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中的干粮(春秋战国的质子)

先说一句,当年的质子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恶势力绑架肉票送质子这事儿一开始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后来演变为一种制度,伴随着社会信义式微而繁盛起来,成为一种博弈方法因为“礼崩乐坏”所以需要“质子”表达互信,又因为“质子”的存在进一步恶化了“礼崩乐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春秋战国中的干粮?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中的干粮(春秋战国的质子)

春秋战国中的干粮

先说一句,当年的质子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恶势力绑架肉票。送质子这事儿一开始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后来演变为一种制度,伴随着社会信义式微而繁盛起来,成为一种博弈方法。因为“礼崩乐坏”所以需要“质子”表达互信,又因为“质子”的存在进一步恶化了“礼崩乐坏”。

所以,质子制度的兴起恰恰反映了周天子的秩序正在崩塌,同时也是诸国在这种青黄不接状态下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不用质子:以德服人

质子的质,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当年贵族之间见面互相赠送的伴手礼。二是抵押物。

伴手礼好理解,要不怎么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呢。老祖宗们自始至终都是讲究人,最开始的时候,虽然物质还没那么发达,那人们交朋友也不能空着手,互相拿个石斧之类的东西,那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来工艺提高了,石头就换成了更美观的玉器,形状没有大的变化,倒是换了个好听的名字,圭就是有孔的石斧;壁就是环形的石斧;璋就是有孔的石刀。所以,朱元璋(诛元璋)的意思就是立志做砍掉元朝狗头的大刀。

抵押物基本上就跟后世的定情信物或者定金差不多,都是为了信守承诺的保证。

周成王分封诸侯的时候,说“女股股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相当于周成王对着祖先神明、过往的神祇说,我这边祭祀的猪牛羊都摆好了,你们都看见了啊,我承诺给他土地,这小子未来要是不守规矩,那我削他的时候你们可得支持我啊。

这里的 质之以牺牲 ,就是送给神明的抵押物或者说是信物,表示当事双方确实做出了承诺,不仅互相负责,还要接受神明的监督;如果哪天谁不履行诺言,是要受到神明的惩罚的。所以,后来楚国拒绝给周天子进贡苞茅的时候,周昭王带领天子六军南征楚国,就是为了惩罚他们不遵守诺言。既然神明忙不开,周天子就只能亲自动手,替天行道了。

西周时期之所以不需要交换人质,就在于周天子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他本身有能力用武力保障诺言的实施。就像孔子老说以德服人,但是你看着一个一米九的大汉抱着一把长剑,语气和蔼地跟你介绍以德服人的含义:他手里剑的名字叫“德”。你还敢在他面前造次吗?

至于给神明的抵押物,就是个仪式,多半是扯虎皮做大旗,蒙骗自己吓唬别人的。

二、盟书委质:言而无信

西周末年开始,周天子逐渐没有能力继续保障诺言的实施了,神明当然也无暇去惩罚这些人,社会普遍轻言轻诺。谁要是想做点啥事儿,没有点儿表示都没人相信。以至于后来商鞅变法都没人相信他,还得先搞一个徙木立信。

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变得小心谨慎了。

如果要效忠某一个贵族,就要给贵族送上一份礼物,礼物由贵族保管,这叫“委质为臣”,从此自己就要唯其马首是瞻,永远不能有二心。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人很多,比如那个誓死效忠智伯的豫让,智伯死了,他三番五次刺杀赵氏家主赵无恤,最后刺杀无望,让赵无恤把衣服脱下来,他拿剑在那儿穿窟窿算是报了智伯的知遇之恩,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

现代人对这事能理解的上限就是“定情信物”。红楼梦里多姑娘跟贾琏春宵一度,留下了一绺头发;尤三姐恋慕柳湘莲,柳湘莲在没见到人的情况下就送出了家传宝剑鸳鸯剑作为定情信物,后来又想把信物要回去,尤三姐羞愧难当,以宝剑当场自刎。这些都是信守口头承诺的典型案例,可惜现实中并不全是这样的,毕竟直接耍赖成本更低。

要命的是连神明都不能轻易相信了,所以,摩西要把跟上帝的谈判内容刻在石板上,走到哪儿都抱着,生怕反悔。多说一句,据说摩西十诫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500年,那是中国的商代初期,那个时候西方人跟神明之间就没有政治互信了,这么一比,咱们礼仪之邦的名号真不是徒有虚名啊。

