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临死前的一首词(李煜病中写下一诗)

古人常说“诗言志”,但诗也是心灵的窗口,它更能传达人的情绪。简单来说,也就是诗中藏有作者的喜怒哀乐。如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喜;岳飞的“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是怒;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哀。总之,人的情绪与诗的创作相辅相成。

李煜临死前的一首词(李煜病中写下一诗)(1)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病中感怀》,它的情绪基调便可以说是“悲”。据记载,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南唐后主李煜的儿子李仲宣、妻子周娥皇皇后相继不幸去世。失子、失妻之悲痛,不仅让李煜身体日益憔悴多病,还忧思缠绵,感喟颇多,于是后来便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病中感怀》。

除此之外,政治处境中所面临的威逼与压迫,更是让李煜对国事充满了担忧。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是集体病、心病、家事、国事等为一体,笼罩了一层悲凉的云雾。而李煜诗中所表现的复杂情绪,也一直伴随着他成为阶下囚,直到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束了此生。

李煜临死前的一首词(李煜病中写下一诗)(2)

《病中感怀》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首联“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即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境也一日比一日萧条,令人黯然神伤。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萧条”既是写景,刻画环境的萧条冷清;也是写人、写事,是指李煜身边亲人多有亡故,从而使他觉得孤独凄凉;同时还暗中表明了当时的国事不容乐观。

李煜临死前的一首词(李煜病中写下一诗)(3)

所以别看这两句诗寥寥十字,它可以说是道尽了李煜的一生悲凉,毕竟李煜自从当了南唐后主后,就没有一天是真正开心的。而从写法来看,李煜则是在开篇就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且立意深沉。至于其给人的感受,倘若联系诗人的生平来看,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李煜临死前的一首词(李煜病中写下一诗)(4)

颔联“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便是对首联中“憔悴”、“自伤”的具体描写。即因为悲伤而生病,在风的摧残下病骨难支,在雨的折磨中愁肠百转。紧接着颈联“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平日里的宝鼎已无他用,只有用来煎药而已,早晨醒来也发现髭(zī)须斑白了。同样这两句也是对首联中“憔悴”、“自伤”的具体描写。

李煜临死前的一首词(李煜病中写下一诗)(5)

显然,李煜长时间处于悲凉的环境,所滋生的无尽感伤,加快了他生病、憔悴的速度。而李煜面对这无尽的感伤,自然也有想过消除。但正如尾联“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所说,即感伤实在无法消除,便只好求助于佛,希望能够得到指点,从而得以超脱,但是却不得其门而入。由此可见,李煜心中流露出的是无限惆怅与忧思。

李煜临死前的一首词(李煜病中写下一诗)(6)

纵观李煜的这首诗,主要记述了他愁病交加、无法排遣的悲凉境况以及对国事的担忧,且表达了他希望能在痛苦煎熬中得到解脱的愿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的悲凉也就同春花秋月一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却从未消减一分。总的来说,李煜病中写下一诗,道尽一生悲凉,仅开篇两句,便催人泪下。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