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熟人抬高价”、“专宰老客户”就成为了常态。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小伙伴为了能够不讲价,什么东西都在网上买,吃饭、购物都是如此,可能图的就是一个公平,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也会被割韭菜。

一直以来,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行为成为所有用户深恶痛绝的劣行之一,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在利用大数据杀熟时,都会遮遮掩掩。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1)

2018年闹得最火的时候,滴滴,携程,美团,淘票票都被卷入其中,不过当时所有提供服务的公司当时没有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互联网杀熟”事件也就逐渐平息。

但就在前两天,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迅速爆火,又将杀熟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文章作者“漂移神父”开了一个美团外卖会员。没想到作为会员的他,配送费居然比非会员的还贵。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2)

这是会员的配送费,为6元:而非会员的配送费,为2元,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美团作为有前科的公司,再次遭到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3)

一时间,打工人们声泪俱下,原来如此!

17日晚,美团对此紧急回应称,文中提到的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是定位缓存偏差导致。用户实际下单的配送费,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准确计算,不受影响。

美团在回应声明中向用户表达了歉意,“毋庸置疑,定位缓存问题导致配送费预估不准,是我们的问题,这里向用户诚恳致歉。”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4)

但是,这场风波并没有因美团的声明而平息下来,反而更多的美团用户提供了美团大数据杀熟的证据,这不是个别现象,风波如何收场?

对于这样的解释,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对于美团所说的定位缓存偏差,“漂移神父”认为,美团的声明没有解答他的疑问。定位缓存仅能勉强解释12月9日的配送费差异,但实际上,他在12月11日又试着点了一次,依然存在配送费差额,他当场向美团工作人员提出了疑问,但美团方面称,绝对不会针对会员进行大数据杀熟。

与此同时,网上各种曝光美团杀熟的消息不断。有一位名叫“薇薇”的美团外卖用户发现:“同一家店,同一个商品,昨天22元,今天变30多元”,商家给她发来了截图,说商家那边显示还是20多元。薇薇推断,商家设定的满减在不同用户手里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显示商家所设定的满减优惠价格。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5)

由此可见,网友们的控诉,一个两个或许是偶然现象,但若是成千上万,就必定有问题。

很多小伙伴都表示,自己在美团上遇到的同样的问题,开通会员反而满减变低,同一份食物买两三次就涨价,停卖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重新回到原来的价格,这怎么解释?

美团杀熟如何杀?

在研究美团外卖后台时发现:美团外卖竟然堂而皇之的将“大数据杀熟”功能做成了一款工具供商家使用。

这个新的功能就叫做“智能满减”。

功能升级前叫做“津贴联盟”。

工具入口被设置在了活动中心里。那么智能满减如何通过大数据来杀熟的呢?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6)

我们来看下官方给智能满减的定义:

智能满减的背后逻辑支持是美团的大数据体系,通过用户数据为每个用户进行定义。

场景A对应的是价格不敏感用户,场景B对应的是价格敏感用户,

假设商户设置的是满20减10,30减15,50减25元(设置了5元津贴),那么经过美团智能满减调整后:

价格不敏感用户A看到的促销就是满20减7,30减12,50减22元(含2元津贴);

价格敏感用户B看到的促销就是满20减12,30减17,50减27元(含7元津贴)。

假设A和B同时下单,A就要比B多支付2元钱。

总体来说,美团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

对于那些在美团上消费比较豪爽的人,就相应的提高点价格,反正用户不对比的话,也觉察不出来。

对于那些在美团上低消费的人,就相应的降低点价格,吸引用户消费,反正补贴的钱是商户出的。

众所周知,美团上的商家一单毛利只有20%,一单用户使用红包,数量少的商家自己承担,数量大的就和平台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所以商家在其中并没有赚取多少钱,最受益的,还是平台。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7)

有美团骑手向媒体曝料称:“美团作为平台,能够商家、客户、骑手三头通吃”,

美团会收取客户的会员费,这是一吃;

然后美团会把优惠券转嫁到商家头上,这是二吃;

同时会员还享受限时达服务,又要求配送员准时送达会员客户的订单,如果没有准时送达,还会对骑手罚款,这是三吃。

这不就是三头通吃吗?

为什么会出现杀熟现象?

不维护老用户反而加大力度榨干,看上去这明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为什么大数据杀熟趋势还愈演愈烈?

1.利益驱使

通过大数据“杀熟”,可以给商家平台带来更多利润。不同的用户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影响,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通过平台的数据可以区分出对价格敏感的和不敏感的群体,采用顾客差别定价的方式尽可能获取最大利润

顾客差别定价百科解释如下:

顾客差别定价又称顾客细分定价,是指企业按照不同的价格把同一产品或服务卖给不同的顾客。该定价策略是根据顾客的付款能力来定价。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年龄、职业、性别等不同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低收入者、弱势群体定价水平要低,对于高收入者定价水平要高。

2.平台垄断资源

消费者和商家的信息完全是不对等的,商家完全可以让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变相涨价。消费者察觉都很难察觉,更不要说举证证明这是杀熟行为。

《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贴出各种图片证据,一篇公关文就可以被程序员轻轻松松背了锅。那还能怎么举证保护自己利益呢?更何况只要这行业被商家垄断了,你没有别的选择,明目张胆的杀熟你,你也别无他选。

杀熟问题如何解决?

这几年,互联网巨头依据数据、搜索、算法等技术,建立了高高在上的护城河,形成了一个个的垄断帝国,同时依据不断的投资、扩张,将触角伸向13亿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8)

今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大数据杀熟”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利用规则、算法、技术、流量分配等无正当理由拒绝进行交易,明显低于或高于其他平台在相似条件下的商品,低成本销售,或者通过补贴、折扣、优惠、流量资源支持等激励性方式限定交易,以及对新老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都有可能被认定为存在垄断行为。

美团作为行业巨头,显然在此次反垄断文件的规范之内。对比起来,美团会员用户所遭遇的杀熟行为,显然已经构成反垄断法的协议。

美团能如此有恃无恐,是因为“割韭菜”、“杀熟”这种现象在法律上是很难界定的,就像配送费的问题回应一样,随便一个商家活动结束就可以解释,而且美团会员只说了给无门槛红包,对于配送费可不在优惠范围之内,所以就算是事实,那么也只能说是道德上的问题,和违约无关。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9)

其实对于用户来说,最关心的其实不是外卖到底涨没涨价,因为现在被割韭菜的全是“老用户”,所以存在的是一个不公平的问题,能否在平台上受到平等的对待,老用户们不求有多少优惠,只求公平二字。

尽管大数据杀熟难以杜绝,但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尽量规避。个人信息尽可能避免泄漏,在第三方平台能不填写完整个人信息就不填写,限制手机上各种应用的权限,定时删除浏览记录。

想要根治这现象,只能寄情于出台更严格的保护消费者的政策了。

美团外卖会员机制(菲常有料美团外卖会员配送费更贵)(10)

本期话题:对于美团外卖杀熟现象,你怎么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