咱们这边写有盟誓内容的东西叫盟书,很早就有类似于现在合同“一式两份”的保障方式,一份埋在盟誓当场的祭坛上,让神明也做个见证;另一份放在专门管理盟书的机构里,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眼,当年做了啥承诺,该履行承诺的时候就根据盟书内容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

其实,盟书出现得很早,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专门管理盟书的机构和官员;到春秋时期,盟书制度就已经比较完善了,在山西还出土了春秋末年的盟书文物,称为侯马盟书

越来越多保证诺言执行的文物出现恰恰说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履行诺言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人们也在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互相之间正在逐渐衰微的可信度。

可惜,就算有盟书也无法保证参与盟誓的人都不会背盟。

三、以人为质:绑架与挖坑

既然神明监督和贵重礼物都不能保证履行诺言,那就再换个东西,直接用人怎么样?

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以人为质的事件发生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殷商的第二年,突然生病难愈,眼看人就要走了,周公就设立祭坛,把自己抵押给上天和祖先们,让他们保佑姬发,不要这么着急带走他,实在不行把周公带走也行。当然,最后还是把周武王带走了。

这还只是跟上天之间的交质活动,到了东周初年,周王室肾虚的一天不如一天,有那些不讲究的诸侯就开始跟周天子对着干了。

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郑庄公就嚣张一时:他先是逼迫周平王互换质子,创造了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交换人质的历史记录。又偷偷收割周天子的小麦,还在周天子带人来捉贼的时候把天子的肩膀射伤了。这日子是过到头了。

郑庄公这么嚣张有两个原因,一是实力,二是地位。

郑国开国国君郑桓公是周幽王的亲叔叔,郑庄公就是周平王的叔伯兄弟;当年,郑桓公是周王室的京官,犬戎攻周的时候跟他侄子周幽王一起死在骊山脚下了。

平王搬家之后,让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继续留在洛阳当天子的卿,直接接触周王政务,地位还是相当高的。武公身后,庄公又继承了周天子卿的职位。

郑庄公仗着自己国力强盛,三代为卿,渐渐飘起来了,不光不去朝中上班,连年底述职都不去,完全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深感受到威胁的周平王开始提拔虢国国君,以做制衡。这事儿让郑庄公大为不满,当庭质问周平王,平王矢口否认:没有,没有,没有。

双方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打一架吧,双方都有顾虑,周平王担心打不过(确实打不过),郑庄公担心惹众怒被各国围攻;

不打吧,互相都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双方决定交换人质:王子狐和公子忽。两位质子身份地位也都很高,谁也不敢慢待对方:

王子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当时,平王太子泄父病逝,王子狐自动递补为太子;同样,公子忽是郑庄公长子;

按照礼法,这两位将是下一代的周天子和郑国国君。

所以,这次交质,基本上是互相表达信任,见到对方的诚意就行了,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当然,堂堂太子,到下属家里当人质,周王的肾虚程度也可见一斑。

不过,用人当抵押物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首先,质子几乎不会叛变。毕竟人家不是王子就是太子,未来多半是要继承国君的位置的,犯不上去你那边当个二流官员;

其次,可操作性更强。如果是个物件,就算是个国宝,那最多是每天看看,盘一盘,没有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人就不一样了,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比如报仇

春秋中期,晋国使者郤克入齐,齐顷公的母亲当众嘲讽;使者怀恨在心,回国之后努力工作,一直做到晋国正卿,率军攻入齐国,齐国被迫求和,郤克开出的条件就是送齐顷公的母亲入晋为质,明显是想报当年的羞辱之仇;物件就没有这个效果,你最多把它摔了,一次性报仇;不像人,可以三番五次的,想怎么羞辱都可以

第三,回报率高。质子多半身份高贵,未来说不定会继承国君的位置,只要不对质子太过分,质子为君之后多半也会对所在国投桃报李

比如,秦武王暴毙之后,远在辽东的燕国马不停蹄地就把手里的质子——嬴稷往秦国送,其目的就是让嬴稷能够上位之后,嬴稷能够感念燕国,并有所回报。类似的套路,秦穆公护送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回国才得到了战略要地河西

