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每天五分钟身体素质训练(小学阶段身体素质基础训练的方法)

一、小学时期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学生每天五分钟身体素质训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每天五分钟身体素质训练(小学阶段身体素质基础训练的方法)

小学生每天五分钟身体素质训练

一、小学时期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一)少儿的生理特点

由于少儿生长发育过程的阶段性、不均衡性,身体素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有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小学时期的课余训练运动量的安排应该以量的积累为主,强度要小。少儿训练时虽然很易疲劳,但机体代谢旺盛,休息后体力恢复也快。

(二)少儿的心理特征

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天真直爽、好胜心强,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碰到挫折和又容易情绪低落,感情比理智占优势。少儿运动时易兴奋,抑制过程较弱。他们的神经系统对负荷的反应敏感,模仿能力强于理解能力。

在安排小学生田径训练时,既要遵循训练原则,又要考虑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训练原则及内容应与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特点一致,并按一定的结构制定相应的田径训练计划,使训练工作更符合实际,把握训练规律,防止运动损伤,使孩子们身体得到健康发育,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二、抓好身体素质增长的“敏感期”

“敏感期”即生命体内的某种潜在能力,只有在其生命某一特定时期中,由于外界环境恰好提供了某种刺激,才能使之得到最好发展。这种关键期在小学时期表现较为明显,根据不同项目,出现的时间也有早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逐渐减弱。

小学时期素质训练与敏感期紧密联系。小学生在不同年龄会出现不同的身体素质增长特别快的现象。应掌握敏感期增长规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适当的动作能力干预,促使他们参与更多的体力活动。训练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年龄与生理机能在不同年龄发育特点的理解程度。敏感期的训练可促使健康水平与训练水平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更快提高,加速运动技术水平的学习、掌握与提高,为艰苦的专项训练做好身体素质的准备。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身体素质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在小学时期,身体素质自然增长的速度快且幅度大。少儿时期身体素质的增长阶段有一定的次序: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应根据少儿时期不同身体素质的增长规律,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游戏等项目进行合理的身体练习,可使身体素质得到快速的发展。

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在运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那种将身体素质训练与“敏感期”融为一体的练习方法才是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最科学的练习方法。

(一)速度

儿童少年时期的运动素质训练,运动协调性与速率的发展是第一位的。7~13岁时是提高跑速最快的时期,而10~13岁期间尤为突出,增长值最大。在速度基础训练阶段,经常采用的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如球类、短段落跑、接力跑、各种跳跃练习、体操技巧练习等为主。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不经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训练,既提高了速度,又保持了其自然、轻松、合理用力的动作结构。

步长和步频是构成跑速的主要因素。步长主要取决于力量,步频主要取决于协调性。儿童从7岁起,步频自然增长,13岁后下降。在阻力较小时,动作频率主要决定于协调性。因此,应在协调性最佳发展期进行增加步频的训练。9~12岁是协调性发展的敏感期,7~13岁步频也随之自然增长。因此,在此阶段可以对少年儿童进行提高步频的训练。

发展反应速度通常采用在运动中听信号起跑练习或看标记迅速改变动作方向与方式的练习。在少儿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后训练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一般力量

小学生力量发展第一个阶段为7~9岁,此时要注意尽可能在轻负荷的状态下,通过调整运动的距离、动作幅度、速度、运动量等去取得相对应训练效果。10~13岁主要是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通过肌肉内协调的改善来发展力量。不宜进行单一的力量练习,而应着重发展速度力量。在10~13岁期间,力量练习要与发展柔韧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此阶段重点发展全身的肌肉,强度与量不宜过大

力量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各种跳跃力量练习,杜绝杠铃挂帅,采取体操运动的技巧与跳跃练习培养少年对身体的控制与支配能力,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力量的安排要小,且全面。负荷的安排应该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

徒手锻炼也可发展肌肉力量。小学生在发展力量素质时,一定要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为主要形式,如跳绳、跳低栏架或橡皮筋、蛙跳、台阶跳、跨步跳、高抬腿、弓箭步、仰卧起坐、俯卧背起、提踵等各种练习。

(三)有氧耐力

少儿时期10~13岁期间应该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聪明的教练员会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此阶段大量安排有氧耐力的训练,来提高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功能。

速度训练一定要在坚实的有氧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对少年儿童更要慎重,大强度的无氧训练对他们是无益的,要注意加强他们的基本素质、内脏和支撑器官功能以及基本技术的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无氧耐力训练。

根据少年身体特点,不应急于大力发展速度耐力。应当首先重视耐久力的训练,通过耐力训练增大心脏容量,提高他们的内脏功能,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强化和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增加速度耐力训练的比重。

循环系统和代谢系统的机能是决定少年儿童耐力的因素,影响青少年耐力素质的生理因素主要有最大吸氧量、最大肺活量、血红蛋白与肌肉的组织成分等。

耐力素质在学生10岁时首次提高,13岁时再次出现大幅度的提高,16岁时有本质的提高。

(四)柔韧

少儿时期柔韧性最好,可塑性大。10岁以前,骨骼、韧带柔韧,富有弹性,关节活动范围大。这时,应多做柔韧性练习。女孩比男孩的柔韧性要更好,柔韧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肩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至12岁,髋关节的灵活性提高幅度最大时期是7~10岁,此后提高的速度放慢。任何项目对少儿运动员的柔韧训练都要考虑本专项需要并适可而止,以免干扰其他素质的发展和影响运动员体型的正常发育。

各种拉长肌肉、肌腱与韧带练习,都是发展柔韧性的良好方法。通常采用各种压腿、坐姿体前屈等练习。

(五)灵敏协调素质

9~12岁是小学生发展一般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女孩的灵活性明显高于男孩。可以多选择有利于发展对突然信号的反应能力、节奏感、对时间的感觉能力、对空间辨别的能力、以及平衡能力等一般灵活性的训练方法。

跑步练习时的协调放松能力要注意从小培养,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提高神经肌肉的应答能力。在进行练习时,都要强调动作的协调放松,不要破坏其自然性,要时刻注意体会技术和节奏,形成自己正确的技术结构,才能充分挖掘运动潜力。

跳绳,需要手脚与眼睛的相互配合考验头脑与身体协调性;篮球拍球、足球颠球,锻炼协调性与专注力。

(六)平衡能力

发展平衡能力的最佳时期是6~8岁。机体的平衡主要是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是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

通过闭眼单脚站立练习增强静态平衡能力。练习时,学生闭眼,用习惯脚站立,并抬起另一只脚,使小腿紧靠在站立腿的膝关节部位,在此练习过程中不能睁眼。

(七)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注意状态下进行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少儿执行功能,促进大脑终生发展,提高少儿认知的健康发展。

四、身体素质教学的内容

①对时空的认知:快慢、远近、前后、左右、高低的概念等。②移动能力:走、跑、跳、跨越等。③体操教学:课间操、团身与伸展、转体、前滚翻等。④运动思维:运动时合理分配体力、用力程度以及动作协调放松、缓冲、躲闪、赛前调整心态等。⑤运动时学生之间的的关系:领跑与跟随跑、围绕、个人与集体的概念等。⑥物体控制能力:乒乓球的接、发球、削球、吊球、扣球;足球、篮球中的运球、传球;排球的发球、垫球;田赛的投掷等。

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孩子们达到成长中应具备的体力活动水平。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后,才会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获得相应的乐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