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方言对照表(客家话的标准音)

客家话,直接延承的是,周朝官话“雅言”而来的,故一直被视为正统河洛「中州古音」。台湾著名语言学者罗肇锦甚至认为,其是「最后期的汉語」。

客家话方言对照表(客家话的标准音)(1)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客家话,是界定“客家人”身份的最初标准。在南迁过程中,即使背井离乡,深入不毛之地后的客家人,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仍不忘保持自已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严格遵循“莫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的祖训。虽与少数民族语言有所交流、融合,但主体仍保持了中原古汉语特点。正是这「不忘祖宗言」的民谚,它所体现出的,正是源自客家人在对自己民族语言传承,以及文化传统上,所抱有的一种高度的自觉。清醒地认识到“祖宗言”这一传承,乃是性命攸关及忠孝仁义的事情。一旦放弃祖宗言,便是开始放弃中原文化的开端,最终会切断古汉文化延续的脐带。

客家话方言对照表(客家话的标准音)(2)

历朝历代,中原汉人南迁不断。而战争动乱,是产生客家人的最重要原因。

客家话,是汉语活化石。主要分水源音(河源佗城话)和嘉应音(梅州梅县音)。

客家话,最有代表性的老古音,是叫“水源音”(河源佗城话)。它很古老,基本上可以说,是秦朝南征部队到达广东地区后,最古老的客家口音传承。岭南自古蛮荒,东江流域龙川一带,更是龙蛇之地。也因为秦将赵佗,又称“赵他”。 (无论“佗”还是“他”,实际上指的都是“蛇”。)所以,水源音,在当地也叫“蛇话”。

客家话方言对照表(客家话的标准音)(3)

客家始祖:南越王赵佗

水源音老客语,随东江流域而流入分布,是秦朝时,经赵陀南征路线从中原经江西后,流入龙川、河源、惠州等地的。从水源音分布来看,他是沿着佗城, 流传到粤北、 广州惠州增城一带。它是梅州和赣南两地的客家移民,在和惠河一带的原住民长时间杂居后,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在保留客家话基本音同时,又有别于梅州话、赣南话的语言。它与千里之外的广州方言区、千年隔绝的梅州大埔(东晋时期建县)、福建诏安、饶平客家话很相像(与梅州口音有区别)。其发音干脆利落,富有阳刚之气。听之,有几千年前中原金戈铁马的气质和周朝关中地区雅言官话之音,具有刚健强劲的内质。

客家话方言对照表(客家话的标准音)(4)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岭外三州语》里曾提到客家人“言语敦古”、“雅训旧音往往而在”。这说明客方言里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义。古义指中原古汉语语词等;古音则主要是指古入声。梅县话的入声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与梅县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梅县过去属嘉应州,该州辖有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其语言不易受到其他语系的影响,故能保持较为纯正和标准的客方言。正如客家研究鼻祖清嘉庆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上说的“客家人的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

由于梅县音系较为标准和使用的人口众多,早在民国初年,章太炎在《客方言》序文里就开宗明义地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1935年5月,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也在他的代表作《中国音韵学》(后改为《汉语音韵学》第四编第7章第47节《客家话》里明确地指出:“客家话可以梅县(嘉应州)音为代表”。)

客家话方言对照表(客家话的标准音)(5)

唐代/梅州客家水车窑

梅县是粵东广大客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周边各县的客家人与梅县都有着经常的联系和往來。梅县由于在地理环境上长期处于大片的纯客聚居区之中,因而受到其他语系的渗透和影响较小,从而使梅县方言能保存较多的中原古音,而成为较具特点和较为纯正的客家方言。

梅县地区,移居到海外的华侨亦常往返梅县。人们接触梅县话的机会非常多,自然会以同,把梅县话作为客家话的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均采用梅县话作为播音的标准化语音。而梅县话的标准语音是梅城5公里范围内的土生土长的梅城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招播音员时也是仅招梅城5公里范围内的土生土长的梅城人。

(摘编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