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每个孩子的成长路程都是一场提升认知与自我完善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父母作为孩子人生首位领路人尤为重要。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方向。在家庭生活中,爸爸就是树干,妈妈就是绿叶,孩子就是花朵。每一个健康的家庭就好比是肥沃的土地,而温馨和睦则是阳光雨露,它们共同滋养着树干和叶子,从而开出灿烂的花朵。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1)

家长自身的性格和生活态度,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比如追求安逸生活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随心所欲,无视规则的不良行为;对于执着于优秀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过度追求完美主义,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怀疑自己。喜欢控制别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通过取悦别人获得认同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也会因为无法讨好对方,产生沮丧或者怨恨的情绪;

所以,想要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也要时常反省自己的生活态度。只有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意识到自己缺陷并加以改正,从而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2)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有以下感慨:

①“管教的道理我都懂,平时也学得明明白白的,可是实践起来熊孩子就是不听话;

②孩子就是孩子,他要是能懂这些大道理,他们就不是孩子了;

③孩子捣蛋犯错不是因为家里没教导,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听教导”。

你是不是也会经常这样想呢?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经历过无数次希望,无数次挑战,最后无数次的身心疲惫。但是冷静思考过后,其实孩子本身并没有错,根本原因还是错在我们家长自身心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主要错误在于:

1.缺乏成长性思维,急功近利,操之过急。

2.自卑情结,以偏概全,自暴自弃。

3.从未真正意义上理解与尊重孩子,对于管教一词只停留在字面意思。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3)

01不宜满足,操之过急

关于孩子的培养,一定要保持延迟满足的心态。在我们的日常管教中,孩子也不可能马上来个180°大转变,很快就把他们的缺点变成优点。但只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一定会见到成效。正如电影《林肯》中说的那样:“罗盘总是指向正北方,但它没有告诉你途中会有深坑、沼泽或其他自然障碍……最重要的是正北方。”只有始终保持平衡之心,积极引导孩子,就像罗盘一直指向正北方一样,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总会找到越过深坑、沼泽和其他自然障碍的办法,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4)

日常生活中,我们投入很多精力,每日认认真真地给孩子辅导作业,但也会经常会遇到这种情景。当你陪孩子一起写作业时,他们会相对认真、专注,可一旦你转身接个电话,他们可能转头就拿起手机刷起短视频;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不要偏科、要有计划地查漏补缺,可他们却冷冰冰地甩出一句:“别让我学习了,反正我也学不好!

家长遇见这种状况时,自身的负面情绪也随之产生。感觉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怎么就得不到回报!于是就自暴自弃,甚至对孩子破口大骂。这个时候的你,有没有想过,现在的心态和孩子有区别吗? 孩子为什么会如此不专注,还这么容易放弃呢?难道就没有你平时“言传身教”所导致的后果吗?所以此刻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情绪的积极暂停,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5)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们采取过度的管教措施已是于事无补。与其在情绪上头的时候管教孩子,不如思考如何控制自己。这个时候最好先不要考虑如何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先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成长性思维,让自己学会看到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同时也要接受分析孩子当前的不足之处。要为自己、为孩子规划不同阶段的小目标,孩子的小目标是每一次小小的改变,而你的小目标是锻炼情绪控制的能力。从这些小目标中逐步看到自己与孩子的双向成长。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6)

如何与孩子正确设立短期目标呢?建议设置目标时要保证合理目标的五个重要特征;

(1)具体性。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采取的行动计划要清晰,如果目标太模糊你便无从下手。

(2)可衡量性。也就是说要提供目标是否达成的可测量标准。比如规定阅读书本的数量,每日运动的步数。

(3)可实现性。要保证目标的可实现性,如果你设定的这个目标太大,就会降低自信心开启恶性循环。

(4) 现实性。你设立的目标需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保障能实现它的客观条件。

(5)时间相关性。也就是要搞清楚你要立刻开始为了目标而努力,还是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开始,并规定计划用多长时间来实现它。

(6)最最重要的最后一点,一定要学会感知阶段幸福,寻找仪式感。感知阶段幸福就是用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哪怕再小的成就,也要学会知足。并能通过一个个小成就,寻找其中的仪式感,让你和孩子都能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快乐。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7)

02自卑情节,自暴自弃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儿,而有的人总是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因为坚持的本质是屏蔽失望。逻辑上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一帆风顺。阶段的失望,很有可能是通往成功大门的拦路虎。所以一个人如果遇到事就产生消极情绪,他以后无论做多大的事,最终的结局都必定是会失败的。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它们始终会左右我们的情绪,让我们产生放弃的念头。人生所有的不幸的元凶,都是自卑情结。它会导致我们每当碰到有挑战的东西,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执念。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他永远不相信你好我也好,在他们心中,要么你好,要么我好,这样一来,行为就很极端。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8)

有自卑情节的人,通常有两种生活表现,一个是退缩,一个是硬撑。

在你日常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有过如此抱怨:

① “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呐,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②“都是废话,不听话的孩子,你用这些规则试试,他们鸟都鸟你。话谁都会说”

③“我也想这样做,但是我控制不了我的情绪,怎么办?”

