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现代文学开山之作)

读书《审判》

休闲阅读指数:★★★

经典语录:

牧师说:“根本不必把他说的一切都当成是真的,只要认为他的话是必要的就够了。”

起先他想离开这里,可是后来,纵使你跟他说上一百次“这里是出口”,他也不肯动一动。

他们能够这么自信只是因为愚蠢。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现代文学开山之作)(1)


卡夫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生过着默默无闻的写作生活,创作了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卡夫卡文字简练,结构复杂,内涵深刻,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性人物。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现代文学开山之作)(2)

长篇小说《审判》写于1915年前后,被认为是卡夫卡最成熟的作品。《审判》代表着一种经典的“卡夫卡风格”,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实现了多重复杂的文学效果,被称为是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寓言。

一、《审判》的情节和主要文字特征。

《审判》是一个不成故事的故事,它有意弱化情节,增加文字的不确定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审判》从情节上讲它非常简单。整部小说分为四个阶段:被捕、庭审、诉讼和判决。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现代文学开山之作)(3)

在第一阶段中,30岁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早上醒来,自己的房间里突然闯入两个不速之客,他们声称,K已经被逮捕了。奇怪的是,法院既不公布K的罪名,也不将K抓进监狱,K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第二阶段是庭审,K本想在庭审现场为自己辨明清白,但他被法院的荒唐恐怖吓坏了,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尽一切可能解救自己。

于是,在第三阶段“诉讼”中。他到处想办法,但依然是莫名其妙、毫无原因地,所有人都告诉他,不要试图自证清白,老老实实接受法院的判决。

最后,在第四阶段“判决”中,K在教堂中遇到了神秘的神甫,神甫讲了一个“在法的门前”等待了一生而无法进入的人的故事。

围绕这个故事,K和神甫探讨了何为法律,何为有罪等问题。最后,K意识到,自己确实是有罪的。于是,在31岁生日的前夕,他顺从地接受了死刑,平静地被人拉到郊外处死了。但至死,K都没有得到法院的明确判决。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现代文学开山之作)(4)

《审判》不像普通故事那样,交待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并不是写作缺陷,而是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现代主义小说兴起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化的都市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空间。人们开始希望文学不再表现宏大的历史图景,而是如实地反映普通人的内心,尤其是复杂的心理动态。现代主义小说便应运而生,它们淡化小说情节,通过小说的形式和叙事技巧来表现多变的内心意识。

《审判》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它常常用象征、暗示和反讽的手法,制造出复杂多元的表达效果,读的时候充满不确定性,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填充小说未交代的空白。这样的小说虽然没有流畅的观感,但却能让人反复思索,后劲悠长。

二、为什么说《审判》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审判》并不是对某一个人的审判,而是对现代生活的一场大型审判,是现代生活活生生的寓言。在《审判》中,非但没有完整的情节,连人物都非常抽象。从主人公到法院里的各色人等,他们都没有基本的性格、身份属性、行事动机,更像是按照作者的意志行动的人偶。作者在有意识地创造和现实的距离,用抽象的人物讲述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说,《审判》是一个关于人在现代文明命运的普遍寓言。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现代文学开山之作)(5)

《审判》中,K代表着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正常运转的现代文明中的生存困境。无论是法官、差役、律师,还是法庭那些奇怪的建筑和制度,它们共同形成了一整个裁决系统,就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系统,而法律正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它最好的象征。

这套系统看起来非常公正,也汇聚了数以万计的智慧头脑,但却无法处理一个简单问题:假如罪行一开始就不存在,该如何证伪?这便是K遭到的困境:他必须证明自己无法证明的事实。

更孤独和绝望的是,K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在绝望之外,他还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冰冷和自私。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人,也不从直觉和感受出发来认识彼此,宁愿相信一个遥远陌生的系统,这种看似荒唐的逻辑,却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情景。这是卡夫卡经常书写的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并不相互信任,个体只能在困境中绝望地自我挣扎,现代文明的种种制度和系统加剧了这种隔阂。

三、《审判》中的经典意象“法的门前”对我们的启示

卡夫卡并不是一个只提供“绝望感”的作家。他之所以能被许多人喜爱,甚至成为村上春树等许多知名作家的偶像,是因为,他不仅提出问题,也给人们指出了答案的方向。在《审判》中,他埋下了的最重要的伏笔,也是小说最精彩的一章《在法的门前》,就是指引人们不要一味地忍受,而是要去直面绝望,超越精神困境。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现代文学开山之作)(6)

整个《审判》的高潮部分是K同教堂神甫的对话。神甫为K讲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曾经有一个乡下人去法庭见法官,法庭的守门人却告诉他,你不能进去,大门后还有许多扇门,许多守卫。乡下人向守门人百般恳求、贿赂,但最终还是只能等在门口。他从年轻等到年老,在他即将死去的时刻,守门人终于告诉他:其实,这道门只是为你而设的,现在你死了,我要关上它了。

K与神甫就这个故事产生了争辩,神甫认为,乡下人穷尽一生却只能倒在法律的大门前,是一个失败者。而K则认为,乡下人是凭借自己的意愿坚守在门前的,他一生都在追求和守候自己认可的东西,反而是看似权威的守门人更不自由,只能被动地作为一个牢笼而存在。这场争论实际上导致了K的精神转变,即:重要的不是法庭的裁决,而是自己的裁决。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现代文学开山之作)(7)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站在法的门前,每个人都在被审判。卡夫卡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我们发现自己处于罪孽深重的状态,这与实际的罪行无关。

一个人固然能在世俗法庭面前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没有犯罪,但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仍有在道德和精神上进步的空间。

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涉及这个主题,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并非无辜,承受着精神的重负,不断向内挖掘,提出精神上最深刻的问题,拷问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做了现代世界的帮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