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八功德水,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外的钟山南麓灵谷景区内。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

古书中记载,八功德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除病”等八种功效,所以称之为“八功德水”。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云,“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中云,“……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大宝积经》卷三七中云,“……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于地,所谓:一轻,二冷,三软,四澄净,五无秽,六清净,七乐软,八多饮无患。”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

宋元以来,前来探访灵谷“八功德水”的文人络绎不绝,留下不少珍贵文献和曲词歌赋,宋代王安石便是其中的一位。

【宋代】王安石《题八功德水》

欲寻阿练若,曳屐出东冈。涧谷芳菲少,春风著野桑。

王安石(1021年至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宋代庆历2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熙宁2年(1069年),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熙宁7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于钟山。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著有《临川集》等。

【宋代】王安石《八功德水》

雪山马口出琉璃,闻说诸天与护持。此水遥连八功德,供人真净四威仪。

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道力起缘非一路,但知瓢饮是生疑。

【宋代】王安石《与望之至八功德水》

念方与子违,戃怳夜不眠。起视明星高,整驾出东阡。

聊为山水游,以写我心悁。知子不餔糟,相与酌云泉。

【宋代】王安石《同沈道源游八功德水》

寒云静如痴,寒日惨如戚。解鞍寒山中,共坐寒水侧。

新甘出短绠,一酌烦可涤。仰攀青青枝,木醴何所直。

【宋代】王安石《书八功德水庵》

幽独若可厌,真实为可喜。见山不碍目,闻水不逆耳。

翛然无所为,自得而已矣。

据说,元丰2年(1079年)时,王安石在江宁府城东的白塘修建园子,作为退身之后的居所,白塘距城七里,距钟山也是七里,他在此修筑了几间宅第,并将离此不远的八功德水引入园子作小港,在其上垒石作桥,俨然一个天成园囿,遂取名“半山园”。宋代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中“王荆公词”曾记载,“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只是,相距七里是否有些远?但八功德水是王安石为之留恋的地方则是众所周知的,八功德水,静如明镜,寒若冰玉,净无纤尘,一瓢下肚,物我两忘,烦恼全消。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

宋元以来,历朝历代,诸多文人墨客,探访“八功德水”,曲词歌赋,不可胜言。

【宋代】曾极《八功德水》

数斛供厨替八珍,穿松漱石莹心神,中涵百衲烟霞色,不染齐梁歌舞尘。

【宋代】杨备《八功德水》

翠壁如屏旱不枯,一泓甘滑饮醍醐,高僧到此闻丝竹,还有金麟对跃无。

注云:“高僧昙隐游行于此,忽闻金石丝竹之音。俄见清泉一泓,莹彻甘滑,有积年疾者饮之皆愈。”

