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个我结局虐(柒个我我为什么要杀了)

“你是我。”

“……我是你。”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柒个我结局虐(柒个我我为什么要杀了)(1)

图:《柒个我》剧照

近来国内的翻拍剧《柒个我》再次为张一山赢得了“戏精本精”的称号。

原版韩版的剧名为《Kill me heal me》。我想许多观众会和我一样,在剧情进行到男主角的交替人格离开的时候,忽然对这个暴力的标题有了感性认识。

这个标题简单粗暴的把一个贯穿全剧的矛盾点甩在观众面前:来自同一个身体、同一个大脑,却有着不同记忆、不同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的人格,你是否把他们看成一个个完整的个体?

柒个我结局虐(柒个我我为什么要杀了)(2)

图:来自《柒个我》海报

事实上,临床上对多重人格的治疗目标也并非简单的将多个替身人格整合为一个,使得其他的人格都消失。相反,治疗师会鼓励多个人格之间互相交流、理解与合作(如果可能的话),而不刻意追求合并人格。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在生活中,多重人格作为一种精神障碍是真实存在的。多重人格障碍是以往的叫法,后来被划入分离性障碍的类别。

1994年,*精神病学会将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定义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也有将“分离”译为“解离”的,是一个意思。

柒个我结局虐(柒个我我为什么要杀了)(3)

图:来自《柒个我》剧照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听起来比起多重人格就少了玄幻的味道,更有科学味了。它点出了DID的一个核心症状——分离体验。由于我们没法自己去体验多重人格患者的感受,只能根据患者的自我描述和旁观者的观察描绘出大致的情况:

患者的知觉和记忆是不连贯的,这种记忆缺失并非来自于健忘

在患者不自知的时间段里,患者展现出和自己一贯的行为态度明显不同的人格

这些人格有各自稳定的心理、行为特点和生理水平,每个都发展、整合良好

一个人格有可能意识到其他人格的存在,甚至有可能与其他人格互相交流

一个患者身上,这样的人格可以存在很多个

多重人格并非是一个躯体里寄宿了多个灵魂(如果把人格比喻为灵魂)那样神奇的现象。其实,短暂的分离体验,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有过。

比如,当一个人十分专注于眼前的任务,便可能对周围的其他刺激毫无察觉,仿佛这一刻,精神处在了另一个空间,而与当下的世界“分离”了。类似这种“忘我”的境界,也算是一种分离体验。

柒个我结局虐(柒个我我为什么要杀了)(4)

有学者认为,正常的自我本就具有分裂的功能,在自我*之内体验到互相矛盾的内驱力和感觉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人提出,多重人格的发生就是正常人的矛盾状态的扩大化,是正常人格功能的极端表现。

但有大脑成像和脑电实验的证据显示,多重人格患者处在不同身份时呈现不同的脑电图,且与单纯的幻觉症状的脑部成像显著不同。

柒个我结局虐(柒个我我为什么要杀了)(5)

因此,多重人格并不是刻意捏造出来假象。对以往病例的描述统计还发现了一些较普遍的特征,例如:

目前发现的病例中,女性占绝大多数

患者的首次人格转变通常发生在童年早期

绝大多数患者有童年早期的受*或创伤经历

多重人格患者通常表现出比普通人更强的易受暗示性(容易被催眠)

主流的看法是,多重人格的出现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生活中发生了个体无法承受的巨大变故,个体便发展出多个替身人格来代替自身承受。

尽管这样导致了记忆、行为模式等的不连贯,但至少还能表面上正常的行使社会功能而不至于全面崩溃。幼年的儿童“掌握”了这种应对压力的方式,在成年后遇到压力环境时,便不自觉的继续使用。

人格的多面性

正如剧中演出的情节,当替身人格与原人格达成理解,释怀了某个心结,他们就像完成了任务一样离开了。

在伤感的同时,也试图去想象,若没有发生多重人格障碍这种极端的现象,那些不同的性格,将会以更整合的方式体现在主人公身上。我们会看到一个时而勇敢、时而幽默、个性层次更加丰富饱满的主人公。那些不同的人格,本来就是主人公自身的一部分。理解到了这一点,才有了“你是我”“我是你”的对话。

柒个我结局虐(柒个我我为什么要杀了)(6)

从普通人的角度,从多重人格的故事中可以得到的一点启发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多面的,或者说蕴含着比自己想象中更多的可能性;既不必把他人的性格想得单一不变,也不必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框得太狭窄。

柒个我结局虐(柒个我我为什么要杀了)(7)

你对是否有过“多重人格”的体验?欢迎下方评论区和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