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谈文学(疾病常常会激发作家的创作才情)

作家方方谈文学(疾病常常会激发作家的创作才情)(1)

楚天都市报4月21日讯(记者徐颖 通讯员王均江 钱道波)

人物名片

方方,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风景》《万箭穿心》《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武昌城》《惟妙惟肖的爱情》《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一年一度的“春讲”“秋讲”,都是文学的盛会。4月20日,2019年“春讲”主场活动“喻家山论坛”在华科大举行,围绕“文学与疾病”话题,来自国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展开对话。楚天都市报记者在会议间隙专访了华科大当代写作中心“春秋讲学”发起人、著名作家方方。

很多疾病缠身的作家都很棒

“文学与疾病”看似是跨界的两个东西,实际上却如影随形。华科大中文系教授刘久明在主持“喻家山论坛”时,做了一个详尽的统计:

从作家层面来说,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是学医出身,他们有的后来弃医从文,如中国的鲁迅、郭沫若,当代作家余华、池莉、毕淑敏,英国的毛姆,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沃尔夫、法国的布勒东、俄国的契诃夫等。

历史上还有许多作家,终身被疾病缠绕,文学创作则成为了他们对抗疾病的一种方式,最后他们成了非常棒的作家。如卡夫卡、勃朗特姐妹、契诃夫、鲁迅、郁达夫等都是肺结核患者,普鲁斯特多年一直身患哮喘,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伍尔夫和川端康成一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农民诗人余秀华自幼就是脑瘫患者。“有人做过统计,在世界最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中,身心完全健康的人大约只占10%,绝大部分作家艺术家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

写作能对病痛起到抚慰作用

记者:刘久明教授在主持时提出的疑问,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是什么原因使文学与疾病成为了一对“孪生姐妹”?究竟是因为疾病激发了作家的悲悯情怀和创作灵感,还是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才会变得才华横溢?

方方:一个人患病之后会激发文学创作的才华,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说得通的。 当你身体健康时,你是意识不到自己某个器官存在的。写作也类似,在常态情况下,很多东西人是意识不到。当身患疾病的时候,打破了常态,人就会陷入很多思考,比如,病会不会治好,死亡之后不能看到这个世界怎么办……各种情绪汇聚在一起,人会表达出更复杂的东西,而文学恰恰需要复杂的情绪和思考,所谓“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你会拷问自己,拷问人性。

很多作家把写作当成是对自己身体或心理疾病的抚慰,如果不写作,他们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宣泄自己的痛苦。

余秀华心理比大多数人强大

记者:关于“文学与疾病”的话题,有学者提到了余秀华。

方方:余秀华其实是一个内心很坚强、很有力量的人,但很不幸的是,身体给她带来了痛苦。她和那种身体很强大、心理有疾病的人是不一样的。余秀华的痛苦是身体疾病带给她的,可她的心理比大多数人都强大,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哀怨,余秀华没有,她是愤怒的,抗争的,有力量的,有时候甚至是不屑的,调侃的,显示出自己的姿态。我个人非常喜欢余秀华,我觉得一个人内心强大,是做人非常重要的一点。

记者:是的,余秀华不喜欢别人的同情。

方方:有一种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如果你不同情他(她),他(她)反而会不高兴,你怎么能不同情我呢?还有一种人是抱怨型的。永远在抱怨周边的环境,抱怨别人对他(她)不好,抱怨条件不足,而没想过要自己去改变环境,自己去创造条件。余秀华恰恰相反——我反正是一个脑瘫患者了,我就只能通过写作,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很多天才能力发展并不均衡

记者:刚刚我们谈到的一种情况,患有疾病的人爱好文学,激发了自己的能量,变成了很棒的作家。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家是因为写作才导致身体或心理产生疾病的,你怎么看这类现象?

方方:会有这样的人。写作是要付出心血的。特别是最初开始写作可能是日以继夜的,很多作家患有失眠,焦虑,我要怎么写?怎么写下去?怎么突破瓶颈?一些作家会慢慢由常态变成非常态。还有一些人慢慢变得不愿意与人交往,觉得浪费时间。时间长了,越来越成为习惯,不愿意与人交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在病态边缘了。这是一种职业病。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作家本人就是特立独行,就是不管不顾。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如果有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他便会是个“笑话”,大家会认为他是个“疯子”。很多天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在某方面的才能突出,但在其他方面不行。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作家宽容。很多作家之所以写作,就是因为他们不是均衡发展的,他们知道自己其他方面不行但写作行,才走上写作这条路的。

打开型的人相对会更加健康

记者:如果从心理专家的角度,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心理疾病?

方方:喜欢抱怨不是病吗?喜欢吹牛、喜欢炫耀不是病吗?小气不是病吗?喜欢告密不是病吗?只不过,抱怨、吹牛、炫耀、小气不构成对社会的破坏力,可以忽略不计,而有的毛病会对他人、他物、人际关系、对社会产生破坏性。

记者: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病人形象,他们起到一种什么作用?

方方:文学作品是社会的折射,社会的切片,文学作品中的人也是社会上某些人群的缩影。人群中有这么多病人,文学作品中也都充斥着病人就不奇怪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说疾病成就了文学。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很多重要的情节就是病人推动的。最近巴黎圣母院失火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本就是一个患了重病的人,副主教克洛德是心理上有病的一类人,性格活泼、热情似火的爱斯米兰达是一个正常人。由此,我也想到了心理学的一种观点,认为打开状态下的人,心理问题相对会少一些;而遮蔽型的人,心理问题相对会多一些。推及社会也是一样,打开状态下的社会,相对也会更健康。

记者: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到了“创伤代际传递”,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父母的命运传递给了儿女,非常令人无奈的轮回,是否是“创伤代际传递”造成的?

方方:我觉得“创伤代际传递”值得研究。有的是基因的传递,比如身体疾病或家族遗传精神病,有的是心理创伤的传递。创伤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价值判断。你对你的人生大事做出判断就构成了你的命运。比如,如果我不高考,我就是下岗工人。但是我做出正确的判断,我选择了高考,我就成了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