【宋代】马之纯《八功德水》

钟山有岭号屏风,碧石青林一径通。听得山腰鸣陆续,看来海眼净浺瀜。

初尝但得烦心解,再饮能令百虑空。软美轻清无限好,经中所说正相同。

【宋代】鲍寿孙《蒋山八功德水》

功德河沙七宝池,可如甘露降三危。钟山一滴曹溪水,好及萧郎索蜜时。

【宋代】苏轼《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九八功德水》

君言山上泉,定有何功德。热尽自清凉,苦除即甘滑。

颇遭游人病,时取破匏挹。烦恼虽云消,凛然终在臆。

【宋代】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其一

八功德水饮一勺,当下令君热恼消。城里红尘莫回首,小屏风岭好逍遥。

【宋代】陈序《游钟山题八功德水庵壁》

寒骑瘦马度山腰,目断青溪第一桥。尽是帝王陵墓处,野风荒草暝萧萧。

十年尘土暗衣巾,乱走江乡一病身。西第将军成底事,北朝开府是何人。

【宋代】周邦《题钟山八功德水庵壁,次陈彦育韵》

雄压吴头控楚腰,千峰环拱冶城桥。黄旗紫盖旋归汉,古刹凄凉尚号萧。

北岳经行匪滥巾,相陪来现隐沦身。春萝秋桂还吾辈,白浪红尘付若人。

【宋代】李纲《题八功德水》

石作方池紫翠崖,湛然定水贮琼瑰。何须功德标为八?万行圆成自此来。

【元代】许谦《游钟山至八功德水》

悠悠钟山云,朝夕碍我目。褰衣试一往,行与云相逐。

驱马出东门,十里至山麓。幽人昔已亡,谁能继芳躅。

猿鹤乘古林,鼪鼯啸深木。彼哉西方人,胡为擅斯谷。

岂云事幽栖,政尔眩华屋。泓泉抱何德,浊热供一沃。

岩回屐欲倦,小憩倚修竹。凉飔自披襟,佳兴亦云足。

【明代】程敏政《八功德水》

石罅透出垣,分流曲似蚖。风文行翠縠,云影动朱幡。

香欲传僧供,清能涤世烦。志公如可起,一笑问灵源。

【明代】顾起元《八功德水》

阿耨池中一脉分,飞流远注泾(湿)青云。汲来试茗长廊下,酣听松涛送日曛。

【明代】释可浩《酬上元程大尹疏浚八功德水》

半塞泥沙亦有年,旧时功德似空捐。引流草蔓云埋处,闻浚松根石罅边。

仙露玉杯流沆瀣,天光云镜落虚圆。琴堂一片秋来月,千古清光照此泉。

【明代】吴用先《八功德水》

圣水多灵异,香生泛沼莲。楼台三界上,松柏六朝前。

径曲花空敞,山深石磬(室)悬。维摩与大士,说法尚依然。

【明代】欧大任《灵谷酌八功德水》

万松深一径,卓锡自何年。苑囗随僧坐,江莺唤客眠。

钟陵居士宅,石臼朗公泉。醉眼醍醐绿,何须更问禅。

【清代】弘历《灵谷寺》

钟阜东南寻道林,蔚然深秀松森森。溪光山色宛其识,钟声幡影空人心。

八功德水清且泚,梵天震旦何彼此。更闻左侧琵琶街,鼓掌响应弹丝起。

非神奇亦非邪淫,世尊早明示其旨。

乾闼鼓琴,山河大地作琴声;迦叶作舞,亦复如是而已矣。

【清代】朱彭《灵谷寺和赵升之原韵》

湿翠滴衣襟,人行松树林。一峰看雨过,五里入云深。

古塔留禅迹,虚堂冷梵音。来寻功德水,赵嘏有同心。

【清代】张文虎《与缦老、子密、小浦、壬叔游灵谷寺新建龙王庙,观八功德水,访志公塔》

赫赫新祠废寺旁,庞眉何处识龙王?不因救旱休轻出,好护甘泉惠十方。

又:岸谷迁移事莫凭,荒凉塔院付孱僧。一般瓦砾今余儿,却向孙陵望孝陵。

新祠:灵谷寺旁旧有龙王庙,毁于粤寇。去年大旱,湘乡相侯祷取八功德水屡应,因重建龙祠。

【清代】周宝偀《八功德水》

灵谷寺内,梁胡僧昙隐此,值旱,有庞眉叟谓曰:“子山龙也,措之何难?”俄而一沼沸出。后西僧至,云本域八池,已失其一。志云: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

