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左传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 春,齐师伐我[1]公将战,曹刿请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3],又何间焉[4]”刿曰:“肉食者鄙[5],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7],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8],弗敢加也[9],必以信[10]”对曰:“小信未孚[11],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2]”对曰:“忠之属也[1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左传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

庄公十年 春,齐师伐我[1]。公将战,曹刿请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3],又何间焉[4]。”刿曰:“肉食者鄙[5],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7],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8],弗敢加也[9],必以信[10]。”对曰:“小信未孚[11],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2]。”对曰:“忠之属也[1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1]齐师伐我:齐师伐鲁,是为了上一年公子纠的事。齐国公子小白(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鲁国支持公子纠。上一年,齐人逼鲁国在生窦这个地方杀死了齐国的公子纠,今年齐国又来伐鲁。 [2]曹刿(guì):又叫曹沫,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东平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事迹可参见《史记·刺客列传·曹沫》。 [3]肉食者:当时习惯语,指当官的贵族。 [4]间(jiàn):参与。 [5]鄙:鄙陋,无远见。 [6]“衣食”二句:衣食这些用于生存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弗敢专,不敢专有享用,必分给群臣。 [7]未遍:不能周遍,人人皆有。 [8]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玉:珠玉。帛:布匹。都是祭品。 [9]加:增加,此指虚报。 [10]信:诚信。 [11]未孚:未取得信任。孚,信任。 [12]必以情:指处理得合情合理。 [13]忠之属:这是忠于百姓、为百姓尽力的表现。

原边注:

清人王源《左传评》曰:“妙在‘远谋’二字。”“谋者战之本。未能远谋,何以战乎?”

曹刿与鲁庄公的战前对话,重在论民心向背与战争的关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公将鼓之[2]。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3]。刿曰:“未可。”下视其辙[4],登轼而望之[5],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释:

[1]长勺:在今山东曲阜。 [2]鼓之:擂鼓进军。 [3]驰之:追击齐军。 [4]辙:车轮走过的痕迹。 [5]轼:车前扶手横木,全车最高点。

原边注:

作者的用笔极其省俭。近人吴曾祺说:“写一时战状,他人数百言方尽者,此只以一二言了之,可谓简括之极,此等境界,万难学到。”(《左传菁华录》)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故逐之。”

注释:

[1]“夫战”二句:意谓作战,靠的是勇气。 [2]竭:士气衰竭。盈:士气旺盛。 [3]伏:埋伏。 [4]靡:倒下。

原边注:

“一鼓作气”的本意是说打仗时擂第一通鼓,士气就振作起来了。

点评:

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兴师伐鲁,战于鲁地长勺,鲁国最终以弱胜强,史称齐鲁长勺之战,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中写战争的过程其实非常简略,重在写曹刿的“论战”。战前曹刿之三问,突出的是民心的向背;作战时曹刿之二“未可”,二“可矣”,体现其战机把握之准确。战后曹刿的评论,又紧扣战争经过,解释一鼓作气、彼竭我盈之理和下视登望之故。曹刿种种行为的原因于激战之中无暇解释,自然给读者留下悬念,待最后庄公问其故,才一一道出,令人豁然开朗。行文设计巧妙,简洁明了,布局详略有致,是《左传》之中描写战争的一篇短小精悍独具特色的作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