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把周瑜黑惨了(历史上周瑜根本没当过大都督)

罗贯中把周瑜黑惨了(历史上周瑜根本没当过大都督)(1)

看过吴宇森上下两部电影《赤壁》的人都有印象,周瑜被称为“大都督”。

在别的影视作品之中,周瑜同样被称作“大都督”。

这个,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在《三国演义》之中,不是一直称周瑜为大都督吗?(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记载:“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总统江东水陆军马。”)东吴被称为大都督的还有鲁肃、吕蒙、陆逊。

其实,周瑜的大都督是罗贯中给加的,导演吴宇森估计知道只是将错就错懒得改了。

就像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的一样,我们又被罗贯中的演义给涮了一把。

那么,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担任的是个什么官职呢?

呵呵,他是——

以“中护军”的官职指挥此次大战的。

孙权拜周瑜为“中护军”,不是拜为“大都督”。

罗贯中把周瑜黑惨了(历史上周瑜根本没当过大都督)(2)

“大都督”听上去不明觉厉,“中护军”听上去,似乎比较菜鸟。

其实,古人设置官职,并不是看着吓人、名字好听,而是要有出处。

前朝有出处的,才是靠谱的;前朝没出处,那就有些不靠谱,叫做胡编。胡编是没文化。

中护军,官名。原名护军,与中领军等同为重要军事长官。护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其中有: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中护军等职位,主要负责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中护军,看来不是个菜鸟,而是个比较大的官职,但是,没有大都督的官职大。

那么,“中护军”的官职,来源于三国之前的什么朝代呢?

护军官名,最早出现是在秦朝时所设置的护军都尉,后来的汉朝官制则延用秦制。汉高祖时,曾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汉武帝时,置护军将军,以韩安国任其职,尽护北击匈奴诸将领,隶属于大司马府,后复名为护军都尉。汉成帝时,护军都尉成为大司马府重要属官,位比丞相司直(秩比二千石)。汉哀帝时,将护军改名为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护军。班固曾经担任大将军中护军,不过亦是隶属于将军幕府,而非朝中列职。护军加个“中”,指的是中心地位,跟秦朝赵高担任过的“中车府令”的“中”一样的,只有皇帝最信任的人,跟在皇帝身边才有此官职。

吴国早期,并没有设“大都督”一职,官职设置承袭汉制,设的是“中护军”官职。因为中护军官职来源于秦朝,汉朝只是承袭,所以,从其设置的年头算是比较传统。而且,魏蜀吴早期的时候,还在打拼地盘,没有精力和条件在官职上多费神,只是照搬了汉制的官职。三国时,曾任“中护军”官职的名将,除了周瑜外,还有:赵云、陈到、李严、蒋济、夏侯玄、司马师、费祎等。

罗贯中把周瑜黑惨了(历史上周瑜根本没当过大都督)(3)

司马懿在任太傅之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解除了曹爽大将军的职务。这个时候,他儿子司马师,担任的就是中护军。此职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此之前,司马懿的大将军等实权职位被解除,只有一个太傅的虚职在身,而司马师以中护军的职位,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政变成功,还诛杀曹爽,灭了曹真的一族。虽然有实权,但是中护军的官职品位并不高。

细查史籍,周瑜终其一生,从来没有担任过“大都督”的高品官职。

他担任的是:

中郎将、中护军、偏将军、南郡太守。

这些官职并不高大尚。分析起来,可能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早夭,没机会。周瑜36岁就死了(175年-210年)。

二是周瑜在世时,孙权的势力范围不够大,拿不出太大的官给周瑜。

背后还有一个大背景:周瑜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大都督”的这个官职存在!

“大都督”这个官职,要在周瑜死了至少10年之后才出现的。

为什么要10年之后呢?

因为这个官职是曹魏政权设置的。曹魏政权建立的期限是:220年—266年。赤壁之战(208年)时,曹丕(187年—226年)虽已21岁,但离他做皇帝还差12年。大都督没诞生。

三国名将之中,明确记载担任大都督的——

曹魏有一人:司马懿。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

罗贯中把周瑜黑惨了(历史上周瑜根本没当过大都督)(4)

孙吴有一人:陆逊。(鲁肃和吕蒙也未任过大都督)。

曹魏政权的名将曹真、曹爽,都没担任过大都督,只担任过大将军。

刘备政权的蜀汉,没有大都督的职位。吴国为了跟风才跟曹魏学的,所以,陆逊才有机会担任此官职,周瑜太早没机会。刘备建立的蜀汉为什么没有设置大都督的官职?估计也是两个原因,一是蜀汉政治上打的旗帜是要“兴汉”,当然不能够跟“汉贼”曹魏学;二是这个官职,在秦汉官职和古代官职之中,似乎找不到出处。因而,蜀汉没有跟风设置此官职。

可是,外交上总得要对等才行。蜀汉有一个近似的官职,叫做“中都护”。这个官职是秦汉护军系列的,其中有: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中护军等职位。赵云等人跟周瑜一样,担任过“中护军”;可是,人家有了“大都督”,不能够老用中护军,也得换一个才好呀,而且,品位得高一点,因而,蜀汉将“中都护”从护军系列中单挑出来使用。蜀将之中,只有一个人担任过中都护,他就是李严。刘备托孤,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刘禅,李严此时担任了“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相当于蜀国的“大都督”或者大将军了。刘禅建兴元年,又封李严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

可见,中都护这个军事将领的官职,与曹魏和东吴的大都督是一个级别的。只是蜀汉这个官职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迹很浅,不如大都督在后世有名气,可中都护在当时名气大。大都督没有什么正经出处,曹魏有生造嫌疑,也许是将“督”军马的口语用了起来。

后世的魏晋南北朝,有了曹魏朝的依据,称“都督中外诸军事”的高官为“大都督”,认为此职位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南宋时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元代有大都督府。明代置“五军都督府”。清初沿袭明制,后废。

进入民国之后,所有的古代官职,几乎发生根本性改变,但还留下“大都督”。

辛亥革命起义之后,各省首领自称“大都督”。

罗贯中把周瑜黑惨了(历史上周瑜根本没当过大都督)(5)

曹魏发明的官职古为今用的火了一把,有点儿回光返照的意思。

昙花一现之后,“大都督”退出历史舞台已有100余年!

附:周瑜官职古籍原文记录——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

呵呵,里面不是有个“大督”么?这个是“大都督”吗?

估计后人就是依据它将周瑜称作大都督的吧!

又附:陆逊官职古籍原文记录——

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以为帐下右部督……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代蒙……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

其中,明确记载陆逊为“大都督”,而不是“大督”。

再附:刘备手下将领任“大督”的记录——

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

由上述史料的比较可知:大督,不是大都督!

罗贯中故意将“大督”写成“大都督”。

吴宇森和许多后人一样,以错就错了!

续附:大都督来历和与“都督”、“督”区别——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陆逊曾任之。蜀置中都护(李严),统内外军事。

“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统帅诸军的大将,而“都督”一职出现于汉末,最初应该是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汉末的时候,领兵的武官多称“督”,负责攻城的叫“升城督”,领某部者为“某部督”。先锋乃“大督”……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悬疑大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