源自山腰出,流从竹接通。移将西域水,注此亦神功。

【清代】王友亮《八功德水》

在灵谷寺,梁僧昙隐卓锡,山龙献之。后西僧至,云本域八池,已失其一。明洪武迁寺东麓,水亦随往。

昙师昔住持,戒律具勤息。供奉感龙天,流泉涌阶侧。

献来自山灵,徙处从佛域。中凭蜿蜒守,外谢琉璃饰。

嗣闻胡僧语,知名八功德。智珠深可探,宝镜净于拭。

沉疴尚立除,热恼将安匿。悰悰莲漏圆,漠漠松阴直。

流香入军迟,分影上禅械。明初寺远移,此水谁移得。

奇哉若尾随,神理妙难测。至今香积厨,大众免登陟。

百笕注寒声,一瓢浮秀色。我亦唤茶铛,烦为洗尘臆。

【清代】袁枚《灵谷寺》

停骖独龙冈,爰寻古灵谷。密松荫五里,山门破群绿。

绀殿俨皇居,榱栌无尺木。万甓叠穹窿,青苔凉昏旭。

古画暗空廊,饥蚊鸣佛腹。访古足虽健,得僧径初熟。

指我志公塔,浮图矗高屋。示我昙隐泉,八水势洄曲。

卷帘谒惠远,更进松花粥。莺语聚垂杨,经声散疏竹。

兴阑各入城,山花人一握。

昙隐泉:八功德水。天竺僧人昙隐,梁天监年间寓居钟山修行,礼忏求水,得八功德泉。

【清代】曾国藩《题金陵灵谷龙神庙》

万里神通,度海遥分功德水;六朝都会,环山长护吉祥云。

【清代】陈文述《八功德水》

在灵谷寺。梁天监中,僧昙隐卓锡,山龙献之。明初,迁寺东麓,水亦随往。

昙隐当年卓锡时,八功德在一清池。果然佛法难思议,峰解飞来水解移。

中年我亦耽禅悦,借取军持半勺尝。不羡华池八功德,只求尘海亦清凉。

【清代】甘熙《寻八功德水源》

萧萧黄叶坡,窈窕青林麓。逶迤趁竹笕,径达泉源渌。

一线流石窦,五里淙寒玉。净可鉴毛发,清可蠲垢浊。

浓荫跂长松,清风倚修竹。悟真何处寻,坏础卧苔绿。

缅怀功德深,我欲结茆屋。

悟真庵。《芥隐笔记》曰:“钟山最秀者,屏风岭,巧是青林,幽邃如画,在明庆寺东有八功德水,有悟真庵。”

【清代】甘熙《八功德水歌》

钟山灵气郁苍莽,翠削芙蓉一千丈。石罅泉流脉络通,风松声里传清响。

拄锡昔来昙隐公,讲经竖指感神龙。西天阿耨忽移徙,池涌金莲称八功。

清冷香柔甘且净,止噎蠲疴澄若镜。白云深处一僧归,流水无言心不竞。

潜穿竹笕曲径纡,石甃常供香积厨。地炉茗鼎烹活火,居士当分调水符。

所惜仲交订泉品,遗却斯泉未详审。祈泽衡阳空浪传,冠绝金陵滋味甚。

吁嗟乎!

齐梁旧梦今已销,歌舞从谁问六朝?石骨嶙峋迸玉髓,烟霞终古依山寮。

今我临流叹观止,一泓澄澈无尘滓。人间烦恼何时除?愿将此心盟白水。

【清代】刘绍曾《八功德水歌》

涛声万壑松阴直,中有流泉涌阶侧。深山夜半走神龙,飞入空门作功德。

忆昔梁僧卓锡年,蒲团夜火烧松泉。正愁挹注烦人力,一瓢湛碧来西天。

镜光荧荧照春昼,潺湲响答莲花漏。穴墙穿竹引清流,百笕寒声逗檐溜。

我来恰值朝雨晴,老僧为我烹茶铛。不辞七碗涤尘虑,坐对钟山云气生。

汪辟疆《游钟山》

游情常为此山浓,来访禅栖万壑松。何处更寻功德水?至今谁问蒋山佣?

