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楼何冀平剧本 天下第一楼演出三十年不改剧本

天下第一楼何冀平剧本 天下第一楼演出三十年不改剧本(1)

源丨戏剧与影视评论 文丨何冀平

10月16日-28日,北京人艺经典话剧《天下第一楼》再次登上首都剧场舞台,这部首演于1988年,至今已演出500多场,经典传承30年剧本不改。此文为该剧编剧何冀平所作。

桌前推杯换盏,盘中五味俱全,人道京师美馔,谁解苦辣酸甜。

却下层楼

何冀平

我犹豫了

撰写《天下第一楼》至最后一稿,正值《桑树坪纪事》火爆上演,我的母校制作、我的同学编剧、我崇敬的老师导演,各大家撰文盛赞,有如发现一颗新星,戏剧界一片欢腾。现代化的视角,全新的演绎方式,像一个戏剧新时代的起点,调动起全体戏剧人的兴奋。而它,又是不是另一个戏剧时代的终结?

我犹豫了。收起已经基本完稿的三幕戏,重新下笔。这一稿以倒述的方式结构,从卢孟实的成功、狂傲、洋洋得意写起,直到高楼万丈,日进斗金,宾客盈门,写到最后一幕,尾声是“一声婴啼”,卢孟实诞生。这一稿写完第一幕,就进行不下去,笔,拉着我往回走,只能放弃,重新继续已经成形的原稿。

我睡不着了

全剧在排练厅连排了。我们都不怕演出,怕连排。近在咫尺,坐着曹禺院长、刁光覃副院长、所有部门大小领导,离退休权威人士,黑压压一片。我坐在最后排靠边,顾不上看戏,不时观看各人表情。戏完了,我出了一身汗。曹禺院长直接走到我面前,眼眶有些发红,他握着我的手,追问全剧结尾那副对联的原意:“你年纪尚轻,哪来的如此人生感悟?”我却一时答不上来。他亲笔为剧题了剧名,并写下长诗,至今挂在人艺的会议室。一位资深的专业同行,走出排练室的时候不经意地说:“这种戏,最多四十场。”我睡不着觉了,半夜打电话给导演顾威,他的回答很坚定:“我保你四百场!”

天下第一楼何冀平剧本 天下第一楼演出三十年不改剧本(2)

《天下第一楼》1992年演出剧照,李晏摄影

我被惯坏了

我要写一个讲烤鸭子的剧本,这让于是之很担心,他说:“说实话,我听了颇感意外,甚至有些踌躇不安,这么年轻的女孩儿家,这个题材拿得下来吗?又能写出什么新鲜的意思来呢?但我还是同意了,并违心地说了几句这个题材有前途,很新鲜之类鼓励的话。”我很敏感,却一点儿也没察觉出他说的是违心话。过了好多年才醒悟,为了不忍心挫伤我,他动用了演技。

我生性不善交往,一个人在北京“四九城”体验生活,关上门闷头写,于是之不催也不追,每次见面总是满脸笑意,但看得出心里的潜台词:快写完了吧?完成第一幕我送给他看,他照例半躬着身,谦恭地双手接过剧本,脸上涌出打从心底的笑意。像收到所有剧本一样,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不接电话,不见人,认认真真看两遍,用铅笔写上眉批,用的都是谦恭商量的口吻,用铅笔的意思是可以涂去。从事这一行,遇过不少审阅批改剧本的人,不但用墨水笔,还用红墨水笔。剧本一字一句出于编剧的心底,字字句句都是心血,干的就是“写到额头滴血”的差事,并无埋怨,但希望得到的是尊重

北京人艺尊重作家,当年剧本组是重要过党委办公室的地方,作家不用上班,院长陪着聊天吃饭,剧本有任何修改,必须作家应允。永远忘不了于是之先生为祝贺《天下第一楼》演出写的一篇文章,结尾的这一句话:“感谢剧作家,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

我是这样被“惯”着长大的。

找到结尾了

常说,作家这一行,拼生活、拼技术,拼到最后,是修养和对人生的感悟。写完三幕戏,我停滞在结尾上进行不下去,取自“夜深灯火上樊楼”的剧名《夜上樊楼》不点题,也不响亮。一部戏最难的是结尾,结尾是一出戏的精华,结得漂亮,可以给人无限回味和感叹,结得愚拙,会使全剧失色,因为它通常意味着戏的立意和高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副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上联是康熙皇帝所题,下联是纪晓岚的属对,立即被它吸引。首先是“楼”,剧中从没有楼到盖起楼,到这座楼金碧辉煌日进斗金,突出的是以楼象征的事业,“危”有高和危的意思,正符合剧中兴败荣衰的故事,更打动我的是“谁是主人谁是客?”剧中人物卢孟实、常贵、修鼎新……自以为是命运的主人,一辈子迎来送往,竟不知自己是主是客,能感受这种人生况味的,何止一个呕心沥血壮志难酬的卢孟实,一个含泪强笑不甘而死的常贵,一个看透世事愤世嫉俗的修鼎新?这副对联突破表意,直取人生,历经沧桑的可谓感喟,不甘于心的可做呐喊,人生的苍凉,命运的拨弄,尽在一个问号之中。