......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我家娃9岁,在日常管教中,也经常遇到各类让我恼火,甚至一度让我有破罐破摔的念头。她就是典型的对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已经有了成瘾迹象。如果让她玩平板,几个小时都可以不动一下。但一到写作业,就非常磨蹭,刚写没几个字不是吃水果就是去厕所。而且最严重的是我发现她没有毅力,只要一遇到困难,永远想到的就退缩。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9)

在读了很多亲子管教书籍以后,我也开始逐步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孩子,例如3天坚持连续打乒乓球就奖励她一个玩具;引导她少玩手机,经常和她一起去拼图;每日带她梳理学习娱乐规划表。

我本满心欢喜地以为我正在逐步引导孩子,可实际反馈的效果却是:乒乓球打了3天,得到1个礼物后就不再锻炼了,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去;由她主导的拼图游戏,遇到难题后,我仍在努力拼,而她却已经把注意力放到别处;日常梳理的暑期学习娱乐计划表,只是起到贴墙上的作用,她根本连看都不看,从来没有自我规划意识。

种种行为让我非常生气,多天积累的怨气,我终于爆发了。马上从友善沟通模式,改变严厉批评的模式。但好在正要与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心中突然有个声音制止了我,这种声音也许就是近期多读书的力量。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前种下的因,就是今日收到的果。

如果在她小时候我不图省事,一遇到哭闹,就把手机哄她。如果在她小时候我就多陪伴她,培养她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种种现象。过去这么多次的忽略与错误的影响下,只想用短短的几天去改变孩子,我实在是太天真了。

面对孩子当前身上的问题,我不能自暴自弃,我要控制情绪。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必须要从现在开始,自我做起,坚定不移地慢慢引导孩子向好的行为习惯发展。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10)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情绪积极控制的方法,叫【三栏法】

你可以在笔记本上或者一张白纸上画两条竖线,把这一页三等分,一张纸被分成了三栏。第一栏上面写上“下意识想法”,第二栏写上“认知扭曲”,最后一栏就是“理性回应”。这个格式做好之后,就可以往里面填写内容了。总结一下,三栏法的整个流程,就是写下伴随坏情绪的想法,思考这个想法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然后针对它写下相应的理性回应。

03 换位思考,理解与尊重

其实尊重一词我们从小就在学习,可谁又能做到真正的领悟。在家长日常与孩子的沟通中,会不自觉地陷入“自负感”。“自负感”是一种盲目的情绪,指的是我们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关照,也就是每个人脑海中的自己。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举止和情感特征都植根于自我形象之中。因为我们有自负欲,所以我们无法与孩子正常交流沟通,更难以建立平等互助的亲子关系。也正是因为自负欲,导致孩子不愿意听从我们的教诲,才会产生逆心态,甚至引发更严重的情绪问题。所以解除自负欲,是每个父母觉醒的必经之路。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把孩子当作老师,朴素地观察孩子自发成长的状态。从孩子对世界的专注之中,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学会全身心地付出;从孩子执着于自己的方式之中,学会不带期望地与他人相处,不侵占他人的空间;从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创造性之中,学会摆脱过去和经验的牢笼;把孩子当成一段旅程中的旅伴,然后敞开怀抱,接纳生命的每次变化。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11)

在近期与孩子日常相处中,虽然我仍会擦出各种矛盾的火花,但我开始逐渐学会淡定。每当遇到情绪要发作的时候,我努力让自己先情绪缓解,解除自负感以后,我在尝试与她建立起新的联系。并以一种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关于是否在坚持打乒乓球的话题上,我不再以责备的口吻。在她贪玩手机中,我学会自己先放下手机,增加亲子互动时间,让她慢慢减少对手机依赖。在她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克制先不急于指正答案,而是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孩子为镜,总结自己为人处世中的不足。努力重新走进孩子的心灵,以一种平等、包容、觉醒的态度去接近她。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爱,让她感受到我们是站一起的,让她逐渐学会客观、中性地看待世界,最终达到我和孩子双方都能获得进步。

家长写给孩子两年后的一封信,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1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需要每日多次反省,学会用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学会克服消极的自卑情结,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一个人最好的修养就是让别人在与你相处的过程中,让他人感觉到舒服。修养一般没有理由,这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中多多看书,积累知识并学以致用。

读书不一定可以改变命运,但一定可以改变思维。为了你和孩子的未来,从这一刻开始,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带孩子一起读书。你会发现,不久的将来,不仅能改变亲子关系,更能有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