废池乔木犹思痛,越世孤踪傥可逢!且置眼前倾日铸,不辞佳日一搘筇。

柳诒征《独往灵谷寺》

钟山七十寺,灵谷巍然留。秋老林光峻,程纡涧气幽。

言寻功德水,一涤古今愁。四海方多难,潜龙孰与游。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4)

八功德水,在灵谷景区内。灵谷景区位于南京城东灵谷寺路,距离地铁二号线“钟灵街站”大约两公里。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5)

至灵谷景区,进入景区大门。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6)

进入景区,向北前行,过迎驾桥、红山门、牌坊、无梁殿,转向东侧,大约行走七八百米后,可至灵谷寺山门东侧的“八功德水”。

在红山门前的行道上,展示着灵谷景区内各景点的图片及介绍,也有“八功德水”的相关说明,其中云,“八功德水,现在灵谷寺东侧。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噎、八不蠲疴之特点,故又名‘八功德水’。早在梁朝时,寺院僧人曾用泉水为人治病,八功德水名传遐迩。后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山陵园管理局曾于1984年在此勘探泉质,经化验分析,确认八功德水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只是,这文字说明中是否有笔误,“蠲疴”之意为“治愈疾病”,似乎应当为“八蠲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7)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8)

八功德水,又名龙池,是钟山古代的一处胜迹。当年修建谭延闿墓时,为了保留这一遗迹,特地在池边加筑石栏,池中镶有龙头两只,并疏通泉源,使池中之水终年不竭。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9)

灵谷寺山门前东侧,通往“灵谷深松”及谭延闿墓的路口,一泓泉水,被一圈方形石栏所围,四周绿树成荫,郁郁葱葱。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0)

池边的石栏已经陈旧,栏杆边似乎有些淡淡的青苔……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1)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2)

“八功德水”龙池中的池壁,满是青苔和绿草,南北两侧的池壁边,各镶有一个龙头,南侧的龙头之下有潺潺流水落入池中。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3)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4)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5)

两侧池壁上的龙头,一为进水,一为出水,在池旁一侧有一小河,沿河的护坡上也镶有一龙头,想必是池中的出水由此而出吧?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6)

“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噎、八蠲疴”,“冷、香、柔、甘”非亲身体验不得而知,且“清”则可观之。龙头之下流出的水尚且清澈,可龙池中的水却呈黑色,池水尚有倒影,但水面上漂浮着落叶,不知是龙池自身的缘故,还是水本来即是如此。说其“清”却没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感觉,说其“浊”却见池中有锦鲤怡然自得地游着,时而轻轻地吐出一连串的小泡沫……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7)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8)

八功德水,虽然在“灵谷景区导览图”上标注有此处景点,但是在龙池四周却没有任何标识,若是匆匆走过,只当是一个普通的石栏围起的水潭而已。

石栏附近的草坪上,曾经竖立有关于“八功德水”的说明牌,其内容为,“八功德水,是钟山古代著名胜景。据说源于西天阿耨池,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噎、八除病’等八种功效,古人到此,往往争相饮用。明清时,盛传‘水随寺迁’。传说八功德水随着‘神僧’宝志从钟山南麓一同迁到了灵谷寺。”只是现在此牌已经不知去处。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19)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0)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1)

在灵谷寺中,大雄宝殿的西侧,也有一处“八功德水”。

殿前一侧竖立有关于“八功德水”的说明牌,其中云,“八功德水,梁天监年间,西域高僧昙隐于钟山脚下,结庐修行。一日闻金石丝竹之音,依音寻迹,觅得此处,掘井成泉。因此水具八种殊胜功德: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故名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2)

大雄宝殿之下,百年玉兰树旁,一方水池,墙壁上镶有龙头,潺潺细水,滴入池中。池台边一只铝碗,檐顶上一柄水瓢,或是供游人饮用,或是供游人灌装。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3)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4)

在水池上方,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石刻,上面题写有“八功德水”四个大字,为灵谷寺传静法师所书。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5)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6)

