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地名对照表(河南郑州市各县区名称由来和历史传说)

金水区

因境内河流得名。金水河流经辖区,故名。1948年前属郑县。1948年现辖区的城区、农村两部分分属郑州市和郑县。1953年撤销郑县,成立郑州市郊区,现辖区城区部分属陇海、二七、建设3个区,农村部分属郊区。1960年成立金水公社。1961年改称金水区。

二七区

为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而命名。1955年,郑州市第二区改为二七区。“二七”,即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2月7日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对郑州、江岸、长辛店的罢工工人进行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全线工人同仇敌忾,进行了英勇斗争。共有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高斌等51人被杀害,800余人负伤。进而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史称“二七”大罢工。1955年设区,为纪念此历史事件而得名。

上古时为有熊氏部落。夏属豫州。商属“亳”。西周属管国。春秋属郑国。战国属韩国。秦分属管县、密县。西汉属河南郡。魏晋属中牟县。南北朝先后属北魏的东恒农郡、东魏的广武郡、后周的荥州(后改为郑州)。隋唐分属管州、郑州、荥阳郡的管城县。宋属西辅郡。金贞祐三年(1215)改管城县为故市县,今辖区大部属故市县,南部侯寨乡分属新郑县、密县。元至元十七年(1280)复为管城县,今辖区属之。明清分属郑州、荥阳。清光绪年间创修卢(卢沟桥)汉(汉口)铁路,全国各地民工商户云集郑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成。1910年属永康区(今黄岗寺)。1913年分属郑县城厢区、永康区、人和区、仁亲区。1934年分属第一区、第二区。1941年分属长春镇、德化镇、豫丰镇、齐礼阎乡。1948年为郑州市第二区。1955年将二区改为二七区。1958年将二七区改为七一人民公社。1959年变七一人民公社为二七区人民公社。1961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二七区人民委员会。1968年成立二七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为二七区。

中原区

1961年设立, 因位置及过境道路得名。地处中原地区,且主干道中原路贯穿东西,故名。

民国初分属郑县永康区、郑县长乐区、荥阳县须水镇。1929年分属郑县齐礼乡、五权乡。1948年设郑州市第三区。1955年改为建设区。1961年更名为中原区。

管城回族区

以西周为管国都城,隋至元属管城县,今为回族聚居地得名。“管城”名称始于西周初封姬鲜(别称管叔、叔鲜等)于此,称管国。1958年,由郑州市陇海区、金水回族区合设郑州市管城区。1983年改为管城回族区。因历史上是古管国都城,且今为回族聚居地,故名。

商代在此建都,称“亳”、“隞”。西周初属管国,为都城。春秋时期属郑国。战国时期属韩国。秦设管县,属三川郡。汉代属河南郡。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中牟县部分置管城县,为管州州治。大业二年(606),管州改称郑州。大业三年(607),郑州改荥阳郡,治管城县。后历代称管城县,为郑州州治。明初废入郑州,为州治,属开封府。1913年为郑县治。1948年属郑州市第一区。1953年设立郑州市回族自治区,现辖区分属郑州市第一区和郑州市回族自治区。1955年郑州市第一区更名为郑州市陇海区。1956年郑州市回族自治区更名为郑州市金水回族区。1958年两区合并设立郑州市管城区。1960年为红旗公社。1961年复名管城区。1966年更名为郑州市向阳区。1981年改称郑州市向阳回族区。1983年更名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惠济区

2003年郑州市邙山区更名为惠济区,因境内惠济村及惠济长桥遗址而得名。惠济桥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石桥,明嘉靖年间重新修复,因通济渠郑州段又称惠济河而得名。惠济桥村以此桥得名。

旧属荥泽县。1931年属广武县。1948年分属郑县、成皋县。1953年属郑州市郊区。1982年分属郊区、金海区。1987年撤销郊区、金海区、新密区,设立邙山区,原郊区的古荥乡、花园口乡,原金海区的老鸦陈乡、毛庄乡和金水区刘寨街道划入邙山区。2003年更名为惠济区。

上街区

因境内有陇海铁路上街站而得名。古属汜水县。因汜水县城地处沟洼,明武宗时县治三次被水淹没,故曾三迁于地势较高的卢医庙街市。久之约定俗成,称卢医庙热闹的街市为“上街”,即今上街村。上街站、上街区之名,均源于此。

上古为高辛氏祝融、有熊氏皇帝辖地。尧、舜、夏属豫州。商代为敖地。西周属东虢。春秋属郑。战国属韩之成皋。1948年前属汜水县。1948年属成皋县。1954年成皋县并入荥阳县,属之。1957年建郑州铝厂,始设办事处。1958年设立郑州市上街区。1959年荥阳县的上街、东柏社、西柏社等21个自然村划入。2004年荥阳市峡窝镇整建制划入。

巩义市

秦置巩县, 因地理特征得名。1991年设县级市,取原巩县名首字,及其政府驻地孝义镇之“义”字命名。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寓“山河四塞、巩固不拔”之意得名“巩”。

古为夏伯国。商称阙巩。西周为巩伯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始置巩县。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魏晋年间(220~398)县治由康店先迁小平津(今康店镇裴峪村),再迁至洛河右岸老城(今站街镇老城村)。北齐年间(550~577)废巩县,域属成皋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巩县。大业元年(605)县治一度由老城迁洛口(今河洛镇洛口村),属河南郡。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属河南省。1932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郑州专区。1955年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专区。1964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站街镇迁孝义镇。1983年属郑州市。1991年撤县设巩义市(县级)。

