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首《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为了追求陆小曼所写的诗,这本应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但让人意外的是,此时的徐志摩早已与张幼仪成婚多年。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1)

徐志摩

然而,对于徐志摩来说,张幼仪只是父母强加给他的,并不能影响他追逐爱情自由的心!所以当两人的孩子相继出生后,徐志摩便强行与张幼仪离了婚!

而多年后,张幼仪去世,其墓碑上刻着的四个字充满了对徐志摩无情的嘲讽!

那么,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张幼仪的墓碑上刻着的四个字又是什么呢?

不幸福的“门当户对”

提到徐志摩,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但事实上,与那个年代的风流才子一般,徐志摩身上的才子病也很重,尤其是他在婚姻方面的滥情让其至今都饱受争议!

徐志摩一生一共有三次恋情,分别是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林徽因对徐志摩来说是女神,是遥不可及的“白月光”,陆小曼是可望而可即的“白玫瑰”,结发妻子则是乡下的“土包子”,但徐志摩一生最对不起的,反而是对他最好的“土包子”。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2)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宝山县一个颇有名望的世家,其祖父是前清的举人,还做过知县,父亲虽然是一个有名的中医,但却把自己的各个儿子都培养成了人中龙凤。

老大张嘉宝是棉花油厂的老板,老二张君励是民国社会党的领袖,更是号称“民国宪法之父”,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哲学家,老四张嘉璈是一位杰出的银行家,号称“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但张幼仪的父亲却深受封建教育的影响,认为儿子就该出人头地,而家中的女子就该恪守妇道,遵从“三从四德”。

但好在家中的几个哥哥都非常疼爱张幼仪,在哥哥的鼓励下,张幼仪走出深闺大院,进入当时的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院读书,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

然而张幼仪毕竟是出身名门望族,父亲又深受传统文化所影响,她终究还是没有逃过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徐志摩。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朱瑞的秘书张嘉璈,在浙江省第一中学视察时,看到一篇文章,顿时让他眼前一亮,字迹不仅写的工整,内容还行云流水,十分出众。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3)

于是便赶紧找来文章的作者,发现他相貌堂堂,仪表不凡,在与他的交谈中,张嘉璈发现此人出口成章且见识不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子,于是便有了把张幼仪许配给他的打算。

当时徐志摩的家庭也相当不凡,他的父亲徐申如是当时有名的企业家,而且家中的产业遍布各行各业,是名副其实的硖石首富。

没过多长时间,张嘉璈便带着父亲来到徐志摩的家中商讨两家的亲事。很快,徐申如就马上答应,并且还回复道:“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儿媳。”

原来,徐家虽然是硖石有名的富商,但是却没有什么强硬的后来,要知道在动乱的年代,富商如若没有保护,那就是一条待宰的“肥羊”,所以徐申如急需为自己的家庭找一颗能够依靠的“大树”。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4)

而且,张幼仪其实并不是贪图徐志摩家中的钱财。要知道张家除了“权”以外,财力并不比徐家逊色,张幼仪的嫁妆就是最好的证明,大婚时所购买的西式家具,多到火车完全装不下,还是张嘉璈用自己的人脉找来一搜货船,这才运到硖石徐家。

尽管双方家庭为了联姻都是大张旗鼓,但对这突如其来的婚事,张幼仪并没表现出太大的反应,虽然她接受了新式教育,向往所谓的自由恋爱,但她的内心深处还是一个偏向传统的女子,即便心有不愿,依旧选择了接受。

1915年,两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年仅15岁的张幼仪嫁入了徐家,她本能地认为,从此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也算不错,但她没想到的是,这却是噩梦的开始。

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的徐志摩,十分厌恶中国传统的包办婚姻,在他看来,婚姻自主、恋爱自由才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以一开始就对这桩包办婚姻深恶痛绝!

