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明演进(文明寻思录上)

秦朔/文八月中旬的费城异常炎热这是我第二次来上次是2000年,走马观花了半天,这次趁着在沃顿商学院学习一周,有机会深入一些地走进费城,这座最具历史意义的美国城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美国文明演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文明演进(文明寻思录上)

美国文明演进

秦朔/文

八月中旬的费城异常炎热。这是我第二次来。上次是2000年,走马观花了半天,这次趁着在沃顿商学院学习一周,有机会深入一些地走进费城,这座最具历史意义的美国城市。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在费城签署,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合众国。1787年,《美国宪法》在费城举行的制宪会议上通过,并在1789年最终获得各州批准,这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美国自此告别松散的邦联状态,走上联邦国家之路,华盛顿被选为首任总统,国务院也宣告成立。1790到1800年,费城一度是美国首都。去年11月,费城当选美国第一个世界遗产城市。

但费城引发我最大兴趣的并非政治,而是和这座城市紧紧相连的一个名字——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他是费城的标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林荫大道宛如费城的“文化脊柱”,旁边都是科学博物馆、图书馆、天文馆、自然科学院,等等。富兰克林是当时世界上最出名的美国人,他写的格言体《穷理査德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是北美大陆销量仅次于《圣经》的著作,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字。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说过:“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佩服的人有三位:第一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二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三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出生时比我们中最穷的人还要穷,但他拥有不以自己的穷苦为耻的勇气,并凭借这勇气成为了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最出色的人。”

为什么重读富兰克林

我看过《富兰克林自传》和《穷理査德年鉴》,斯人有斯书,都是“美国梦”最典型的代表。这次我又带上艾萨克森写的《富兰克林传》和一本《美国简史》,边读边走边想。想的终极目标,当然还是中国的明天怎样才能更好。

我无法不想到中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富兰克林在1740年创办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刻着朴素哲理的名言小道——很多都是200多年前的句子。我想到了历史和传承。两三百年的历史,只要延续,并不算短,历历在目。五千年的文明,如果轮回式地破坏,也会无迹可寻。

我无法不想到中国。1723年,一个衣衫褴褛的17岁少年逃离家乡,在费城下船,在街上游荡,买了3个面包圈充饥。而1790年离世的时候,他给费城留下了北美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给穷人看病的医院、自愿消防队、保险互助会,还有路灯、巡逻、邮政等市政系统。很容易地,我会想到公民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富兰克林的公益之举深刻影响了美国人的行为。但同时,我又在想,如果没有个人先于社会、社会先于国家的意识,而把一切都当成国家的事,由国家来安排,个人能有多大空间真正去参与社会的建构和服务呢?

我无法不想到中国。我们在沃顿那几天,中国发生了一件司空见惯的奇事,一个演员的离婚声明在社交媒体上很快就火爆到超过10亿次的点击,以至微博要增加几百台服务器以承受剧增的访问量。明星的坏新闻是受众的好新闻,无可厚非,但我们是否真的到了要把如此多的时间消耗到花边新闻上的地步?社交媒体是真实社会生活的映射,而我每天从里面更多看到的,不是沉着而是浮躁,不是执着而是随意,不是幽默而是搞笑,不是优雅而是粗鄙。一种“无根状态”在蔓延,惶恐,焦虑,不满,谁都无奈。贫弱者无根,中产者无根,即使超级富豪,听听那份随意和狂妄,有文化的根、谦卑的根、安定的根吗?

