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1)

毛主席和毛岸英

1950年11月25日上午11时许,敌机空袭了朝鲜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当天下午,彭德怀在防空洞里向中央军委汇报了这一噩耗。短短一百多个字的电报,彭德怀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

这封绝密电报于2020年终于公开,电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志司 5日16时”

毛岸英牺牲时,正值第二次战役即将发起的日子,志愿军司令部暂时将他下葬在附近的山坡上,等待战争结束后再迁葬。可谁也没想到,毛岸英最终葬在了朝鲜。那么,毛岸英为何没有运回国下葬呢?

关于毛岸英最终葬在了朝鲜,主要的说法有三种:第一、毛岸英牺牲后,正在抗美援朝关键时期,没有人提起这件事,所以不了了之;第二、金日成给毛主席发电报,希望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以此来体现中朝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第三、彭德怀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同意。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2)

彭德怀的绝密电报

毫无疑问,抗美援朝战争演绎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铸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志愿军烈士遗骸运回国下葬也是众望所归,近些年来陆续有志愿军烈士遗骸运回国下葬。事实上,早在1951年8月,原东北军区政治部就修建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这是一座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及各级英雄模范123名。不过,目前运回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也葬在这里。

毛岸英牺牲时的职务是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以他的身份完全可以葬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从目前解密资料来看,毛岸英之所以葬在朝鲜,跟彭德怀的一封亲笔信有很大关系。

1954年12月24日晚,中南海永福堂灯火通明。彭德怀坐在书桌前,此时他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桌子上放着军委总干部部送来的一封电报。彭德怀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电报内容是军委总干部部起草的,只等彭德怀批示后,立即发给远在朝鲜的中国志愿军总部。原来,几天前志愿军总部关于毛岸英烈士安葬事宜,给中央军委发来了一封请示报告。军委总干部部立即起草复电,要求将毛岸英运回国下葬。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3)

毛主席和彭德怀

这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没有搞任何特殊。但是,彭德怀却有自己的考虑,那一刻他想起了3年前毛主席跟他说的那番话。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回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工作。飞机一降落,彭德怀顾不上休息直接乘车来到中南海。

未曾想毛主席在西郊玉泉山静明园,彭德怀又折返去了那里。下午1点,彭德怀抵达静明园,却被警卫阻挡了去路:“彭总,主席正在休息,您还是先去吃饭,等主席起来再谈吧。”彭德怀有重要情况汇报,哪能等那么久,直接推门而入。

毛主席被惊醒了,一边穿衣一边对彭德怀笑着说:“我看只有你老彭才会在人家睡觉时,闯进来提意见。”得知彭德怀没有吃午饭,毛主席立即要求他必须去吃饭,否则就是天大的事情也不谈。

彭德怀去食堂匆匆吃了几口饭后,便回来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况,以及志愿军面临的各种困难。毛主席听得很仔细,最后对彭德怀说:“从现在情况来看,中央对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前线处境还是不太了解。这场战争能速胜就速胜,不能速胜就缓胜,不能急于求成。你的意见是正确的,战争朝长期准备,尽量争取短期。

毛主席这番话很及时,给彭德怀一个很大的相机处置余地。汇报即将结束时,彭德怀话锋一转,以颇为自责的口吻说:“主席,你让岸英跟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我和志司(即志愿军司令部)的同志们至今还是很悲痛。”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4)

彭德怀在投票

毛主席听后站了起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早已一片萧瑟。过了一会儿,毛主席说:“老彭,搞革命嘛,总是要死人的。岸英只是一个普通战士,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尽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路呀?哪个战士不是血肉之躯,不是父母生的?”

突然,毛主席轻声吟唱《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彭德怀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最后老泪纵横,他深知毛岸英牺牲对毛主席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

彭德怀准备离开时,毛主席再一次叮嘱他:“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各种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抗美援朝期间,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都牺牲在朝鲜,很多烈士连遗骸都无处找寻,他们再也无法魂归故里了。

彭德怀很是悲伤,如今有人提议把毛岸英运回国下葬,他却有不同的意见。在彭德怀内心中,毛岸英应该葬在朝鲜,“毛主席不是亲口说过岸英是志愿军中的一位普通战士吗?再说作为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的象征,作为毛主席本人和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毛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5)

彭德怀和周总理

想到这一层,彭德怀提笔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亲笔信:

总理: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毛岸英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敬礼 彭德怀 十二月二十五日

周总理接到这封信后,认为彭德怀的提议是正确的,于是在批示“同意彭的意见,请告总干部部另拟复电。”紧接着,周总理便让秘书把信件转给毛主席批示。我们不知道毛主席看到这封信时的心情,但从相关人员的回忆中略知一二。

