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文化精髓(湖南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红网通讯员 周东平 李国斌 长沙报道,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湖南的文化精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的文化精髓(湖南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湖南的文化精髓

红网通讯员 周东平 李国斌 长沙报道

“节目真好看,没想到咱家的故事搬上了戏台子。”75岁的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村民龙德成,这位曾与书记交谈过的“明星大娘”乐呵呵地说道。和龙大娘一样,在过去的两年里,湖南的普通百姓坐上评委席当起了舞台艺术观众评委,自己的涂鸦作品进了高大上的展厅,跳着广场舞上了全省大赛舞台,与李谷一在家门口拉起家常,和汪涵一起开展志愿服务,坐在幽静的网咖里畅谈人生……

近年来,湖南文化战线突出“一条主线”,即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文化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同时抓好文艺创作、文化民生、文化产业和文化保护“四大攻坚战”。

“就是要让老百姓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享受文化成果,实实在在体会到一种‘文化获得感’。”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李晖上任两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意识和工作导向显得十分清晰。

好戏多了,戏好看了,群众看戏也不难了

今年7月26日至9月20日,湖南12台大型湘戏剧目陆续在首都各大剧院上演。这些独具特色、极具湘味的作品,受到首都观众的热情追捧,中宣部刘奇葆同志出席观看了湘剧《月亮粑粑》,舞剧《桃花源记》连演2场,一票难求,汉剧《孟姜女传奇》、花鼓戏《齐白石》等,都出现了排长队购票的盛况。“湘戏晋京”展演剧目受到首都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了湖南新的文艺名片。

近两年来,湖南新创剧目46台、小戏小品82个。今年,湖南省共有4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全国排名第六。特别是去年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展演31台大型剧目、18个小戏和252项群文活动,开启了“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模式,通过网络直播,为线上线下5000多万观众提供了一场艺术盛宴。不仅首次有多个基层文艺院团参加艺术节展演,还举办了湖南省首台电视戏曲春晚“百花争春”。一大批现实题材剧目成为老百姓所喜爱的精品力作,比如反映山区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湘剧《月亮粑粑》,表现小人物行大仁义的花鼓戏《我叫马翠花》,大型舞剧《桃花源记》等重点剧目列入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扶植项目和第十五届文华奖初评。

好戏多了,戏好看了,这是近年来省文化厅全方位、全链条推进舞台艺术创作结出的硕果。为繁荣舞台艺术,湖南省文化厅着力从政策规划、基地示范、题材策划、剧本储备、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平台推广、评价反馈、观众培养、产业延伸等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把创新精神贯穿在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确保推出的文艺作品更好地与社会共振、与群众共鸣。

为解决基层剧团少、剧场少、老百姓看戏难的问题,近年来,湖南省财政投入近1亿元对省级文艺院团和23个地方院团排演场所进行修缮和新建,各市州新建一批市级音乐厅(剧院)。从今年起到2020年实现实施“一县一剧场”建设工程,推动农村建设小戏台,解决基层无演出剧场的问题。2013年启动的“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下农村演出538场。近年来共完成“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演出活动52291场,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戏难的问题。今年还推出首届“怀素杯”书法双年展、“芙蓉奖”评选活动,创新实施“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逐步实现了“一村一年一戏”,让文艺惠及更多群众,成为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大餐的重要途径。

文化设施多了,活动丰富了,群众自办文化更有劲了

市民对文化的满意度有几分?长沙市民给自己的“文化家园”打出了全国最高分。2013年11月,长沙以总分居全国第二,中部第一的成绩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近年来,湖南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文化需求,努力掀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高潮。其中省级层面,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搬迁工程已实现3个系搬迁,湖南省图书馆新馆工程正在筹建中。全省14个市州“三馆”项目(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新建成和正在建设的11个,立项准备开工的20个,今明两年还将在全省建成690个村级文化小广场示范点。

据2015年数据统计,全省文化馆评估定级上等级文化馆数量达120个,排名全国第5位;全省公共图书馆机构数137个,排名全国第7位;全省艺术表演团体平均每团演出242场,全国排名第2位;博物馆参观人数达4758万人次,全国排名第4位。

已举办3届的“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坚持群众性、公益性、普惠性原则,群众唱主角,草根当明星。9月29日晚,经过半年的层层选拔,15个由老百姓自创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通过各市州决赛专场精选,登上2016年“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展演的舞台。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许达哲,省政协主席李微微与干部群众代表观看演出,一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7周年。这项活动成为湖南省近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今年3月以来,活动已吸引30多万群众竞相登台,800多万百姓热情观演。

为最大范围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湖南坚持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完善覆盖全省、保障基层的更加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省先后有三批城市参加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长沙经验推广后,岳阳、衡阳已通过第二批创建验收,株洲、郴州进入第三批创建行列。其中,株洲市将“乡村大舞台”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100工程,作为一个响亮的区域文化品牌走向全国。

与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同步,湖南全面启动了14个县市区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省各地基层自办文化成为一种时髦的事。比如,岳阳市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基层民间力量众筹办文化渐成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过民间众筹方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达100多个,总投资达5.74亿元,成为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老家底”更多了,文化遗产“活”起来了,“火”起来了

近年来,湖南通过十大文物保护体系建设,启动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贯彻落实《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承载着湖湘文脉和灵魂的湖湘文化“老家底”越来越多了。目前,湖南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大遗址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3处,省级文保单位86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8个,国家级传承人76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项目202个,市级项目894个,县级保护项目2706个。

