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的碳纤维为什么那么贵(汽车通病做得好碳纤维)

现如今,随便拉开一辆入门级小车的车门,你都能在中控台上找到一块抢眼的黑色大屏,这种触摸中控屏设计已经如天窗一样普遍。有人说把触控带入车内的灵感来自智能手机,但实际上,早在诺基亚引领的键盘智能机时代,不少汽车上就已经搭载了这种“高科技”。只不过,当如今苹果手机上的那块LCD屏幕已经进化到可识别触控力度的水平时,大部分车型上的触控屏与十年前相比并无大的区别,不仅结构仍为电阻,反应慢,识别不准,极其卡顿,这些影响用户体验的毛病也依旧大量存在。讽刺的是,与动辄上万的原厂配件相比,更廉价的汽配城副厂屏幕往往更好用。汽车制造商能够征服碳纤维这种极端材质,可为何搞不定一块大众化的屏幕呢?

车上的碳纤维为什么那么贵(汽车通病做得好碳纤维)(1)

通常,决定中控屏体验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屏幕本身的材质与技术,包括分辨率、色域、亮度和可视角度等等一系列让理工男痴迷的指标;二则是屏幕背后所运行的系统,流畅性、功能性与交互感并重。这两点,车企都可以通过采购完成,当然,也有不少车企花费重金自己研发。而当今所说的车联网,实际上都以以上两点为基础。很可惜,如果以当今我们对智能手机的体验为标尺,市面上大部分车型从以上两点带来的体验只能用糟糕来形容。

从车企做出的产品来看,分辨率几乎不在车企采购或研发的考虑范围内,暂不比较现在手机流行的FHD或者2K屏,能够做到显示内容看不见锯齿和像素点的车型已是少数。而在手机具备亮度调节功能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仅有几款车型做到了这种基本的智能。由此,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内饰设计师有时不得不为屏幕设计凹陷,遮挡阳光,造成假阳光屏的效果。当你发现某车中控台的凹槽设计十分突兀时,多半就是因为这款车搭载了一块令设计师抓狂的“暗屏”。目前,很多豪华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因高分辨率、高亮度屏的运用已可以更自由的设计中控屏,但在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中,上述纠结设计未见减少。

若为了美观让低亮度的屏幕完美融入中控台,那么当遇上晴天时,你的心情可能就没那么美了。笔者体验过的北京现代名图就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中控屏与中控台几乎平行,毫无遮挡,所以一旦遇到高光环境,屏幕便是一片“惨灰”。

除了亮度低,可视角度太小也是残害视觉体验帮凶。可视角度与亮度一样,决定观感。目前主流的手机或PC等电子产品的屏幕可视角多可达到160度,但很多汽车屏幕的该项指数仍在100度以内。例如笔者体验过的广汽丰田致炫,驾驶员若稍靠向车门一侧并侧目看向屏幕,可视内容已开始减少。

车上的碳纤维为什么那么贵(汽车通病做得好碳纤维)(2)

除技术指标外,现在大批车载触控屏仍然沿用着电阻屏材质,这种反应极为迟缓且不准确的早期触控材质早已被智能电子设备淘汰,如今也只有在银行ATM机、飞机靠背电视和汽车中控台上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了。在这方面,豪华品牌相对更上进,使用流畅的电容屏已经普及,但类似大众、福特等平民化品牌旗下的车型上,电阻屏依旧随处可见。尽管各家在提升体验上都下了不少心思,福特还与SONY合作,寻求软硬件支持,但屏幕材质的硬伤依旧影响巨大。

车上的碳纤维为什么那么贵(汽车通病做得好碳纤维)(3)

说到软件,情况虽并不像硬件那样让人捉急,但依旧不能用合格来形容。目前车载系统功能丰富性已经不成问题,但实用方面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笔者一直困惑的一件事:在手机触手可及的情况下,为何要在自己的车上安装一个微博或者微信的App,然后在卡顿的环境下艰难地浏览或者回复信息呢?这两年,车联网概念的炒作导致很多厂家开始疯狂且盲目地投入资金,研发系统,寻找他方合作。很多新车出厂已预装了不少软件,例如炒股App、天气App,但是,一套低级的运行系统实在让人无心研究这些看似炫酷的功能。试想一下,如果你握着一台十分卡顿的智能手机,却堵在车十里长龙中又无所事事,那将是怎样一种心情。同理,在堵车的时候去用捣鼓这些车载系统,多半会让你更加恼火。

将大量智能设备塞入了车内,但车企为什么对独对系统设计与优化不上心?一个例子或许能提供参考。如今已死的萨博品牌在2000年被最后一任东家通用完全收购后开始大量研发新品,在这种情况下,通用希望其尽快纳入体系下的生产和研发,但萨博拿着东家给自己的超亿元项目资金却只做了一件事——开发一套新的导航系统,当通用怒气冲冲地质问萨博时,萨博的回答很简单:你给我的通用型导航系统太粗糙,不好用。这种对立最终成为了通用决定放弃萨博的导火索。今天再看这件事,萨博实际上是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当车企的理工男遇上一群程序猿,融洽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车上的碳纤维为什么那么贵(汽车通病做得好碳纤维)(4)

确实,触摸屏是一个不那么要命但是也被普遍忽略的现代汽车制造业纰漏。仅有相当小部分的企业能够做到让人满意,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美国特斯拉,就像看上去一样与众不同,Model S车型标志性的全中控屏幕不仅面积巨大,屏幕素质和系统素质也已经堪比手机,好的基础体验让人真正有欲望去探索这辆车的更多功能。

作为一家半科技公司,特斯拉与其他车企在处理这块看似无关紧要的屏幕上的迥异表现说明,一家以科技为导向的企业与一家以机械制造为任务的企业在产品思维上有天然的差距。车企自己研发也好,找他方合作也罢,必然有能力做出一块好用的屏幕,但是,就像特斯拉对屏幕触感与系统体验的执着一样,传统车企的思维惯性决定了他们必然对悬架结构、发动机调教的研究更加精细。所以笔者一直相信,真正的车联网离我们还非常遥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