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图的峰型如何改善(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4M是人机料环)

今日话题: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4M是人机料环,缺少“法”?

色谱图的峰型如何改善(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4M是人机料环)(1)

在PFMEA结构树的最后一层作业要素和失效原因分析中不考虑“法”,其目的是工艺参数过程控制,识别与分析对那些影响到产品特性过程参数,制定预防与探测措施,通过设备自动报警、停机、自动修正与调整,保持过程工艺参数的稳定性,最终进入控制计划,且得到适到的控制。

色谱图的峰型如何改善(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4M是人机料环)(2)

色谱图的峰型如何改善(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4M是人机料环)(3)

话说一位朋友在群里问:PFMEA的失效原因分析从4M着手进行分析,4M包括人、机、料、环,这里缺少“法”?难道是默认工艺方法是正确的吗?鲜老师你怎么看?

先说我的观点,PFMEA分析中作业要素的功能的失效就是失效原因,失效原因分析从4M着手进行分析,4M包括人、机、料、环。过程开发包括工艺参数设计与验证、工艺参数过程控制,而PFMEA更多的目的不是工艺参数设计与验证,而是工艺参数过程控制,通过识别与分析对那些影响到产品特性过程参数,制定预防与探测措施,最终进入控制计划,且得到适到的控制。就是因为PFMEA分析目的不是过程参数的设计与验证,而是过程参数的控制,所以4M包括人、机、料、环,不包括“法”。

色谱图的峰型如何改善(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4M是人机料环)(4)

在新版FMEA手册中,失效原因从4M类型分析,“人”指的是生产的直接人员,如操作工,“机”指的是设备、工装、夹具、模具、刀具等类别的总称,“料”是间接材料,我们默认上工序提供的物料是合格的,如机加工的切削油,热处理中的淬火液,“环”指的是环境,如物理条件。

根据APQP的第三阶段过程开发与验证,进行工艺参数设计,利用最佳的工艺规划,通过稳健过程设计DOE,遵照现行的标准指南或工程师的经验进行过程参数设计,然后对这些参数进行模拟仿真分析,验证是否能实现产品特性或功能。

色谱图的峰型如何改善(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4M是人机料环)(5)

将这些验证好的参数进入PFMEA中的失效原因,更多的考虑是这些参数由于设备、人员因素而波动引起超差对产品特性的影响,通过设备自动控制减少参数的稳定和波动。我们来用注塑的烘料步骤说明一下:

过程步骤:烘料

要求:含水率小于0.5%以下

失效模式:含水率大于0.5%以上

失效后果:下工序:产品有气泡、部分产品报废;OEM工厂:在线挑选;最终用户:外观体验差

严重度:8分

失效原因:(法)烘料温度设计得过低;(机):烘料温度低;(人)烘料温度设置过低

这里的失效原因温度过低,有三层不同的状态,一是过程参数设计时,烘料温度设计得过低,导致塑胶粒子含水率大于0.5%以上;二是由于设备变差引起过程控制中烘料温度过低,导致塑胶粒子含水率大于0.5%以上;三是由于操作工在开机前设置了错误的工艺参数,导致塑胶粒子含水率大于0.5%以上;

在PFMEA分析时,如果考虑到工艺设计,那么就需要对“法”进行分析,如果只考虑到过程控制,那么就只需对“人”、“机”进行分析。也就是说PFMEA有两种,工艺参数设计的PFMEA和过程控制的PFMEA。但实际操作中,一般认为工艺参数设计已经确定或完成,并输入到过程控制PFMEA中进行风险分析,识别与分析对那些影响到产品特性过程参数,制定预防与探测措施,通过设备自动报警、停机、自动修正与调整,保持过程工艺参数的稳定性,最终进入控制计划,且得到适到的控制。

可能有人说“法”是作业指导书,那就更不对了,按开发流程先有过程流程图、再有PFMEA分析、然后有控制计划,最后才有作业指导书,在PFMEA分析时怎么有作业指导书呢?我明白大家说的意思,“法”是作业方法、人员的操作要领,大家错了,关键的动作要领不是“法”,那是“人”,是人的动作要领,通过作业指导书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动作,在结构分析中是挂在作业要素“人”的下面去分析的。

可能有人说“法”是作业流程,规定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那也不是“法”,那是过程步骤的先后顺序,不是体现在作业要素中,那是在过程流程图或结构上的过程步骤中,如下图的过程步骤/工位。

色谱图的峰型如何改善(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4M是人机料环)(6)

其实“法”放在PFMEA的作业要素的一类是非常虚的,如果“法”是工艺参数设计,那是过程开发工艺参数设计与验证的结果,是PFMEA的输入,如果“法”是作业指导书,那是“人”的动作要领,如果“法”是工艺参数波动,那是“机”的精度和状态不好引起的参数波动,应加强预防性和预测性维护保养;如果“法”是作业流程,那是过程流程图或结构树的过程步骤。所以在PFMEA的结构分析和失效原因分析中,没有具体针对“法”的分解。

我们将案例说明完整,工艺参数放在作业要素“机”下面:

过程步骤:烘料

要求:含水率小于0.5%以下

失效模式:含水率大于0.5%以上

失效后果:下工序:产品有气泡、部分产品报废;OEM工厂:在线挑选;最终用户:外观体验差

严重度:8分

失效原因:(机)烘料温度低

预防措施:烘料超差自动修正

发生度:2分

探测措施:失效原因--温度传感器100%监控;失效模式--含水率检测

探测度:2分

AP:L

操作工设置了错误的工艺参数,应放在工作业要素“人”下面:

过程步骤:烘料

要求:含水率小于0.5%以下

失效模式:含水率大于0.5%以上

失效后果:下工序:产品有气泡、部分产品报废;OEM工厂:在线挑选;最终用户:外观体验差

严重度:8分

失效原因:(人)烘料温度设置过低

预防措施:规范人员的参数设置

发生度:2分

探测措施:失效原因--班组长再确认参数(操作工设置后的再检查);失效模式--含水率检测

探测度:5分

AP: M

有人说工艺参数设计与验证也可以做PFMEA吗?那我们做一个试试:

过程步骤:烘料

要求:含水率小于0.5%以下

失效模式:含水率大于0.5%以上

失效后果:下工序:产品有气泡、部分产品报废;OEM工厂:在线挑选;最终用户:外观体验差

严重度:8分

失效原因:(法)烘料温度设计过低

预防措施:通过DOE试验设计确定参数

发生度:?分,

探测措施:OTS样件制作中含水率检测与验证

探测度:?分,

AP: ?

无法评价发生度与探测度,因为现在的评分标准是站在过程控制的角度出发,建议是自己建立评分标准。

综上所述,在PFMEA结构树的最后一层作业要素和失效原因分析中不考虑“法”,其目的是工艺参数过程控制,识别与分析对那些影响到产品特性过程参数,制定预防与探测措施,通过设备自动报警、停机、自动修正与调整,保持过程工艺参数的稳定性,最终进入控制计划,且得到适到的控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