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墙之下(不立危墙之下)

不立危墙之下作者:李青松

一直到现在,我仍然时不时会想起幼年的一件小事,而每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便眉头紧锁,出门、做事谨小慎微,恨不得身上头上长了无数根触角,一旦嗅到危险和嫌疑的气息便赶紧远离。小学时候,大课间活动,我趴在阳台上,身旁的男生将粉笔头扔向楼下的同学,然后迅速俯下身体跑了。我自恃身正不怕影子斜,依旧趴在阳台上。可是,当楼下莫名被砸的同学条件反射似的抬头找寻无端生事的源头时,我便“确凿”成了始作俑者。当然,最后在旁边同学和老师的证实下,我洗刷了“嫌疑”。

危墙之下(不立危墙之下)(1)

这件事发生之后,我只是浅薄地意识到,有时候你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但多数时候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那天,阳光很好,我在楼顶上务弄我那些个石头。完了伸伸懒腰,转转脖子,朝楼下张望。一个学生模样的孩子骑着他们称之为“炮筒”的踏板摩托车,一溜烟儿从巷道驶过,顺便带倒了前边路对面一户人家大门前停放的自行车。自行车倒在巷道中间,占了三分之二的路面。等我放下手里的活计准备下去扶车子的时候,往下一张望,一个过路的小青年正把自行车扶起来往边上放好,支着脚撑。我心里为小青年默默点了个赞。这时候,剧情却发生了反转。“你干啥哩?推我自行车搞啥?”“这黄天白日的,你还准备把我自行车骑走呀?我要出来的迟点,这自行车不是被你骑走了?”“这不您自行车倒地了,我打这过,就帮您扶了起来。”“扶起来?你心咋那么好的?”“嗨,我这帮你扶个车还有错了真是。”我在楼上赶紧帮小伙子辩解。“大爷,您这自行车确实是刚才一个骑摩托车的挂倒的,我亲眼所见,这不,人家小伙子是存了个好心帮您扶了起来,和人家没关系。”

危墙之下(不立危墙之下)(2)

老大爷半信半疑地瞅了瞅我们俩,没说话。“行了,小伙,赶紧走吧,你这好事做的好着哩。”趁着气氛没那么紧张,我对小伙子说。小伙子鼻子里呼了粗气,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很多事情过后细细想起来,才能后知后觉。小时候就有家人教育我,去别人家门头,先问有没有人,门开着没有人应声,就不要进人家门。放糖果、钱的地方,没有其他人在的时候,就不要在那地方久待。人多的地方一定要谨言慎行,不然就会产生矛盾。之前也有老人给我讲,他年轻时赶交流会,围着人群看耍猴,结果裤兜里的钱不知不觉被小偷顺走了。也听人讲过“杀猪盘”、去凑热闹结果围观的人都是“托”的事儿。后来,当我读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话时,我才明白,老一辈人教给我们的道理没有一句是多余的。俗语说“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独坐莫凭栏”,都是这个理儿。“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仅说的是一个人要早早觉察潜在的危险,远离产生祸端的地方,并及时采取措施。我觉得更要说明的是,一个人要远离嫌疑之地。儒家制定的那些如“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等礼仪标准、曹子建诗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也是这个道理。

危墙之下(不立危墙之下)(3)

当然,对于类似上面“扶自行车”这一类的善行善举却被人误解的事来说,就得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话继续往下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持一颗善良、正义之心去做事,按照道义的原则去探索,就算失败,那也是正命啊。所以,我们既要远离是非嫌疑之地,也要秉承浩然之气,去践行正道。

危墙之下(不立危墙之下)(4)

作者简介李青松,男,小学体育教师,文学爱好者。曾与红袖添香网站签约,任职网络写手一年。在安康市文学大奖赛中获优秀奖。笔触细腻,谨遵“文以载道”四字,不敢忘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