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1)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2)

以“六根清净”方可习禅悟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可以有利于秧苗成长,令人拍案叫绝。“六根”一词,源出佛典,指眼、耳、鼻、舌、身、意。它们分别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佛家认为,人要修行、得道,就是要使自己内在的“六根”不被外面的“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

——王充闾

心性触事而明

开悟诗

灵云志勤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禅师,约9世纪时在世,是沩山灵祐禅师的弟子。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见道诗。关于诗的本事,大体是:灵云志勤初在湖南沩山学道,久未开悟,一日出行见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处,一时消歇,遂有此作。

诗中形象地叙写了他求道、开悟的历程。诗僧说,三十年间,我像古籍中记载的寻觅神器干将、莫邪那样,一直扮演着“寻剑客”的角色,不知见过多少次“落叶”(秋)、“抽枝”(春),节序交替的情景了。直到有一天,蓦然见到桃花怒放,灼灼其华,佛性禅心,随缘而起,这才得以开悟,达到了所谓“直显心性,触事而明”的境界。这个时候,也只有这个时候,才真正感到像宝剑在握那种的实实在在,再也毋庸置疑了。

禅悟是心性的感受,它并非哲学,并非思想、学术,也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说,要靠日常行事来体现,由生命体验来提升。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指出,禅宗的“悟道”,“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就是认为任何执着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无所住心’”。

佛学专家指出:历代高僧大德开悟的途径、开悟的契机,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有言下荐得,有从缘悟得,有读经明得。就中以从缘悟得,得力最大。因为从缘悟得,需要有长期的修行作基础,是量变到一定的程度而发生的质变,而且完全是无心而得。因此,一旦悟得便永不退失。”

比如,香严智闲禅师,锄田时偶然拾起一块瓦片,随手一掷,瓦片落到竹子上,发出声响,他遂从中悟道。还有,无尽藏比丘到各地遍参,回来后,在庭院中笑拈梅花,终于开悟。而灵云禅师则是目睹桃花盛开,即得悟道。他们开悟的契机差异很大,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长时间的修行为一朝开悟打下了底子。看似偶然,实有必然。这里揭示了平日积累与一时开悟的辩证关系,所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灵云禅师正是有了三十年的苦修基础,才能从花开花落、自然界盛衰更替中,领悟到世事变迁和色空、有无的关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而对过去所学得的“空非真空,空为妙有,色非实有,色为空无”的禅理,有了真切的理解。

诗中理趣、意蕴丰富,而且诗情浓郁,意象超拔,形象鲜明。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3)

禅悟人生

插秧歌

契此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4)

契此,是唐末暨五代高僧。常杖荷布袋,四境化缘,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身农家,人虽矮小,身体却很强壮,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插秧又快又好,一口气能插上数十亩田。有人请他谈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即此《插秧歌》。

作者说,手里拿着青秧,低着头一把把地插向田间。这时候,心头没有任何私心尘念,不经意间,发现水中映出一片明净的蓝天,原来,竟是别有洞天。正是在一步步后退着插秧时节,才能看到满田尽是青青的秧苗。于是,恍然解悟:“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是插秧,实际上远远超越了这一物象,而深蕴着哲理禅思。

诗中借农夫插秧说明人生悟道之理。应该说,禅机中的哲理,原本是深奥难懂、不易解说的。可是,在这里却讲得生动活泼,饶有情趣。按普通常识,望天都要抬头,作者却说“低头便见”;见什么?水中的天光云色。按普通常识,都是迈步向前,这里却说“退步原来是向前”,并且讲得头头是道——看着是后退,实际上却是前进;这种退步,不是消极的倒退,而是积极的转进。诗中比喻手法,也运用得十分圆妙。

第三句以“六根清净”方可习禅悟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可以有利于秧苗成长,令人拍案叫绝。“六根”一词,源出佛典,指眼、耳、鼻、舌、身、意。它们分别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佛家认为,人要修行、得道,就是要使自己内在的“六根”不被外面的“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5)

选自王充闾《千古诗心一趣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6)

- End -

王充闾《千古诗心一趣通》丨陶渊明:此心自在悠然

叶嘉莹丨席慕蓉:如何与诗相遇

推 荐 阅 读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7)

王充闾《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多重视角研索深思

情趣盎然的艺术空间

上起先秦、下及近代,作者对具有代表性的哲理诗进行了赏评、剖析。每诗一文,写成近五百篇随笔。依托哲理诗的古树,绽放审美鉴赏的新花,创辟一方崭新的天地。在准确理解古籍的前提下,作者努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其取径是:采用散文形式、文学手法,交代事实原委,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尽量设置一些张力场、信息源、冲击波,使其间不时地跃动着鲜活的形象、生动的趣事、引人遐思的叩问;为了增加情趣、吸引读者,广泛联想,征引故实,取譬设喻,坚持抽象与具象结合;遇有细节勾勒、形象刻画,都尽量做到出言有据。即便是运用知性和理性结合的手法,也坚持从明确的思想认识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出发,选用清通畅达的性情化、个性化语言,尽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在这里,说理应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醒,有时是抒情、叙事的必要调剂;这种理往往来自生活的感悟,带有个性色彩。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8)

王充闾《千古诗心一趣通》丨人民文学出版社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中国好书”荣获者

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

解读一百八十多首哲理诗

与古人进行心灵对话

我们读古诗,不要说“静里玄机”砉然勘破,心神顿时为之一快;即便是寻觅到一个崭新的视角,发掘出三两个有趣的问题,开启了意义的多种可能性,那种被激活、被照亮、被提升的感觉,也都是一种切理餍心的美的享受。《千古诗心一趣通》带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些美妙的阅读感觉和启迪。作者以散文家而兼诗人的独到的情思和潇洒的笔致,对于万口传诵的这些历代哲理诗代表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畅怀适意地表达出对历史、现实、世事和人生等诸多方面的识见。读者一编在手,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对于拓宽艺术视野和提高精神境界都将大有裨益。

一生品悟的禅诗30首(六根清净方为道)(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