这个时候重读富兰克林,语言朴实无华,道理简单易懂,却有些夏日遇清泉、严冬见暖流的感觉。富兰克林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但他最重要的发明是自己——人是应该有追求的,人是应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的,在人生的路途中,“服务公众最为神圣”。从少年时当印刷工、赶着马车送报纸开始,富兰克林就不屑于世袭贵族们的浮华生活与特权,而相信普通人的智慧,相信个人的品德是可以培育的,相信中产阶级是一个新国家的力量源泉。“建立中产阶级品德和价值观之上的美国认同”,这是他最为看重的愿景。(艾萨克森)

“人们要怎样才能活得有益于社会、正直、受人尊敬、坚守道德且有意义呢?”这个问题因富兰克林而不再是问题。他不仅是民主的先驱,更是人皆可以仿效的人格榜样。他的墓碑上只有一个称谓——印刷工,那是他的第一份职业。他和妻子合葬在一起,几个平方米大小,地面只刻着两个名字。但就是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被认同的人格符号。他不是先贤祠中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像,而是活生生的人,他毕生实践和传播的价值观,已永远融入社会。这就是文明发生的机理和过程。

我在寻觅中国的“根文明”。它在哪里?在哪里断裂,从哪里接续,又将通往哪里?在中世纪晚期,东方是欧洲人心目中的“理想国”,《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见闻让他们心旌摇荡。针对“理想国”的贸易路线因此开辟,封闭的农庄经济也开始让位给冒险的远航,以及以货币和信贷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富兰克林曾说,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也是最聪明的民族”(The most ancient,and from long experience the wisest of nations)。1776年,托马斯•潘恩发表《常识》、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和美国建国那一年,是清乾隆41年,中华帝国仍在隆盛之时。但短短半个世纪,这个帝国就沉沦了。沉得如此之快,像一盘散沙散去,以至今天我们还在感叹,为何我们的文明那么脆弱?!为什么它没落时,人民并没有合众为一去捍卫?

我在寻觅中国的“根文明”,那种把我们真正凝聚在一起的根本力量。奥巴马在复旦大学的那次演讲中说,“我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勾画自己的道路。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深植的文化。相对而言,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她的文化受到许多不同的移民的影响,也受到那些引导我们民主的建国文件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讲述我所理解的由富兰克林这样的人奠基的美国的“根文明”,我也会给出我对中国的“根文明”的祈愿——这是一个集体寻找的过程,集体创造的过程,而我相信它终会浮现。没有这样的根,我们必会迷失,不管从表面看多么有力量和财富。

他给美国文明注入了什么?

如果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达•芬奇这样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不仅是绘画巨匠,还精于天文、物理、医学、建筑、军事、水利和地质;那么,富兰克林就是北美大陆上的“百科全书式人物”,至今无二。

他是科学家和发明家。做过云中取电的“风筝试验”,创造了正电、负电等概念,解释了北极光现象,发明了避雷针、自动绞肉机、双聚焦眼镜。他喜欢做手工,从乐谱架到摇椅、高架取书梯和游泳的蛙蹼,都自己设计和制作。

他是政治家。是在《独立宣言》《美法条约》《美英条约》《宪法》这四部文件上唯一一位都签上自己名字的人。他呼吁各殖民州团结起来对抗英国,“We must hang together;or else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我们必须抱团,否则会分别被绞死)。在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上,留有他改过的闪光一笔,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不证自明”的。不是谁赐予的,也不需要谁赐予,而是self-evident.

他还是文学家、实业家、外交家,是美国第一个驻外使节。

他给美国文明注入了一些令其发展更持久的文明元素。

平等主义

在美国国父级人物中,富兰克林是唯一的平民出身。他10岁前上过两年小学,就因家贫辍学在父亲的商店打杂,12岁又去哥哥的印刷所当学徒,伙食标准只有普通工人的1/4。他一直依靠自学,通过结识的书店学徒在夜里把书偷借出来,彻夜阅读,清晨归还。30岁担任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秘书后,尽管事务繁忙,他仍天天坚持学习。他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创建了“共读会”和“北美科学学会”,有近百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后者。

富兰克林高度肯定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认为经济独立才能免受强权压迫。他说:“空口袋很难立直,……如果你还不了债,你的债权人有随意剥夺你的自由的特权,使你终生身陷囹圄,或者把你卖作奴隶!”