然而事实摆在面前,纵然自己百般不愿,但在家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徐志摩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桩婚姻,最终只能被迫选择接受。

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即便张幼仪已经嫁入了徐家,徐志摩也对父亲的决议做出了自己的抗争。在新婚的当晚,他居然没有与自己的妻子圆房,而是住在了祖母的房间里。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5)

徐志摩与张幼仪

面对丈夫的厌恶,张幼仪还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好好照顾丈夫,孝敬公婆,做好妻子份内的事情就能赢回丈夫的真心,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徐志摩的心中,张幼仪只不过是个从乡下来的“土包子”罢了,根本就配不上自己。因此,婚后生活中,徐志摩总是对张幼仪爱搭不理,始终没有正眼瞧过她,对于张幼仪照顾自己,照顾公公婆婆付出的辛劳汗水也视若无睹。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志摩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内心更是做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决定,那就是赶紧满足父母抱孙子的心愿,只有这样他才能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1918年,张幼仪为徐志摩诞下一子,取名徐积锴。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6)

就在徐家都处于再添人丁的喜悦中时,徐志摩却当众给了众人“一巴掌”,他要去英国留学。

张幼仪原以为在生下孩子后,徐志摩对自己的态度就能有所改变,毕竟在孩子面前,自己是母亲,徐志摩就是父亲!可事实上,徐志摩那颗追求“自由恋爱”的心,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更不会因为张幼仪为他诞下子嗣就有所羁绊。

徐志摩去英国留学的决定伤透了张幼仪的心,可现实就是如此,谁叫她嫁给了他呢?她又能怎么办呢?孩子都生下来了,她也只能在平时侍奉公公婆婆之余,幻想着丈夫会因想念自己的妻儿而回心转意!

可事实依旧残酷,出国后的徐志摩早已将所谓的妻子抛在脑后,张幼仪的一番幻想全部都是一厢情愿!不过好在徐志摩的父母十分喜爱这个儿媳妇,平常待张幼仪也都视若己出,再加上孩子的陪伴,这样的生活也能过得下去。

勇于追求幸福,却被现实彻底击垮

可随着徐志摩留学时间愈发久远,张家的几个哥哥和徐家父母均认为,夫妻二人不宜分别过久。于是就让张幼仪前往英国与徐志摩汇合,而孩子则由公婆暂为照顾。

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励的信,不情不愿地把张幼仪接到了自己的身边。

当张幼仪带着心中那一丝丈夫会回心转意的念想,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时,她绝想不到等待她的丈夫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7)

张幼仪

张幼仪晚年回忆起当时徐志摩接她时的样子,这样说道:“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一定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或许是不想让几个哥哥担忧自己,又或是不想让公婆伤心,张幼仪并没有把在英国的事情告诉他人,而是选择自己承受了这一切。尽管徐志摩将她当做“空气”,但她还是努力尽着一个妻子的义务,照顾着徐志摩的生活起居。

很快,张幼仪怀上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到来让她再次产生了一丝不切实际的想法,那就是她想要凭借这个孩子拉回徐志摩的心。

但现实是残酷的,此时的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被林徽因绝代的风华所倾倒,眼中根本就没有张幼仪。而且为了给林徽因留下一个好印象,甚至想到了与张幼仪离婚!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8)

林徽因与徐志摩

所以当张幼仪满心欢喜地告诉徐志摩自己怀孕的消息时,没想到徐志摩却说:“把孩子打掉吧!”

这个回答出乎了张幼仪的意料,因为孩子是无辜的。为了保下这个孩子,张幼仪小心翼翼地说:“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张幼仪非常想留下这个孩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因为她在赌,赌她在生孩子的时候徐志摩会回心转意。

可没成想徐志摩丝毫不为她着想,更不担心她的安慰,冷声冷语道:“还有人因为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话虽如此,但张幼仪哪肯就此妥协!而徐志摩见张幼仪既不肯与自己离婚,也不愿堕胎,竟然一走了之,将张幼仪母子撇下,自己去找女神林徽因去了。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9)

后来产期将至,作为孩子父亲的徐志摩没有丝毫回来的意思,无奈之下张幼仪只能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后来前往柏林生下了二子彼得。在此期间,徐志摩毫不在意张幼仪的境况!为了追到林徽因,他不顾一切地急匆匆赶到柏林,强硬地要求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

张幼仪清晰地记得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签完离婚协议,徐志摩满心欢喜的抱起旁边的小彼得,这是属于父亲的笑容,两人把脸贴在玻璃上,看上去神魂颠倒,不知徐志摩此刻能否想起他当日提出那打胎的要求。

但开心归开心,徐志摩始终没有问张幼仪要怎么养小彼得,也不关心小彼得要怎么活下去。

从这一刻起,张幼仪对徐志摩彻底死心,再也不对他抱以任何幻想。

活出自己的出彩

至此,张幼仪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中国,女人只要遇不到爱自己的男人,那她就是一文不值的,女人出生以后就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从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所以女子必须要强,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10)