因此,把质子培养起来形成实力那对自己将大有裨益,如果能继承国君位置,那两国联盟就板上钉钉了。而这也往往是各国愿意接受并善待质子的真正目的。

反之,如果处置不当,质子在母国地位越来越低,最终沦为弃子,那就是“抱空质”,毫无用处。

这就跟拉面一样,很考验“抻”的艺术,抻过了就是抱空质,白费米面;功夫不到,利益就不能最大化。

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后,楚太子芈横正在齐国当人质,楚国谎称怀王去世,让齐国放人。苏秦对孟尝君说,扣下太子敲楚国一笔竹杠;

孟尝君说“不可。我留太子, 郢中立王, 然而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这就是怕抻过了头,楚国人另立他人,到时候啥都没有了,还不如见好就收。

同样抻过头的还有瓦剌太师也先扣着大明战神朱祁镇,最后人家又立了一个皇帝,自己啥都没捞着。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皇子多的是,何必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呢?

四、齐桓晋文:信义返照

郑庄公时代,郑国虽然武力强悍,但他终究是一个不讲武德的人,尤其是他跟周天子互换质子的行为,导致周天子颜面扫地,整个社会乌烟瘴气,尔虞我诈;郑国也自食恶果,在庄公身后迅速衰败,在大国夹缝中受尽排挤。

接下来就进入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时代。

如果在春秋中选一个最好的时代,那肯定是齐桓晋文时代;这二位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平息叛乱;虽然没有重新树立周天子权威,却以武力捍卫了社会秩序的持续有效运行。就像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汉恐怕早就亡了。

齐桓公“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仪”,大会诸侯于葵丘,其间数十年,诸侯国之间多以会盟的方式互取信义,鲜有交质的现象。

一直到晋文公晚年,晋国与楚国争霸中原,各小国纷纷往两国送交质子寻求庇护,以郑国为代表的小国在两大国之间反复横跳,郑国大夫子良说: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就是说,晋楚只想要军事的胜利,根本不讲武德,不管是谁只要是投靠他就能获得庇护,环境都脏了,我能独善其身吗?反正都是流氓,谁怕谁啊?

同样运用质子在大国之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的还有蔡国。

公元前509年,蔡国国君蔡昭侯去朝拜楚国国君楚昭王,楚国宰相索要礼物,蔡昭侯不给,被宰相借故扣留在楚国长达两年之久,归国之后的蔡昭侯越想越气,就趁着吴楚矛盾激化,往吴国送质子,吴蔡联盟攻打楚国;联军在吴王阖闾以及孙武、伍子胥的指挥下攻破郢都,楚国差点亡国。这招借刀杀人比后来的合纵连横可厉害多了。

五、质子繁盛:我是流氓我怕谁

因为无信,所以交质,对诸侯来说,质子只是他们之间斗智斗勇的一种方式,换来的只能是最廉价的口头承诺。

前522年,宋国国君宋元公被他的卿士华氏和向氏劫持,双方盟誓交换质子,互相给对方看了底牌;

按理说这华亥手握宋国太子了,应该可以高枕无忧,可他却又对人质低三下四;华亥和他的夫人每天早晨都去伺候太子洗漱吃饭,然后自己才能回家吃饭。原本还能过上平静的生活,有了质子之后,连个早饭都吃不安稳,华亥这哪是手握对方命根,分明是给自己找了个活爹啊。

后来,还是宋元公不讲武德,杀了华亥的儿子之后发兵攻打华亥,然而,华亥竟然没有以牙还牙干掉太子,最终自己被杀。秀才遇见兵,还真是吃了读书多的亏,那个时代,太讲武德可不行

当然,从质子的遭遇来看,华亥的儿子是个例外,并不是所有的质子都会死在他国,甚至很多人把质子当成一种镀金的过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说: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的意思是,长安君现在一无实力,二无功绩,你活着当然没人敢动他,你要是挂了呢?万一有人学着后来的女真人一样喊一句:不欢迎没有战功的人。那他还活得下去吗?