关于“八功德水”,各类历史典籍中均有记载。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十九中记载,“八功德水,在蒋山悟真庵后,因梁天监得名。事迹:《天圣记》云:‘钟山之阳,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飞锡寓止修行,有一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矣。」人与口灭。一沼沸成,深仅盈寻,广可倍长,浪井不凿,醴泉无源,水旱若初,澄桡一色。厥后,西僧继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较相类,岂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又其效也。夫姜诗孝闻,获渊开而鲤跃。贰师诚至,因剑刺以流飞。义有激而相求,物何远而不应。向匪兼济,则为怪力。是泉也,方外净因,寰中美利,矧其灵者,安可忽诸。世故流离,滋液长在,惜其风雨不庇,荆芜四侵,寂寥山阿,孰为起废。史馆学士兰陵萧公贯以己俸作亭,甃版石八,自南康购至,楹柱四下,东府所成。凿崖以审曲,匮土以端术。奢不至侈,岿然独存。仍练僧结庐于前以掌之,庶几便民汲,息客游,非有徼于妄福也。承奉郎、守大理寺丞、知上元县事梅挚记。’《嘉定记》云:‘八功德水,钟山之胜也。亭久弗葺,编修钟公建台之明年元正之三日,率僚属为国祈年于宝公,味灵源之甘冽,慨栋宇之湫陋,图敞而新之。鸠工度材,斫岩拓基,增庳为高,不扰于民,不侈厥费,轮奂翼然,所以护神渊而绵美泽也。自有此山,即有此水。梁天监中始得名,我宋天圣中史馆萧公始亭其上,迨今百七十有七年。复宏旧观,阐幽发奇,后前有待,则嗣而葺之,以沾溉后人,滋福于无疆。是山龙沸出之祥,钟公重建之美意也。公名将之,字仲山,长沙人,自枢属三持节为此来,今着籍元土。是役也,俾其属浚都赵师缙董之,因识其岁月。嘉定改元上已日记并书。’”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7)

宋代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的“灵异门”中记载,“八功德水,蒋山悟真庵后。按梅挚《亭记》:‘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寓锡于此,山中乏水,时有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措之无难。」俄而一沼沸成。后有西僧继至,云:「本域八池,已失其一,似竭彼盈此也。其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故名八功德水。」自梁已前,尝取给御厨。’又按杨修之诗注云:‘高僧昙隐游行于此,忽闻金石丝竹之音,俄见清泉一泓,莹澈甘滑,有积年疾者,饮之皆愈。’”

明代顾炎武撰《肇域志》中记载,“八功德水,在旧悟真庵后。僧法喜以居无泉,竭诚礼忏,求西天阿耨池八功德水。方求七日,遂获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自梁以前,尝取给御。洪武年间迁寺时,旧池就涸,从寺东马鞍山下通出,先年以木为笕,通水入寺;宣德五年,以石枧易之。因火灾后,三年水竭不到。至正统元年久旱,忽涌出如初。今复竭。”

明代顾起元撰《客座赘语》中记载,“灵谷寺八功德水,自寺墙外由钟山流出,下有石为曲水引之,在宝公塔之东北。宋知上元梅挚记甚工,其文曰:钟山之阳,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寓止修行。有一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矣。’人与口灭,一沼沸成,深仅盈寻,广可倍丈。浪井不凿,醴泉无源,水旱若初,澄挠一色。厥后西僧继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较相类,岂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又其效也。文多不载。今水有时而竭,或云水在山中,因禁地人迹不至,岁久木叶所堙,故有时而涸,不知然否?”

陈乃勋辑《新京备乘》中记载,“八功德泉,在灵谷寺悟真庵后。梁天监中,胡僧昙隐飞锡修行,遇庞眉叟赐此泉,一沼沸成。其水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水旱若初,澄挠一色,为钟山第一灵迹。明时迁寺塔,旧池就涸,从寺东马鞍山下通出今寺。后因大灾复竭。正统久旱,忽涌如初。今之甃石为池以竹遞引者,或即正统遗迹。”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8)