在富兰克林身上,充分体现了“不论家世和背景,每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成就,都有机会能获得更好、更富裕和充实的生活”(詹姆斯•亚当斯语)的平等主义气质。和美国精神中那种“坚信上帝的选择,救赎只有获得上帝的怜悯”的特征所不同,富兰克林代表的是“救赎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工作来实现”的方向。他相信社会流动性而不是固化的阶层,反对源于出身的特权,他秉承中产阶级道德而非神学道德,反对任何贬低普通民众的思想。(艾萨克森)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晚年的富兰克林提出废除奴隶制,将废奴作为最后一项公共使命。去世前一年,他在公众演讲中说:“那些不幸福的人,长久以来一直就被当作畜生对待,太容易在人类的普通标准之下沉沦了。锁在他身上的链条也束缚了他的智力,损害了他内心对社会的归属感。”他的请愿书遭到了奴隶制拥护者们的尖锐批评,有人说《圣经》对奴隶制进行了认可,更多人认为一下子给几十万黑奴自由对社会冲击太大,既不实际也不安全。但他始终坚持,“人类都是由万能的上帝所创造的,与其关怀下的万物一样,生而平等,并都可以享受自由。”他的平等主义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道德的资本主义

在所有对富兰克林的批评中,认为他奉行金钱万能、缺乏信仰和深刻思想的占了大多数。的确,在《穷理查德年鉴》中,富兰克林把金钱的重要性看得无与伦比。他说“世上只有金钱可以甜过蜜糖”,“钱包轻,心情重;钱包空,霉气重”,“人穷样样缺”。但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富兰克林一直教导要完善自我,勤奋节俭,脚踏实地,食不过饱,饮不过量。他的著名的“13条美德”包括:节欲、沉默、有序、决心、节俭、勤奋、真诚、公正、节制、清洁、平静、纯洁、谦卑。年鉴中的大量格言都和这些美德相关,例如“勤奋自有福,不用上天赐”,“懒散是最大的挥霍”,“劳动使人光彩,懒惰使人生锈”,“细心花销,可养百家”,“毫微之损,毫微之获,不可放过”。

在年鉴前言“致富之路”中,富兰克林说人生的目的是利用世俗方式追逐名利的成功,但是,致富的目的则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因为它可以提高社会福利,完善社会道德。他坚持“不要出卖道德去买财富,也不要出卖自由买权力”,“如果你损害良心,良心就会向你报复”,“只要怕干坏事,别的就都不用怕了”,“贪心和幸福永不会碰面,它们又怎能成为熟人?”

富兰克林式的资本主义,是有道德约束的资本主义。他有强烈的道德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就是“法无德不立”。他认为大学不应该培养那些只会赞美上帝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学习的书呆子,而应该培养学生“造福人类、国家、朋友和家庭的志趣与能力”。

包容和妥协

在富兰克林的时代,北美殖民地和欧洲宗主国、殖民地各州、各种信仰、各个阶层之间,充满了矛盾。凡涉及现实利益,分歧往往多过共识,且常常朝令夕改。富兰克林在这个大变局中扮演了稳定器的作用。他富有前瞻性,1754年提出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联盟方案,但他不极端,即使方案通不过也不怨天尤人。因为他的公正和协调能力,他一直被殖民地各州公推为去英国和英王以及议会进行谈判的代表。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又出使法国争取援助。在当时的情况下,“独立宣言只是宣布我们独立,真正重要的是使宣言变成现实,而要达到这一点除非我们能够获得外国援助并与之结盟,否则殖民地的反抗事业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他在法国和英国之间斡旋,最终将法国拖进了反英力量的序列。

