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张以宁诗读芦花白羽)

一滩一滩复一滩,轻舟荡桨上曾湍。

三秋岭外雨全少,十月邕南天未寒。

露岸苇花明白羽,风林橘子动金丸。

如何连夜还乡梦,不怕关山行路难。”明朝张以宁《立冬舟中即事其一》

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张以宁诗读芦花白羽)(1)

初衣解诗:读这首诗百感交集。这样吧,我们还是从诗面首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明丽与欢快。

一座江滩连着一座江滩,小舟轻桨,逆流而上。

其实岭南已经是立冬,却没有看见雨。

十月广西邕南的天气并不寒冷。

那露水一夜,将连片的岸边的芦花,洗得像羽毛一样洁白。

那微风过处,岸边的橘子林,摇动着金色的果子,何其壮观。

我这样连夜的还乡梦啊,并不怕道路艰险关山难。

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张以宁诗读芦花白羽)(2)

这首诗一看就点出了,是写在岭南的诗,其中有广西的邕南。虽然是立冬的节日,岭南四季如春,就算是立冬,只有露而没有霜,连片的芦花,在湿润的露水中,份外的洁白,而应季节而生的橘子,果黄叶绿,像拖着翡翠盘中的金丸子。

但是诗人最让人惊讶的美句,是让景物都有情化和拟人化,那露水是洗白了芦花,那风是摇动着满盘的金丸。而这首诗有着极其饱满的心灵的愉悦,从轻舟中看两岸,有着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

整首诗明快而急促,写出了岭南的立冬了风物特色,江滩连环,秋气轻浅,芦花雪净,金桔满坡,是一首非常明快的旅游诗,如此好山好水,写旧的如此清新明丽,世人却最后一句,点出了他归心似箭,梦里还乡。尤其那一句,不怕关山行路难,对应了第一句,一摊一滩复一滩。

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张以宁诗读芦花白羽)(3)

我们知道岭南虽然山清水秀,但实际上行路是非常难的。在古代丽江水上,遇见浅滩,仍旧要有纤夫牵挽,诗人此时并非是江南的长水行舟,而是在岭南的水路上迤逦前行,景色虽好,却也点出了行路之难。虽然诗中写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而且丽句叠出,实际也描写了古代岭南水路的特色,江滩连片,行船艰难。

如果是旅游,无非是遇滩而止,山水漫看。但诗人很显然是想一夜还乡,眼前的美景虽然有极致的美,他却仍旧有着行路难的感慨。但这首诗是豪迈轻快的,因为他说不怕关山行路难。

那么初衣为什么推荐这一首诗呢?

因为在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故事。

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张以宁诗读芦花白羽)(4)

张以宁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和大臣,福建人。虽然张以宁的前半生是在元朝任着文职的高官,在他做官的期间,有官声,有文采,被元朝政府重用,累官至翰林学士。但是67岁的那一年,元朝大都陷落,他被朱元璋召到了南京,受到了特别的宠遇。第2年的夏天,张以宁接受朱元璋的重任,出使安南。

这个我们应该知道,明朝定鼎之初要的就是平定边患,睦邻友好。而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张以宁的身上。他带着朱元璋的诏书,出使安南国,但正好安南国当时的国王死了,越南当时的人就要求张以宁直接将诏书和王位许给世子。但是张以宁,却要求世子上书给朱元璋,必须程序到堂。这件事情做完之后,张以宁要求世子服丧三年,让其国人效仿中国,完善完备礼仪。这对于明朝稳定边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如此周密而细致的安排,出使任务圆满成功。然后张以宁归心似箭,开始北还。

这首诗是写在北还的途中。也就是说他已经70岁了。但是很不幸的是,就在这次北还的途中,他死在了广西交州。

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张以宁诗读芦花白羽)(5)

我们从诗风的清俊爽朗,很难想到这样明快而且颇有文采的诗,是出自70岁的诗人之手。“如何连夜还乡梦,不怕关山行路难。”这句话读来读去,颇有意味。关山自古指的关隘,用在此时也毫不为过。

而归心似箭,令那些绝美的景物,都是点缀,魂梦先身而还乡。而他的生命停止在岭南。

我读完这首诗和背景之后,深为感慨。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而张以宁完成壮举,无愧河山。

让我们来再一次赏读明朝张以林的《立冬舟中即事其一》

一滩一滩复一滩,轻舟荡桨上曾湍。

三秋岭外雨全少,十月邕南天未寒。

露岸苇花明白羽,风林橘子动金丸。

如何连夜还乡梦,不怕关山行路难。”

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张以宁诗读芦花白羽)(6)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