那天,毛主席的秘书拿着这封信走进菊香书屋,小声说:“主席,总干部部给彭老总发了一封电报,说是毛岸英同志是主席的儿子,要求将他的遗骨运回祖国安葬。彭老总从中朝大局出发,认为这样做不妥,这是他给周总理的报告,总理请你批示。”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6)

毛主席

就在毛主席看这封信时,秘书又说:“金日成首相来电报,他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还表示毛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们希望能葬在朝鲜。”毛主席则说:“老彭说得对,不能因为我是党和国家的主席,就给岸英搞特殊。”

说完,毛主席从办公桌大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在信上批示:“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毛主席是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者,更是一位普通父亲。毛主席一生主张与青山同在,早在1910年秋离开韶山冲去外面读书前夕,他就改写了一首诗放在父亲毛贻昌每天必看的账簿中,题目叫《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后来,儿媳刘思齐提出“要迎接岸英回家”,毛主席再次委婉拒绝了。看到刘思齐流泪了,毛主席则引用《后汉书·马援传》中的话来劝说儿媳,“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7)

毛主席父亲毛贻昌

是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后来在接见毛岸英生前好友、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再次提到了为何没有同意将毛岸英运回国下葬,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岸英也死在朝鲜,曾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我说,不必,死哪就埋在哪吧。

然而,毛岸英迁葬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1954年,朝鲜境内的中国志愿军烈士陵园在平安南道桧仓郡西北的一处山坡上动工。随着陵园的修建,陆续有志愿军烈士迁葬这里,毛岸英也从大榆洞迁葬这里。

毛岸英迁葬的时间是1955年清明节过后,他的墓地跟其他烈士墓地没有任何不同,坟冢前树立了一块三尺高石碑。墓碑正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墓碑的背面则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碑文,问题就出现在碑文上面。

这段碑文很快传回国内,周总理收到后亲自送到菊香书屋请毛主席批示。周总理一字一句地将碑文念出来: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零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 公历一九五五年四月”

毛主席默默地听着,眼里有泪水,但没有流出来。毛主席对周总理表示,这段碑文很好,只是有一点遗憾,碑文里只有他的名字,没有毛岸英母亲杨开慧的名字。周总理表示,这件事容易补救,可以重新雕刻。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8)

毛岸英墓地

毛主席却阻止了,只见他说:“岸英是我毛主席的儿子,不可以搞特殊。那座烈士陵园里有那么多烈士的碑文要刻,就不要再麻烦了,人都不在了。”就这样,毛岸英碑文上少刻了母亲杨开慧的名字,这是一个遗憾。

其实,毛主席的遗憾又何止这些。毛主席一家有6位亲人成为了烈士,连最亲爱的夫人杨开慧也牺牲了。1957年6月,毛主席在北京接见了当年的保姆陈玉英。两人时隔30年再见面,感慨万千。

陈玉英向毛主席描述了当年杨开慧被捕及遇害的经过,毛主席十分悲伤地说:“开慧那时非常积极地支持我进行武装斗争的,杨家对我的恩惠也很大。开慧的牺牲是壮烈的,当时他身边还有岸英啊。现在见到你,我就像见了开慧一样,你就是我的家人了,希望你以后经常来北京,来我这里看看。”

杨开慧不在了,可毛主席没有忽视跟杨家的亲情,一直用自己的稿费接济岳母杨老太太。1962年11月15日,杨老太太在家乡病逝。当天,毛主席就跟杨开智发去唁电:

“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

郭沫若在纪念祠(郭沫若题写墓碑)(9)

毛岸英的遗物

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儿媳一直隐瞒,自己独自忍受丧子之痛。刘思齐直到1953年才得知这个噩耗,那天她的哭声惊动了很多人,毛主席则不停地安慰她。从此,毛主席把刘思齐当亲生女儿一样,关心着她的生活学习。

1990年,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全面清理毛主席生前留下的遗物。期间,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个小柜子,打开一看里面是毛岸英的遗物:两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沙袜、一条毛巾。

这些衣物都使用过,毛主席却叠得整整齐齐。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住处换了多个地方,他又是怎么做到瞒着所有人珍藏儿子遗物的,这一珍藏就是26年时间。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毛主席是否也像一位失去孩子的老父亲一样,把这些衣物拿出叠了又叠,轻轻抚摸。

这些衣物上,是不是也浸透过一位老父亲的泪水?我们不知道,或许永远都无法知道了。谨以此文致敬毛岸英烈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