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为什么不是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科学的鼻祖)

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这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写在其诗歌《未选择的路》之中的名言。这句名言因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时难以抉择的心情而广为流传。可是,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哲学家的人生却是这句话的悖论,他就是——英国近代最强有力的思想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为什么不是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科学的鼻祖)(1)

培根于1561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他的家庭背景和亚里士多德高度相似,他们二人的母亲都出生于贵族名门,而他们二人的父亲都任职于宫廷。他们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仅在于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宫廷御医,而培根的父亲则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掌玺大臣。另外,我还要在这里多说一句的是:培根一生最为反感和厌恶的人就是亚里士多德。

在漫长的西方历史上,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身份融于一体的人有柏拉图、卢梭和尼采。而将数学家的身份和哲学家的身份合二为一的有毕达哥拉斯、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除了文学和数学,将其他领域与哲学相结合的人生也很常见。不过,尽管如此,像培根这样既能在政治上身居高位又能在哲学研究上取得开创性贡献的人生却依旧是十分稀缺的。我们要想了解培根就不得不注意到培根身份的这一特殊性。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介绍一下作为杰出政治家和杰出哲学家的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613年,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被任命为英国首席检察官。在担任该职位三年之后,也就是在1616年他又成为英国枢密院顾问。在担任该职位仅一年之后,他又子承父业成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掌玺大臣。最终在1618年达到其政治生涯的巅峰,成为英国国家大法官。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了哲学王的概念,但在数千年的西方历史中,哲学王却几乎从来没有在现实中出现过。以至于很多人都怀疑所谓的哲学王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而又无法实现的梦。可正在这时,培根诞生了。他在一步步向政治权力攀爬的过程中,也逐渐到达了哲学的巅峰。

从而成为整个西方历史中最接近于哲学王的存在。

尽管培根的政治生涯就跟开了挂一样,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培根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更多的,不是依靠他的政治,而是凭借他的哲学。因此,接下来,我们要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他的哲学理念上。

古希腊的哲学家研究哲学是为了获得真理,而培根研究哲学却只为实用和获得力量。因此,他鄙视任何不导向行动的知识。这一点上,他和古希腊那种为了知识而知识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那么,培根究竟是怎样将他的哲学动机贯彻到他的哲学的各个方面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去了解一下培根哲学的具体内容。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培根的人生观。培根在其学术论文《学术的进展》这样写道:“人们应该知道,在人生的舞台上,只有上帝和天使是纯粹的旁观者。”因此,他的人生观是一种重视世俗生活并积极参与世俗生活的价值观。是对当时基督教世俗价值观的一种挑战。

其次,我们要了解的是培根的爱情观和友谊观。

由于培根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用,所以,他将爱情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在众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当中,没有一个是为爱痴狂的。”他这样写道。“这说明,伟大的精神和事业总是能杜绝这种脆弱的感情。”

培根为什么不是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科学的鼻祖)(2)

相对于爱情,培根更看重友情。不过他又认为真正的友谊只能存在于上下级之间。“友谊存在于上下级之间”他这样说道,“因为双方能做到各取所需,互利共赢。”其实,说白了,培根所谓的友谊不过是他获取利益和权力的工具。在这一点上,他是极端世俗且功利的。

最后,我们再来重点了解一下培根的政治观。在政治上,培根由于其贵族立场和官僚身份,所以对人民群众和人民运动采取了防范和敌视的态度。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整个政治哲学便围绕着如何防范和镇压人民运动展开。“防止叛乱的办法是消除其根源”他这样写道,“因为如果有了燃料,就很难判断火花会从哪里迸发出来,继而引发大火……而叛乱的根源一般有两种:太多的贫穷和太多的不满。”而分析了叛乱的根源之后,培根又进一步提出了他镇压革命的建议:“镇压革命的总方针是——分化敌人,团结朋友。”他这样说道,“通常,分化和破坏一切反政府派系,使他们互不信任,相互猜疑都是不错的办法。相反,假若政府内部充满矛盾而反政府势力却团结一致,那将是天大的灾难。”

当然,除了以上内容,培根的科学观也很值得一提。在科学上,培根提倡实验和归纳。也就是指通过做实验和归纳实验现象来寻找科学规律。他的这一理论,也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培根为什么不是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科学的鼻祖)(3)

早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培根的一句名言,叫做知识就是力量,但有趣的是,我们也可以将这句话理解成另一种意思,即知识就是权力。因为在英语中power同时具有力量和权力的双重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这句名言似乎就象征着培根那复杂矛盾的二元人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苏格拉底死于政治迫害,柏拉图死于寿终正寝,而培根则死于一场科学实验。

1626年3月的某天,培根在某次旅途中宰了一只鸡做冷冻实验,可惜却不幸感染风寒,不久后便因肺炎而逝世。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留下了这样一段骄傲而独特的遗言:“我的灵魂将赠予上帝……将我的躯体随意埋葬吧。我的名声将流传后代,享誉国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