传承“湖湘记忆”,筑牢“精神家园”,坚持从当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出发,通过创意设计、展示体验等现代手段,拉近文化遗产与生活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知遗产、认识遗产、热爱遗产,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来自觉加入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通过创意设计,丰富的静态文博藏品“活”起来了。湖南省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其文创产品库涵盖17个系列,产品超过300种。代表性产品马王堆养生枕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为依据,参照出土文物中的医简、帛书、帛画等研究成果研发而成。湘西龙山里耶秦简博物馆建立6年来,围绕3.7万余枚秦简开发出书签、水晶镇纸、丝巾、餐具等20多种文创产品,让富有文化品位、传承文明的文创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满足了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又如,湘绣、湘瓷以及印染、雕刻、竹艺、织锦等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创意设计跨界融合后也变得更加时尚,焕发新魅力。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推出湘绣新品“妃竹”,将历史悠久的湘绣工艺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共开发出服装、包类、灯类、扇类、首饰类等10多个大类的文创产品和衍生品上百种,使得古典韵味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在2016年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湖湘文化遗产月期间,湖南省文化厅面向社会征集了一批优秀的非遗设计作品,并举办非遗服装创意T台秀,融入湘绣、苗绣、织锦等湖湘非遗元素的服装展示了“非遗 创意”的独特魅力。

坚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将传统戏剧与动漫相结合,“学员体验大课堂”和“师资培训小课堂”相结合,开展戏剧动漫进校园活动386次,使省内外251所小学的近30万名小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从根本上消除了青少年与传统戏剧的距离感,实现了戏剧教学的可持续性,被教育专家誉为“湖南模式”。

文化精准脱贫,物质和素质双提升,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更好了

在老司城村,只要说起魏明富,男女老少都会竖起大拇指。魏明富今年39岁,帅气的他被公认为老司城村“男一号”。

2012年,随着老司城遗址申遗步伐的加快,在外打工的魏明富夫妻回到老司城,在周家湾自家门口卖起了米豆腐,日子过得平淡如水。

2013年8月,村里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办起了民族文化培训班,有音乐特长的魏明富与30多个村民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起了摆手舞、毛古斯舞,吹木叶……

2015年,魏明富被列为州级毛古斯舞传承人,摆手舞、打溜子、拦门酒、吹木叶、唱山歌、祭祖、升龙凤旗等,他样样精通。

永顺老司城遗址申遗,按照“原生态、原遗址、原文化、原居民”原则,投入资金1.2亿元,不仅使遗产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让他们掌握了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申遗成功后,老司城人的日子更幸福了。可以说,文物保护拉通了一条精准扶贫的“快速道”。

2012年,老司城遗址、侗族村寨、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启动申遗,贫困地区特色文物资源保护有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了强劲动力。到2015年7月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地提升了遗产地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促使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绥宁县,上堡侗族村寨在申遗工作推进过程中,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年平均收入从申遗前的1250元增加到现在的5300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观。在通道县,申遗加速当地“文化经济热”的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2015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亿元,在涉文招商引资方面,共引进24个项目,引进资金14亿余元。

为打好文化脱贫攻坚战,湖南省委省政府将文化扶贫内容纳入到了《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湖南省文化厅结合文化精准脱贫工作,在文物保护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文化扶志、文化扶智的“营养特供”。

今明两年将在贫困地区建设68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让村民们有书可看、有台可舞,精神不贫瘠,日子有奔头。同时,为贫困县县级文化馆配送流动文化车,使送文化的过程不再是“人在囧途”,文化工作者愿意“常回来看看”。通过“百千万人才工程”,借助国家级艺术院校和省艺术职业学院、省委党校等教育基地,将贫困地区文艺人才纳入培训计划中,为文化扶贫找好接棒人。2015年,全省文化文物类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贫困地区占到了50.8%。今后,还将扩大倾斜范围,为贫困地区发展文化备好钱粮袋。

健康文化消费多了,文化市场环境好了,老百姓有更多的文化选择了

“在那灯明深处,有人早已激动至泪流满面。音乐的力量,言有尽而意无穷。”5月18日晚,在长沙音乐厅上演的德意志威斯巴赫童声合唱团音乐会,满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让乐团返场数次,乐评人杨松霖观后这样写道。

长沙音乐厅建成之初,曾有人担心高雅音乐在长沙这个“娱乐之都”会“水土不服”。然而,运营半年来,月均演出超过20场,平均上座率达到了90%以上。

仿古地砖、乡村油画背景,加以喷泉、盆栽等元素为点缀,配有旋转藤椅及吊篮……“感觉这不是到了网吧,反而更像是咖啡厅。”近年来,长沙网吧玩“变形”,融合咖啡、餐饮、甜点、电影、酒水、棋牌等多业态的综合娱乐休闲场所,成为长沙市600多所网吧转型升级后的真实写照。转型后的网吧从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今日的“高大上”,不仅环境好起来,业态也丰富起来,网吧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

今年6-7月份,全省组织开展的文化市场执法交叉暗访结果显示,上半年全省文化市场秩序总体平稳,各类违法经营行为普遍减少,特别是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健康的文化消费多了,文化市场环境好了,群众的文化选择越来越多了,文化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全省文化产业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逆势上扬,已逐渐成为湖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据湖南省统计局核算,2015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约1714.12亿元,同比增长13.2%,占GDP的比重达到5.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湖南连续3年进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强。2016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各文化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加快文化产业集团化、信息化、国际化步伐,全面推进内容创新、融合创新、制度创新,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蹄疾而步稳的发展态势。初步估算,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上半年实现增加值925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与去年持平。规模(限额)以上文化和创意产业总产出1684.15亿元,同比增长10.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