看触龙话里的意思,当时的赵国明显是还没有完全掌握质子斗争术;同时代的隔壁秦国都已经把这技术玩出花来了。

六、战国质子:盛况空前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整个战国时期,秦国共7次主动对外输出质子,高居整个春秋战国榜首。当真是癞蛤蟆找青蛙,秦国这是长的丑玩的花啊。为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战败了送出质子缓和局势,战胜了也会送出质子安抚敌人,趁机下手,暗渡陈仓,真对得起 诈骗基地 的称号

前328年,秦国攻占魏国蒲阳之后又主动归还,还主动派公子繇入质,好人坏人他都当了,道德绑架魏国,把他逼成了猪八戒照镜子,只能割十五座城池给秦国;这招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用的实在是高。

前301年,齐国孟尝君攻破楚国,楚国被迫派出质子;秦昭襄王为了防止他俩联合,一方面立马也给齐国送去质子——他的亲弟弟泾阳君嬴芾;另一方面借口孟尝君贤能,请孟尝君入秦为相。这双管齐下,不仅破坏了齐楚联盟,还把齐国名士孟尝君带走;齐楚两国联盟无路,开战无力,也就对秦国彻底没了威胁。

这格局立马就打开了,山东五国还在谋划地面的时候,秦国的高度都在大气层了。

只不过,有些时候,战略目标太单刀直入,根本顾不上质子死活,质子的生活难免要困顿一些。

前269年,昭襄王太子——悼太子到魏国去做人质,前脚刚走,后脚秦国就对魏国下手了;虽说魏国肯定是不敢杀了悼太子,那肯定也得给点小鞋穿啊。果不其然,两年后,悼太子在魏国去世,死因不明,说不定真的是因为他爹天天发兵攻魏,自己在魏国担惊受怕,惊惧而死。

前248年,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击败秦国,当时在秦国为质的魏太子增就差点囚禁起来。

还有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子楚的爷爷也就是昭襄王先后发动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赵国一退再退,自然对这个人质没什么好脸色,赵孝成王好几次都想杀了子楚以泄心头之恨,子楚天天吓得魂不附体,要不是吕不韦帮忙,嬴政哪有机会一统华夏。

这个子楚,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异人。后来因为帽子的颜色广受民间热议。

悼太子去世之后,昭襄王立次子嬴柱为太子,是为孝文王。孝文王子嗣众多,秦国又需要派出大量的人质去迷惑敌人,于是,孝文王的儿子子楚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赵国当人质了。

很多时候,决定你最终命运的都不是你用心栽的花,而是你无心插的柳。

当初孝文王的最喜欢的是他的王后华阳夫人,楚国贵族,可惜没有儿子;子楚的母亲是夏姬,只是嬴柱后宫中一个不起眼的妃子,如果她能受宠一些,断断不会让人把自己的儿子送去敌国当人质,就像赵太后死活都不愿意让长安君离开自己一样,所以,子楚在一开始根本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全靠当质子挣来了机会

在赵国多年受苦不仅为他积累了一些政治资产,还结识了吕不韦这个土豪。最重要的是大商人吕不韦觉得这人前途广大,广散钱财为他疏通关系,一通操作之下,不仅让他平安回到秦国,还让华阳夫人收其为嗣子;原本一无所有的子楚现在既有了“敌营十八年”的政治资产,又有了王后嗣子的血脉资源,还有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为他摆平一切;如此背景,试问他那二十多个兄弟能比吗?

当然,质子并不一定都是儿子或者孙子,也有以臣子为人质的,还有绑架国君为质子的。

比如楚怀王被秦国骗到武关之后不让走的那次。

一般来说,以子为质都没有什么作用,以父为质就更没啥作用了,楚怀王被绑架的那次,楚国太子继位之后还专门向秦国炫耀了一下,感觉意思好像是,我们已经有国君了,把你手里那个处理了吧。估计楚怀王当时的心情比朱祁镇在北京城下看于谦和朱祁钰还欲哭无泪。

七、尾声

总体来讲,质子制度跟两周时期社会变乱,和价值观失序有直接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混乱逐渐繁荣起来;现在的肉票都是单方面的要挟。

出于种种原因,当年的人质几乎没有撕的可能,但也没有啥办法能确保人质安全;

现在虽然撕的概率更高了点,好处是有维稳力量强力支撑,撕之后绑F多半也没啥好下场,一命换一命呗,也是没办法。

当年的质子制度有点像亲戚之间送节礼,互相欠着点儿,下次好有得还,慢慢找机会拉进关系;现在的肉票像诈骗,一锤子买卖:成了叫X总,会所高消费;不成叫X某,刑场上双膝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