑选出最适合的人选,便在全国进行海选,导演李俊还为演员的海拔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选主角的时候要注意神形兼备,选一般演员的时候要注意朴实,像是那个时候的人,选我方人员的时候一定要有农民的气息。”

《大决战》演员选拔的消息一出,一大批演员纷纷来到剧组面试,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这部影片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经过一番紧张的选拔,影片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有了着落。

毛主席由我们熟悉的古月饰演,邓小平同样由观众熟悉的卢奇饰演,至于扮演周恩来和蒋介石的人选,剧组费了不少心思。在当时扮演蒋介石的演员中,最出名的便是在《西安事变》等影片中饰演蒋介石的孙飞虎,其次便是在《血战台儿庄》中的赵恒多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10)

古月饰演的毛主席

经过一番讨论后,剧组决定由赵恒多饰演蒋介石。如果有熟悉两位演员的小伙伴就会知道,相对于赵恒多来说,孙飞虎更像蒋介石,那么孙飞虎为何会落选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孙飞虎对蒋介石的认识不够客观,总想将他塑造成反派人物。因此他对蒋介石丑化痕迹比较严重,这也是孙飞虎落选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孙飞虎来说,赵恒多对蒋介石的认识就客观很多,而且他的年龄和气质与蒋介石比较吻合。事实证明剧组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台湾有关人员看到赵恒多饰演的蒋介石后,纷纷称赞他演的很到位,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蒋介石的影子。

关于扮演周恩来的人选,大家都以为这个角色非王铁成莫属,毕竟他在《周恩来》中的表现实在是太过出彩了。但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剧组没有选择王铁成,而是选择了在《七七事变》、《四渡赤水》中饰演“周恩来”的苏林

王铁成落选的主要原因是年纪太大,周恩来指挥三大战役时只有50岁,他比较适合饰演老年“周恩来”。

毛主席、邓小平、周恩来等主要角色都选定了,剩下最令剧组人员头疼的表示“林彪”的扮演者。为了能挑好这一角色,剧组前后对比了30多个演员,最终决定由黑龙江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马绍信出演这一角色。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11)

马绍信饰演的林彪

为了把林彪这个特定人物演得出神入化,马绍信除了熟读剧本外,还特意采访了当年四野的高级将领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妻子、林彪的秘书夏桐和作战处处长苏静以及林彪的女儿林豆豆。

经过采访后,马绍信得知林彪是一个很内向的人,话很少,也不喜欢说话,不会将喜怒表现在脸上。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作战地图和吃黄豆。

根据这些信息,马绍信开始钻研林彪这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终于掌握了林彪孤僻、谨慎的性格特点,一举一动都令不少四野的老领导感觉熟悉。

值得一提的是,当《大决战》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剧组还搞了一个观众见面会。当时香港的观众对马绍信的喜爱程度,居然超过了毛主席的饰演者古月。古月见状幽默地说:“林彪同志,现在你比我吃香啊……”

邓小平: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电影想要拍摄的既有气势又有特色,同时能深深打动人心令人回味不已,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是成功因素之一。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12)

毛主席是影片中大家十分关注的人物,其中有一个反映毛主席爬坡时冰河开动的场景,很是耐人寻味:

在茫茫的陕北高原上,毛主席爬上山坡,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随着镜头一转,黄河冰凌开始颤动,下一秒一幅大地回春的景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此情此景将解放军走出低谷、开始反攻的背景用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尽管这个镜头很短暂,但剧组为了令观众身临其境,竟然真的去黄河边取景,并为这一镜头等了整整两年。

林彪也是电影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话很少。对于这么一个特别的人物,通过造景来反映他的性格特征就更显重要了。《大决战》中林彪的出场,可以说是剧组人员煞费苦心导演出的一个精彩片段:

在东北野战军指挥所内,几位领导人正根据军委的指示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此时的林彪背对着镜头,长时间没有说话,一直盯着墙上的地图。就在这个时候,林彪起身走到桌边,一边看电报一边吃黄豆,此间还是没有说话。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13)

这一场景既表现出林彪在具体方案上和军委的分歧(军委主张南下北宁线,林彪主张先打长春),同时又表现出林彪的性格特点。

《大决战》不仅对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或者蒋介石等造景很到位,对一般的战士、百姓的造景也是可圈可点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塔山保卫战中有一个年轻的小战士,在子弹打完后,面对凶猛的敌军脸上毫无惧色,反而戴着农家大娘送给他的红色围巾,挥舞着铁铲,向冲向自己的敌军扑去。小战士接连砍伤了好几个敌军,但随着敌人冲锋枪响,他的身躯也缓慢倒下,红色的围巾在空中随风飘荡,最后静静落下,挂在一个被烧焦的木架上……

当大家的视线看向那块红色围巾的时候,也感受到英雄烈士们的壮烈情怀。

电影《大决战》能够成功,不仅在三大战役的整体风格,更在于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和剧本的细节之处。

《大决战》三部曲是全景式反应解放战争的电影,时长高达11个半小时。作为我国电影历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在电影、军事、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不小影响。

1991年6月11日,江泽民和中央政治局几位常委在审查样片后,曾给予了高度评价。江泽民说:“反映历史,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也不能自然主义地去表现。不少历史人物一生中都有很多变化,但在描述他们的时候,要实事求是……”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 有人主张不写林彪(14)

审看完《大决战》后,江泽民还和影片的主创人员合影留念,并为影片题写了片名。

邓小平对《大决战》的拍摄也是十分关心的,当他看完这一片子后满意地说:“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8月1日,为了庆祝解放军建军64周年,《大决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也参加了这次首映仪式,并对《大决战》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2年1月,《大决战》荣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最佳美术等6项大奖。《大决战》被当时的电影届称赞:“其恢弘的气势、宏达的篇幅和丰富的内容创造了中国电影之最,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电影画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