八功德水,除了有许多诗词之外,一些传记及笔记小说等均有记载。如宋代梅挚的《八功德水记》、赵师缙的《八功德水记》及清代吴云的《八功德水记》等。

关于八功德水的由来,清代甘熙编《灵谷禅林志》中记载,“八功德水,旧传魏太平真君元年,僧法喜以居无泉,求西天阿耨池水,七日获此泉。一云,天监中,有胡僧昙隐寓锡此山中,乏水,有庞眉叟位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俄而一沼沸成。一云,有高僧隐此,忽闻丝竹之声,俄见清泉一泓,莹澈甘滑。有积年疾者,饮之立愈。三说之互异如此。”

【宋代】梅挚《八功德水记》

钟山之阳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飞锡,寓止修行。有一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矣”。人与口灭,一沼沸成。深仅盈寻,广可倍丈。浪井不凿,醴泉无源;水旱若初,澄挠一色。厥后,西僧继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较相类,岂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又其效也。”夫姜诗孝闻,获渊开而鲤跃;贰师诚至,因剑刺以流飞。义有激而相求,物何远而不应。向匪兼济,则为怪力。是泉也,方外净因,寰中美利,矧其灵者,安可忽诸?世故流离,滋液长在。惜其风雨不庇,荆芜四侵;寂寥山阿,孰为起废?史馆学士兰陵萧公贯以己俸作亭,甃版石八,自南康购至;楹柱四下,东府所成。凿崖以审曲,匮土以端术。奢不至侈,岿然独存。仍练僧结庐于前以掌之,庶几便民汲,息客游,非有徼于妄福也。

梅挚《八功德水记》说的是“八功德水”来历的一种说法。

梁天监年间,一位西域僧人云游到古金陵,见巍巍钟山,大有龙蟠之势,景色幽邃,便在山脚下的悟真寺结庐修行。但寺中饮水困难,周围竟然没有山泉。某一日,因口渴难耐,便到深山中寻觅山泉,久寻不得踪影。正欲回寺之际,林中突然走出一位庞眉白发的老者,老者提起手中杖往地下一跺,顷刻之间,成一泉水,泉水从中涌出,碧清如洗,这就是功德泉。其水质“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蠲疴”,故名“八功德水”。很多年之后,有一位高僧从西域来到钟山,品尝此泉后大为吃惊,说道,西域有八处名泉,前不久有一泉干涸,此泉与西域涸泉的水味甘冽如出一辙,莫非竭彼盈此乎?

【清代】吴云《八功德水记》

天一生水,无往不功,无往不德,滋润两仪,膏泽万物。即举之以为心,学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何止于八。然而此功德水,则言其八。昔晋时法喜禅师,以居无泉,竭诚礼忏,求西天阿耨池八功德水,方求七日,遂获此泉。其益有八: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蠲疴。自梁以前,尝取给御。按梅挚《亭记》: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锡于北山中,乏水,时有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俄而一沼沸成。后有西僧至,云:“本域八池,已失其一”,竭彼盈此。曾极诗云:“数斛供厨替八珍,穿松漱石莹心神。中涵百衲烟霞气,不染齐梁歌舞尘。”

洪武年间,因迁寺于东麓,旧池就涸。从寺东马鞍山下通出,先年以木为枧,通水入寺。宣德五年,本寺住持雪峰映禅师以石枧易之。因火后,三年水竭不到。至正统元年久旱,忽地涌出如初。近一日水竭,晓苍和尚告水曰:“也当把情面还我。”其水涌如旧。然则又不必老龙作水矣,又不必西域移水矣。若必欲西域移一水来,而西域八功德水遂竭其一。然则东海、南海,汪汪洋洋,其十一佛,会主华严海,会以海水移来,而华严海水竭乎?此必无之事也。天一生水,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安用移借为哉?因记此水而辨之。

吴云《八功德水记》说的是“八功德水”来历的另一种说法。

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悟真庵僧法喜以居无泉,竭诚礼忏,求西天阿耨池八功德水,方求七日,遂获此泉。梁以前,尝取给御用。明代洪武年间迁寺重建;宣德年间(1426年至1435年)因火灾,三年水竭;至正统元年(1436年)大旱,忽然涌泉如初,寺僧以竹管引至香积厨石池,终年汲取不竭。