富兰克林是善于沟通的大师,他用周旋于各种关系的方式游走于世界。他的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可能源于苦出身和在商界的打拼。从当印刷工开始,他就教育自己要避免武断,要用谦逊的口气来表达个人意见,比如不用“一定”、“无疑”这样的词,而是说“我想”、“我猜想”、“因为什么理由,在我看来这件事好像是”等有探讨和商量语气的语句。他主张谦恭,说对上级谦恭是职责,对平辈谦恭是礼貌,对下级谦恭是高尚。他非常重视通过群体来使个人发挥更大的力量。他成立的“共读社”每周五晚聚会,每个社员要轮流提交一两篇有关道德、政治或自然哲学的论文,大家讨论;每隔三个月要提交和诵读本人的一篇作品,辩论要以诚恳的探求真理的精神为指导,而不是争辩求胜。为了防止情绪过激,如果表达肯定意见和直接抗辩的时间过长,就会被宣布为非法并处以小额罚金。

有人指责富兰克林“是一个妥协者而非一个有原则、具有英雄气概的人”,艾萨克森就此评论说——“富兰克林坚信,要谦卑地倾听所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实用的优点,也是一种道德准则。它建立在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的原则之上。例如,在制宪会议期间,富兰克林就愿意对自己的一些观点做出妥协,从而在最终产生了一部几近完美的宪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制宪会议中的代表都是那些死守自己立场不肯改变的斗士,会议就无法取得这样辉煌的成果。妥协也许不会造就伟大的英雄,但可以促成民主。”

一个人就是一块文明的基石

无论在校园,在美国宪法中心,在医院,在图书馆,都有富兰克林的雕像,那梳得整整齐齐的卷发,和智慧的大额头。

他并非完人,艾萨克森的传记说他是“有缺陷的伟人”。他有一个私生子,在巴黎出使期间有不止一个情人,在给情人的书信中有很多挑逗之词。传记并没有为尊者讳,但也没有因为这些缺陷否认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他的一生,对美国意味着什么呢?

艾萨克森说:“终其一生,富兰克林一直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这部宪法所珍视的民主共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他还是个年轻的商人时,就教育自己的同伴要做品行高尚、勤奋、负责任的公民。随后,富兰克林又试图让他们加入各种各样以互利和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社团,如共读社、图书馆、消防队、互助巡逻队和民团等。随后,他又创建了不同的网络,从邮政服务到北美殖民地哲学会,建立各殖民地之间的联系,对一个兴起的国家进行整合。最后,在18世纪50年代,富兰克林又推动各殖民地通过联合获得力量,一起为形成国家认同而努力。”再往后,他又致力于新共和国法律文件的制定。

《美国精神》一书则这样评价——“富兰克林将清教徒的美德和启蒙运动的启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摒弃了清教的缺陷和启蒙运动的狂热”。他反对暴君,也反对暴乱。他多元而实用,随和而包容,更像是科学中的爱迪生而不是牛顿,文学中的马克·吐温而不是莎士比亚。

文明的基石是什么?不是不断更迭的政治口号,而是让政体与政治的正当性真正得以确立的那些准则,以及践行准则的人格。是准则和人格共同造就文明的品格,造就“根的文明”。这种“根文明”在契约精神和法治的保障中,经由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性努力,得到延伸和发扬。

我所理解的富兰克林,就是美国“根文明”上的一块重要基石。他不相信人类的福祉可以是天上掉馅饼,“而是由平日里所获得的小进步日积月累而成的”。他的价值观的确简单,没有提过灵魂的庄严、原罪和上帝的神佑,而是一句话的信条,“帮助他人就是最好的侍奉上帝”。他喜欢可感知的世界,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但也毫不妥协地坚持那些对塑造新国家至关重要的准则,他从未向专制的权威妥协过。他是“权力和权利不是基于继承,而是基于品质、道德和努力工作”这样一种新秩序的化身。

当他去世后,当时最著名的诗人菲利普·弗瑞诺写了一首悼念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帝王们垮了一批换一批,

寻找继承者很容易;

举世无双的富兰克林啊!

很少人能指望比得上您;

您横扫了暴君的威风,

使九天的怒雷回避!

(郑土生 译)

文明的力量,才是本源和终极的力量。让政体得以成立的宪法准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毕生去践行准则的人——一个这样的人就是一块文明的基石。

预告:下周一将刊出《文明寻思录(下):中国的“根文明”在哪里?》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qspyqswhz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