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

德·马图珍藏

喜马拉雅及清代佛教艺术

拍卖时间

6月14日 20:00

(北京时间)

亚洲艺术节·欧洲站正如火如荼进行,邦瀚斯巴黎也于6月中旬高调入场,印度与喜马拉雅艺术作为邦瀚斯的常胜版块,一直以来备受藏家朋友追捧,本次邦瀚斯巴黎为我们带来一场「德·马图珍藏喜马拉雅及清代佛教艺术」,又有哪些精彩可寻?

邦瀚斯荣誉呈献德·马图(Claude de Marteau)珍藏。继布鲁塞尔、日内瓦、纽约巡回展览之后,此珍藏之首场拍卖将于6月14日于巴黎举行。已故著名收藏家及艺术商德·马图先生历经数十年,将印度、尼泊尔、西藏以及中原大地上辉煌的印度教以及佛教文明之瑰宝精心搜集,建立起跨越一千五百余年的独一无二的宏大收藏。

其对艺术众生未渝之热爱始于其青年时代的游历,那时他穿过阿富汗,翻越兴都库什沙漠,到达古老的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沿途尽览艺术奇珍。他无师者相授,却成为备受尊崇的艺术商与西藏、尼泊尔、印度及东南亚艺术领域之顶级权威。其好友、策展人、知名东南亚、喜马拉雅艺术与文化学者帕尔博士(Pratapaditya Pal)博士赞誉其具有“卓绝之眼光,难以言诠之美学感受力”。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2)

邦瀚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全球主管Edward Wilkinson忆述他首次受邀参观其地下储藏室的情境:“一道朴实无华的门打开,露出简单的金属层架及大型木台。然而,当光线洒落架上,瞬间光辉灿然,令我无比震撼。数以百计、无与伦比的西藏、尼泊尔及印度造像静静立在那里数年。”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3)

大师之像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4)

Lot 41

铜鎏金喇嘛像

藏中 十五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01号

高22厘米

估价:80,000-12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此大师像之面容极富魅力,下颌线条分明,颧骨突起,饱满的面颊因微笑而生出皱纹,表明此像应当为一寺庙高僧所作的描摹精准而传神的肖像。由于布拉格之Náprstek博物馆藏另一铜鎏金像也呈现此位大师,上刻有铭文(Kham-po (住持)Bsod-nams-Rinch'an la,参考Jisl,《Tibetan Art》,1957年,编号72),故其身份将来应可得以确认。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5)

艺术家以难以想像的细致用心刻画出大师僧衣及坎肩上种种繁复而各异的图案。这些精致的图案再现的正是明代早期之时来自宫廷的贵重丝织品。尤其是坎肩的主花色,几乎与一块北京故宫所藏之黄地缠枝莲纹妆花绸如出一辙,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明清织绣》,2005年,页116,编号133。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6)

铜像与明初丝织品的一致性以及其精致、明晰的细节塑造,表明其为十五世纪之作,正是被誉为西藏艺术的文艺复兴的时期。其刻画衣物花纹的技法、饱满而圆阔的莲座花瓣、莲座较高的下缘以及封底鎏金、皆与西藏艺术大师索南坚赞之风格一致。索南坚赞曾于1430年左右为至少一座的藏中寺庙制作重要造像,并因一尊壮观的千手观音上所刻铭文而得以认知(邦瀚斯,纽约,2018年3月19日,Lot 3033)。袈裟下缘露出大师的脚趾,这个十分不寻常的细节或许同样表明此铜像出自一位技艺高超、不落窠臼的艺术家之手,他知道如何精妙地为作品增添生机。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7)

Lot 52

铜鎏金莲花生大士与曼达拉娃及益西措嘉像

西藏 约十七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10号

高24厘米

估价:100,000-15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相传佛教为莲花生大士由八世纪时传入西藏。莲花生大士为宁玛派之祖师,宁玛派视其为“第二佛陀”,相信其曾将佛教经典隐藏于喜马拉雅各地,以待后世发掘,即「伏藏」之传说。莲花生大士之传记中讲述其神奇地诞生于乌仗那国之达纳寇夏湖中一朵莲花之内,正如此造像所示。二鱼、一鸭、一鹅、一宝螺以及一摩羯鱼出现于下方莲座,如搅动湖水,使其泛起层层涟漪,颇富生趣。莲花生的两位妻子也是其弟子,分坐同茎而生的两朵较小莲花之上。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8)

观者之左侧为其第一位妻子曼达拉娃,为印度东北部之喜马偕尔邦之公主,故可见其著印度式的褶皱纱丽、大圆耳环以及三角形叶纹珠宝。公主双手结古老的合十印,其座下莲茎亦结一朵蓝莲花。第二位妻子益西措嘉则出身藏中世家,身着厚重的西藏式贵族长袍,带圆形花式耳环,一手持金刚乘之法器嘎巴拉碗,一手结安慰印。支持其莲座之茎上另结一白莲花蕾。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9)

铜像铸造精美,鎏金厚重,莲座风格特征显著,带有长且鼓起的莲瓣以及弯起的尖端。此铜像应属于藏中日喀则地区的扎什伦布寺所造之像(参考罗文华之《扎什伦布造像 须弥福寿因缘》,收录于邦瀚斯,香港,2019年11月26日之拍卖图录)。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喇嘛驻锡之地,并被认为是十七至十八世纪之间最具权势及影响力的西藏寺庙。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0)