我找到了苦苦追寻的戏核,恍然顿悟。转回头重新结构,突出“楼”。从没有楼到建起楼,到楼高客广,到人去楼空,一条主线清楚鲜明,结尾有了,剧名也有了。这个结尾感动了众多观剧者。

天下第一楼何冀平剧本 天下第一楼演出三十年不改剧本(3)

《天下第一楼》1992年演出剧照,李晏摄影

我踏实了

有人说《天下第一楼》是北京人艺的夕阳,但这“夕阳”十分灿烂。一时节誉满京城,几乎所有名流皆有文章。1988年6月12日首演之后没停过,一连演出150场,接着去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美国、欧洲。这是1949年后第一部大陆话剧进入台湾,台湾新闻局像“篦头发一样”,把剧本从头到尾审了一遍,没找出一句与政治有关的台词。《天下第一楼》所到之处皆受热烈欢迎,尤其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可惜我都没有见到,手拿着千里寄来的,演职员全体签名的演出海报,心驰神往,此时我已经身在香港。

我得益了

到香港两年后,《天下第一楼》到香港演出。那时候的香港人不熟悉国语,看话剧靠仰头看上前方的字幕,把脖子都看疼了。此时我在“银都”做编剧,一连六部构想,得不到回应,正琢磨不透内中玄机,接到电话:“我是徐克。”徐克看了《天下第一楼》连夜找我,忘了是哪家酒店,一桌子外国人,施南生应酬。徐克对我说:“我和他们没什么话说,主要找你。”他拿出一张4F纸,上面大约不到五百字,这就是电影《新龙门容栈》的初步构想。

我走进香港商业电影圈。一个月一稿电影剧本,一天一集电视剧,写一张,传真机传一张,供已经开拍的剧组。时常手里同时三个剧本。我是从来不拖一天稿的编剧,已经开拍进行不下去的剧本也找我去“救火”。九七年我回归舞台,六部舞台剧部部受欢迎。

靠《天下第一楼》的底座,人艺打下的底气,我在商业社会中重新起步,再起“危楼”,练就十八般武艺,打滚至今。三十年来,邀约不断,写作不停,甘苦尽尝。

剧本改动了

《天下第一楼》演出三十年,五百余场,加上香港用粤语演出的六十场,已接近六百场。剧本只改动过四个字。

第二幕,卢孟实的红颜知己玉鶵儿,为卢乡下的妻子生下儿子不快,一气之下离去,卢孟实摇头暗自感叹。每次演到这里,我都觉得有点儿冷场,就在他摇头的同时,加了两个字“女人……”,在一边的二掌柜,深知卢的内心,紧接着说了一句“男人……”,这四个字,牵动起台下观众的心,引起满场回应。

剧本受到尊重,是剧作家毕生的追求。我不喜欢别人随意改动我的剧本,哪怕一个字。我说,你们读过百遍的台词,我读过上千次。有幸,《天下第一楼》自首演至今,只字不改。导演不准许演员改动一个字,就连台词后面的语气音“嗯、啊、的、是、吗”都不准许添加。记得排练初期,夏淳导演对二幕二场,卢孟实和玉鶵儿的男女主角一段对话不太满意,说他想改改。虽然不愿意别人改动我成形的剧本,但一向从善如流。老导演认真地写了几天,写好之后拿给我看,我还没说话,他就说:“还是用原来的吧!”这是仁义的老艺术家给我上的一课,永远忘不了。

我知足了

《天下第一楼》比我的名字响亮辉煌得多。公演第二年我离开了北京人艺,人走茶未凉,人去楼未空,三十年《天下第一楼》不停演出。灯光明暗、大幕开合、掌声起落间,送走一位位前辈,迎来一代代新人。走在人艺,不时会有人经过我身边时,认真地说一句:“我演过《天下第一楼》。”演了三百多场龙套才演到师傅的年轻演员已经步入中年;演过五百多场的九位元老已退休;老导演夏淳已经仙逝;顾威导演已经白发苍苍;我从一个走出校门初踏戏剧界,被于是之称为“女孩儿家”的学生,已步入老年。只有戏,还像它三十年前一样年轻

一部剧,不仅凝聚着角色主人公的人生,也映印着作者的命运,带给我荣辱穷通,理解到人生的给予和索取,规律和无常,以及曹禺院长问我的,感悟与苍凉。

《天下第一楼》三十而立,至此,我心宁静。

作者简介

何冀平: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荣誉编剧,现居香港。从事话剧、电影、电视剧、戏曲剧本创作。主要作品有话剧《天下第一楼》《甲子园》《德龄与慈禧》,电影《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明月几时有》。作品翻译为多种文字,多次获奖。

责编 | 刘丹

E N D

往日精彩内容

影视宣传、转载联系 ◇ bianjubang002

编剧经纪、剧本经纪业务联系 ◇gangqinshi01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 微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