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1)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2)

还记得小的时候,酱菜的花样还不多;罐装的北京八宝酱菜通常很咸,是绝对不适合没事儿吃着玩儿的,因此我并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对酱菜坛子里才能见到的一种蔬菜抱有热切的期待,总是扒拉着找到它才安心——“螺丝转儿”,也叫“甘露儿”,样子多么奇妙,就像是人为雕琢出来的小器,又绝似什么种类的幼虫却没有口眼,咬起来却是脆生生的,咸味儿之外又带一点甜爽,极大地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所以那时我甚至专门去酱菜摊买单独散装的“螺丝转儿”。卖酱菜的有的叫它甘露儿,有的叫它宝塔菜,总之长相这么奇特的蔬菜俗名一定少不了。

北京酱菜中的甘露子。图片:余天一

这螺丝转儿是什么?

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的根部很像蛾类或者鞘翅目昆虫的幼虫,所以它的俗名很多都与“蚕”有关,比如“草石蚕”;草石蚕是甘露子在本草纲目上的正名,另外也记载了甘露子这个名字;李时珍对于他所记载的药物还是非常有考证精神的,他首先查阅文献中甘露子这个名字的来源,有说法称其叶上滴露是甜的因此得名,李时珍亲自采集尝试发现并非如此,而验证了其名称来自于其具有甜味的根部(“甘露以根味而名。或言叶上滴露则生,珍常莳之,无此说也”)。现在,草石蚕是和甘露子相似的另一种水苏属植物Stachys affinis的正式中文名。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3)

刚挖出来的甘露子。图片:veggiepatchreimagined.blogspot.com

其实甘露子的食用部分并不是它的根,而是根状茎在末端形成的螺丝状肥大块茎,甘露子用这部分器官存储营养越冬。作为重要的兼具储能和无性繁殖任务的器官,甘露子的块茎和土豆一样,如果忘记食用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自动长出嫩芽,这时候整个块茎也会变成绿色(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在没有见过甘露子地上部分的时候,我对它的想象停留在姜或者鬼子姜(菊芋)的样子上,不过没想到它会有薄荷一样的叶子,开出粉红色的小花。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4)

北京北部野生的甘露子。图片:余天一

这螺丝转儿怎么吃?

甘露子的块茎做成菜的方式很多,由于其块茎鲜嫩多汁,口味清甜,很适合生吃,因此甘露子在某些地区是酱菜或腌菜的重要成员,比如北京什锦酱菜或八宝菜(螺丝转儿/甘露儿)、扬州酱菜(螺丝菜)等等。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5)

图片:余天一

另外甘露子也可以做熟食用,不过此时它的口感会变得较面。

炒锅中的甘露子。图片:livethelive.com

甘露子本色似玉般透明,即使是腌制后也保留着可爱的形状,可以说也是颜值很高的蔬菜。作为一个没有什么奇怪味道的蔬菜,甘露子早已走向了世界,它出现在日本庆祝过年等传统节日的“御节料理”中,来到欧洲后又被称为“中国洋蓟”(Chinese Artichoke),主要还是做熟了再食用。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6)

御节料理中染红的宝塔菜。图片:wikipedia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7)

西餐中的“中国洋蓟”。图片:foodblogs.com

那些奇怪的块茎

唇形科植物具有根茎的很多,不过具有膨大的块茎的较少,基本都生长在水边或临水的环境;在北京北部多水系的山区就有野生的甘露子分布。

除了甘露子还有水苏属的另外几种植物也具有膨大块茎,除了上文提到的草石蚕,还有蜗儿菜Stachys arrecta、地蚕Stachys geobombycis等等,这些名称都能看出是在描述它们长相奇特的底下部分。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8)

地蚕。图片:justin.my

另外还有地笋属的地笋Lycopus lucidus,地下部分和甘露子非常相像,不过它的块茎更长些,每个节也没有那么膨大,也许比甘露子看起来会更像一枚丰满的肉虫。地笋的地上部分和薄荷比较相似,但是会长到一人多高,是非常壮观的湿地植物。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9)

地笋的块茎。图片:gzhphb.com

地笋根状茎的做法也非常丰富,像甘露子一样即可鲜食又可泡酱菜,由于其富含淀粉,也可以像薯条一样炸食或是煮汤。

甘露子的形状 不是根也不是果(10)

炸地笋。图片:wikipedia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