宋代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的“明庆寺”中记载,“蒋山上明庆寺后,别有小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世人呼为屏风岭。有高僧昙隐于此。忽闻丝竹之音,俄而有清泉一派,莹澈甘滑,有积年疾者服之辄愈。梁已前尝取给御厨水,俗称为八功德水。杨修之有诗云:‘翠壁如屏旱不枯,一泓甘滑饮醍醐,高僧到此闻丝竹,还有金麟对跃无。’”

《六朝事迹编类》中的记载是“八功德水”来历的又一种说法。

高僧昙隐云游钟山时,忽闻有金石丝竹之音,便沿着山崖,依音寻迹,见清泉一泓,晶莹透澈,粒粒水珠顺着石缝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声响好似轻拢慢捻的琵琶声在幽静的山林中回响。高僧喜其水质清冽甘美,且认为这是上天对世间人们的施舍,故称此泉为“功德泉”。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29)

明代笔记小说集《枣林杂俎》中记载,“南京灵谷寺,琵琶街侧,有池云‘八功德水’。余尝过之则涸。按八功德水,见天竺国,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

清代阮葵生著笔记小说《茶余客话》中记载,“八功德水,萧梁神僧宝志遗像在鸡鸣山塔中,非近世工匠所能塑。今孝陵乃志公葬处,旁有八功德水,泉脉甘美。刘诚意改葬之,掘地见二大缶对合,启之,志公端坐于内,发被体,指绕腰。瘗既迁,水亦随往,因建灵谷寺。八功德水:一曰清,二曰冷,三曰香,四曰柔,五曰甘,六曰净,七曰不馌,八曰蠲疴。”

清代查慎行编著的笔记《人海记》中记载,“南京灵谷寺琵琶街侧有池,曰‘八功德水’,今涸。按:八功德水,见佛书,在天竺国;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0)

2005年出版的《玄武区志》中记载,“八功德水,在灵谷寺后,原在悟真庵后(今明孝陵址)。相传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僧法喜以居无泉,竭诚礼忏,求西天阿耨池八功德水,方求七日,遂获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蠲疴。自梁以前,尝取给御。洪武年间迁寺时,水跟随往矣,故在灵谷寺后。泉水从寺东马鞍山下涌出,顺石罅流至寺侧。寺僧以竹管引至香积厨石池,后以石枧易之。明洪武年间,刘三吾《游灵谷寺记》云:‘循墙而东可五六十步许,据胡床松下,方池砖甃,以受泉流……乃八德优而见诸此者。’可见明代初年就有此泉水。宣德年间因火灾,三年水竭不到。正统元年(1436)旱,忽涌出如初。道光十二年(1832)八月初一日,总督陶澍书‘水不在深’四字匾额悬于其处。历代名人给八功德水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明代顾起元诗云:‘阿耨池中一脉分,飞流远注湿青云。汲来试茗长廊下,酣听松涛送日曛。’民国年间,修建谭延闿墓时,为保留这一名胜,特在池边加筑了石栏,池中镶龙头两只,一只出水,一只进水,并疏通泉源,使池中泉水终年不竭。”

北宋天圣年间,史馆学士兰陵萧公在泉眼四周立石板竖井。清代道光12年(1832年),两江总督陶澍书“水不在深”四字匾额悬于此处。太平天国时期,八功德水的亭台池等均毁于战火。1984年,中山陵园管理部门曾勘探八功德水的泉质,确认此泉水中含有多种有益的矿物质。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1)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2)

八功德水,其位于何处?