虽然张幼仪和徐志摩已经离婚,与徐家已经没有丝毫的关系,但张幼仪用自己的贤良淑德赢得了公婆对自己的喜爱,再加上她为徐家诞下了长孙,徐父徐母早就把张幼仪当做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来看待。

他们不仅每月给张幼仪寄几百美元的生活费,还鼓励她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并且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还表示自己百年之后,徐家会给她留下一份家产。婚姻上的不幸,换来了徐家的另眼相待,这也算是另一种的幸运吧。

而在摆脱了婚姻上的束缚后,张幼仪也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二哥张君励的资助下,张幼仪选择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充实自己的人生。毕业之后,她选择了回国,并带长子徐积锴去北京读书。直到母亲去世,张幼仪又重新携子回到了上海。徐父把自己位于上海的一套房子送给了张幼仪,以保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此后,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又在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11)

张嘉璈这样说道:“妹,你不用多想,就当去练练手,银行经营破产也无事,就当去锻炼了,而且这个银行常年亏损也快濒临破产了。”

其实经营银行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纵使有四哥张嘉璈的支持,张幼仪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她把自己的办公室放在银行大厅最后面的角落里,监督银行员工工作的同时,还是能快速熟悉银行的业务。很快,她就找到了银行亏损的原因。

原来是银行的贷款业务出现了问题,于是她大刀阔斧地进行相对性的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效,当年年底就实现收支平衡,第二年就开始盈利。

因为这个事件,张幼仪开始在上海的商界崭露头角,她的经商天赋也开始展现。渐渐地,张幼仪开始显得愈发自信,她认为男子能办得到的事情,自己也一定可以。

随后,张幼仪还和娘家人一起创办了当时国内第一家服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并且还毛遂自荐,自己亲自担任总经理。

与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样,云裳时装公司在张幼仪的手中同样大放异彩,没多久就成了引领上海时尚潮流发展的名牌,以致于上海的摩登女性都以穿上云裳公司设计的衣服为荣。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12)

谁能想到,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不过短短五年的时间,她就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张幼仪一直在商界缔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幼仪对人生的看法也愈发地成熟,但是孤身一人的她总是被子女所担心!

迟来的幸福

直至1949年,或许是上苍觉得这个女人经历的苦难已经够多了,终于给他送来了久违的爱情!

他叫苏纪之,是一个医生,与张幼仪一样离异,还有自己的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相似的命运让彼此惺惺相惜,并逐渐产生了爱意。苏纪之喜欢上了眼前这个贤良淑德的女子;而张幼仪也喜欢上了眼前这个专一、温柔且有趣的医生。

1953年,苏纪之正式向张幼仪求婚,面对这触手可及的幸福,张幼仪却产生了迟疑,她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先后给自己的几位哥哥与儿子写了一封信。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13)

没想到几位哥哥都十分鼓励自己追求幸福,二哥张君励在信中这样说到:“妹慧人,希自决。”

而儿子徐积锴的来信更是给了张幼仪莫大的勇气与信心,这更加坚定了她那颗想要追求幸福的内心。

徐积锴在回信中这样写道:“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就这样,1953年8月,张幼仪和苏纪之在日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儿子徐积锴亦不远万里从美国匆匆赶回,亲眼见证了母亲张幼仪这一幸福的时刻。

张幼仪和苏纪之携手一共度过了长达20多年的岁月,两人一起白发到了头。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14)

张幼仪与苏纪之

1972年,苏纪之因癌症去世,过世前他一直抓着张幼仪的手,他说:“对不起,我先去了,来世我再来陪你。”

苏纪之去世后,张幼仪来到儿子徐积锴的身边,平淡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1988年,88岁的张幼仪在美国纽约安详去世。

张幼仪娘家对徐志摩态度(墓碑上的四个字)(15)

张幼仪墓

她被葬在市郊的墓园,墓碑上仅有4个字:“苏张幼仪”。

后来有人认为,张幼仪之所以在墓碑上刻着这4个字,就是为了无情嘲讽徐志摩,但细细品来,其实不然,她这是在告诉众人,徐志摩只不过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过客,而且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是苏纪之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