Lot 42

铜鎏金六世萨迦法王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像

西藏 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47号

高13.3厘米

估价:18,000-22,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1)

此铜像华美而生动,刻画萨迦五祖之一、伟大的西藏学者与祖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年)。莲座后侧刻有藏文铭文“此萨迦班智达之宝贵造像由嘉措为慈父母造(The precious statue [of] the great Sakya Paṇ[ḍita] was commissioned by Gyeltso for the benefit of [his] kind mother and father)”。

喜马拉雅艺术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2)

Lot 32

女神铜像

尼泊尔 马拉王朝早期 约十三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65号

高14.5厘米

估价:18,000-22,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3)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4)

Lot 40

铜鎏金文殊金刚及般若波罗蜜多像

尼泊尔 1779年(据铭文)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54号

高32.5厘米

估价:25,000-35,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5)

Lot 47

铜鎏金金刚总持像

西藏 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56号

高22.5厘米

估价:80,000-12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金刚总持结金刚座,为一切智慧与慈悲之源。金刚总持之法身为空,无形无相,故此造像呈现其优美的报身形象,着珠宝璎珞并天衣,表现修行佛法之无量功德,利益众生。金刚总持双手当胸交叠,组成金刚哞迦罗印,表征智慧与善巧之完美结合。诸多特征皆表现出源自加德满都河谷的尼泊尔造像传统。例如,金刚总持前额宽大,肩膀亦宽阔有力,手指与脚趾之塑造皆十分精致,皆为典型的纽瓦尔造像特征。珠宝的塑造相对简洁,天衣主体为没有装饰的素面,质感轻薄,令本尊饱满而优美的身形得以显露无碍,为植根于印度宗教艺术的纽瓦尔审美的核心元素。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6)

另一方面,铜像带有封底及内部装藏,头发上带有青金石颜料涂绘,所嵌杂宝为绿松石,而非可透光的宝石,皆体现出西藏的宗教传统,表明这尊金刚总持应该为尼泊尔大师为西藏供养人而作。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7)

Lot 53

铜鎏金宝帐大黑天像

西藏 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50号

高18厘米

估价:35,000-5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8)

Lot 40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尼泊尔 马拉王朝晚期 十五/十六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63号

高16.4厘米

估价:5,000-7,000欧元

著录

Arman Neven,《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ee》

1974年,编号,384

展览

“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ee”,Palais de Beaux-Arts

布鲁塞尔,1974年3月7日至4月10日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19)

Lot 57

十二臂象鼻天唐卡

俄尔寺 藏中 十八世纪

布面设色;正面红字藏文标志画中各像尊名;主尊像背面以红字藏文书“唵,阿,吽”三字咒及四行题记。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89906号

73 x 47厘米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之中,观音菩萨罕见化现为此十二臂红象鼻天,于其坐骑鼠之上欢然起舞,下方为宏伟的高原山峦。宝鼠随着象鼻天踏步而不断吐出珠宝,散落山间。背光满饰宝石,周围盛开着硕大的粉白花朵,富丽堂皇,呼应着红象鼻天所赐丰富财宝。此形象之象鼻天属于被称为“大三红尊”的三尊神祇之一,此组法力强大的三尊亦为萨迦“十三金法”之一。另二尊则为作明佛母(喜金刚密续)及欲帝明王(密集金刚密续)。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20)

宝生佛现身于正上方之云雾中,身旁围绕着俄尔斯建寺祖师贡噶桑波以及萨迦派传承。环绕主尊像之众神祇则有观想本尊胜乐金刚以及降伏部多金刚手。下方山谷之间则有众财富之神,多闻天王骑狮看顾湖畔山村,无能胜明王位于云雾环绕的峭壁下,周围簇拥着山羊。画面下方中央为毕舍遮三姊妹,她们手持宝瓶及宝珠,婀娜地立在一株枝繁叶茂的果树之下。

清代造像精选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21)

Lot 58

嵌珍珠铜鎏金无量寿佛及观音菩萨像

清 康熙(1662-1722年)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64号

二像置于一红漆盒内,上写“喇嘛教仏像 贰躯”。

高10厘米

估价:7,000-9,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大慈大悲之观音菩萨坐姿随适,无量寿佛则结跏趺而坐,手持甘露宝瓶。二尊像即使并非成对而造,亦应出同组造像。珍珠镶嵌十分罕有,或为宫廷命造。

二者之风格与康熙一朝(1662-1722年)之铜像一致。与后来乾隆一朝造像相比,其面部之轮廓更为柔和、纤巧。相似之造像可参考佳士得,巴黎,2018年6月13日,拍品207。另有二尊造像可与观音之塑造相较,一则藏于耶鲁大学美术馆(2019.66.1),另一则售于纳高,斯图加特,2015年10月30日,拍品172。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22)

Lot 61

铜鎏金吉祥天母像

清 十八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37号

高20.8厘米

估价:15,000-2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明代藏传佛教上师铜鎏金像(邦瀚斯巴黎敬献)(23)

Lot 59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清 康熙(1662-1722年)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58号

高13.2厘米

估价:18,000-22,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

1970年代前入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