明代《金陵梵刹志》中所附《灵谷寺左景》、《灵谷禅林志》中的《灵谷寺图》等,都标注有“八功德水”在灵谷寺附近的位置。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3)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4)

《景定建康志》等史籍中云“在蒋山悟真庵后”。

悟真庵,又名悟真院,在钟山之东,八功德水之南。《舆地纪胜》中记载,“悟真院,《建康续志》云,‘悟真庵在蒋山八功德水之南,有梅挚《悟真院记》、荆公《自定林过悟真院诗》。’”

王安石有一首《悟真院》诗,在悟真院后,包括八功德水在内的大小溪流,纵横交错,诗人眼中那永不停息的潺潺水声,或铿铿锵锵,如击磬钹;或铮铮淙淙,如鸣佩环;绿水横流,小鸟歌唱,还有春风拂煦,芳草萋萋……

【宋代】王安石《悟真院》

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

【宋代】王安石《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院》二首

与客东来欲试茶,倦投松石坐欹斜。暗香一阵连风起,知有蔷薇涧底花。

城郭纷纷老倦寻,幅巾来寄北山岑。长遭客子留连我,未快穿云涉水心。

明代宋濂《游钟山记》中记载,“……又北折至八功德水。天监中,胡僧昙隐来栖山,龙为致此泉,今甃作方池。池上有圆通阁,阁后即屏风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前乃明庆寺故址,陈姚察受菩萨戒之所。”《景定建康志》中亦有记载,“……其山峰最秀者,有屏风岭,巧石青林,幽邃如画,在明庆寺前。山之东有八功德水,在悟真庵后。”《首都志》中记载,“……前为钟山坛,下为悟真庵,庵西有两翁轩,庵后八功德水出焉。”其中称“八功德水”附近除了“悟真庵”之外,还有明庆寺和屏风岭。

《南朝寺考》中记载,“明庆寺,在蒋山上,梁天监六年,后阁舍人王昙朗所造也。寺内有泉水澄澈,俗呼八功德水。昔有高僧昙隐于此闻丝竹声,俄而泉出。梁陈以来,尝取以供御愈疾。寺后别有小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名为屏风岭。诸名流来游者,陈昭为制寺碑,江总撰尚禅师墓铭,王褒沈炯与庾肩吾周宏让登览赋诗,姚察并受菩萨戒焉。”

【南北朝】王褒《明庆寺石壁诗》

夏水悬台际。秋泉带雨余。石生铭字长。山久谷神虚。

【清代】王友亮《屏风岭》

巧石青林,幽邃如画。山之东有八功德水。

山灵娱幽人,著色屏六幅。畅好夕阳时,纵横写松竹。

灵谷寺后一带平山,形状如屏风,古称屏风岭,屏风岭前多桂树,早在宋代时就被称之为“桂岭”。灵谷寺的高度约100米,寺后的屏风岭高度在300米左右,屏风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寺前左右山田,约六七十顷,满种竹树,弥望皆绿。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5)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6)

“钟阜晴云、浮屠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阶应掌、曲水流觞”,此乃“灵谷八景”,其中的“清泉咽竹”即指“八功德水”。

【清代】释德玉《咏灵谷八景之清泉咽竹》

名驰八德已争传,味厌中泠第一泉。竹引供厨声似咽,瓢分瀹茗啜尤鲜。

临冬愈煖蒸云气,届夏偏寒辟暑天。不染黄埃能辟世,乐饥相对亦陶然。

【清代】和瑛《灵谷寺八景诗八首之清泉咽竹》

泉水自竹中宛转而出。

杖锡飞泉古,蜿蜒竹廊收。空心无礙物,直節出清流。

格是洗尘念,兼之医俗俦。茗禅风味别,濁劫不须愁。

【清代】释觉明《咏灵谷八景之清泉咽竹》

未识从何具八功,咨渊源與耨池通。但将竹影归香积,未肯分流浊浪中。

【清代】马逸姿《灵谷八景之清泉咽竹》

泉源遥出马鞍东,脉络潜从地底通。竹笕递来归石甃,千年长咽碧筒中。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7)

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八功德水,真有如此神奇?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 寻诗觅迹八功德水(3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