新郑市

秦代置新郑县,因西周郑武公迁此为都,名新郑邑而得名。《史记·五帝本纪》载,周平王元年(前770),郑武公随周平王由郑国都城咸林(今陕西华县西北)东迁,灭郐、虢二国后在此建都,仍称为郑。又为别于原郑国,改称新郑、新邑。

夏属豫州。商属京畿。西周为郐国。春秋属郑。战国为郑县,属韩国。秦置新郑、苑陵2县,均属颍川郡。汉属河南郡。东汉时期属河南尹。西晋省新郑入苑陵县。南朝宋复置新郑县。北魏再废新郑入苑陵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新郑县。唐属管州。宋熙宁五年(1072),属开封府。元丰八年(1085),改属郑州。金属南京路钧州。元属河南省汴梁路。明初属钧州。清雍正二年(1724),属直隶禹州。乾隆六年(1741),属开封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32年,属河南省第四督察区。1948年,属郑州专区。1953年,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2年,复属开封专区。1983年,属郑州市。1994年,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由郑州市代管。

登封市

唐万岁年间,因历史事件得名登封县。1994年撤登封县改设县级市。唐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登嵩山,封祀中岳,改元“万岁登封”,得名登封。

夏为阳城。周为颍邑。秦置阳城县(治今告成),属颍川郡。西汉增设纶氏(治今颍阳)、崇高(治今城关镇)2县。东汉省崇高入阳城,属颍川郡。三国魏属河南尹。西晋废纶氏,属河南郡。北魏天安二年(467)置颍阳县。东魏析颍阳置堙阳县,属洛州。北周废颍阳县。隋开皇六年(586)改堙阳为武林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武林县为纶氏县。隋大业元年(605)改纶氏为嵩阳县。唐万岁通天元年(696)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均属洛州。唐开元十五年(727)改武林县为颍阳县。天祐二年(905)改告成为阳邑县,属河南府。五代周省阳邑入登封。宋废颍阳,后复置,属河南府。金代省颍阳入登封县,属金昌府。元属河南府路。明、清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32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郑州专区。1955年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复属开封专区。1969年属开封地区。1983年属郑州市。1994年改设县级登封市。

荥阳市

荥阳一名来自荥泽。战国时期韩国筑城,以城(在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南)在荥泽之北而得名。秦置荥阳县。1994年撤县设县级荥阳市。“荥”指荥泽,“阳”指方位。《尚书·禹贡》:“荥波既潴。”《汉书·地理志》:“入于河,轶为荥。”颜师古注曰:“轶与溢同,言济水入河,并流而南,截河,又并流溢出,乃为荥泽”。 战国时韩国筑城,以城(在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南)在荥泽之北而称之“荥阳邑”。秦置荥阳县。1994年撤县设立荥阳市(县级)。

夏属豫州。商曰嚣地。西周属东虢。前10世纪周穆王置虎牢,后称成皋邑。前249年秦置荥阳县,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南北朝属北豫州荥阳郡。隋因之。唐先属荥阳郡,后属郑州。宋、元、明、清均属郑州。1912年属豫东道。1928年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8年属郑州专区。1955年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复属开封专区。1971年属郑州市。1994年撤县,设荥阳市(县级)。

新密市

西汉始置密县。1994年,撤销新密县设新密市。

因春秋为郑国新密邑且寓以“新兴的密县”之意而命名。《尔雅》曰:“山如堂者密”,因以为密县。

炎帝时为补国。黄帝时为密国。尧、舜、禹、夏、商时皆属豫州。西周时有古国郐、密、补、华,密国都城设大隗。春秋为郑国新密邑。秦属三川郡。西汉置密县,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属河南郡。西晋属司州荥阳郡。东晋十六国时先后属赵、燕、秦,南朝刘宋属荥阳郡。北魏初属荥阳郡,孝昌年间分置武陵、曲梁二城,属广武郡。北齐复置密县,属荥阳郡。北周属荥州,寻属郑州。隋初县废入新郑。大业十二年(616)复置,属郑州。唐武德三年(620)置密州,次年州废,以县属郑州。龙朔二年(662)属河南府。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郡。金、元属南京(汴梁)路郑州。元改密云县,割属钧州。明复为密县,属开封府钧州,又称禹州。清属直隶禹州,后改属许州府、开封府。1913属河南省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先后分属河南省第四、第一行政督察区。1948年属郑州专区。1955年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复属开封专区。1982年密县来集乡和城关镇的惠沟、五里店、楚沟、杨寨、高沟、甘寨6个大队(村)划出,成立新密区,属郑州市。1983年属郑州市。1987年撤新密区,复属密县。1994年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县级),由郑州市代管。

中牟县

西汉初置中牟县,因战国为中牟邑而得名。一说,“中”为“仲”谐音,即指春秋初郑大夫祭仲,为祭仲封地,“牟”,即牟山,在汉中牟故县城北五里。二说以“牟山”得名。《郡县释名·河南上》:“中牟县,汉名。县北五里有牟山,县名以山。”

夏商属豫州。西周称圃田,属管国。春秋称清邑,属郑。战国称中牟邑,属魏。秦称管县,属三川郡。西汉初置中牟县,属河南郡。三国属魏国司州。晋属司州荥阳郡。北魏省入阳武县,属北豫州荥阳郡。景明元年(500)复置。东魏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属北豫州荥阳郡。北周属荥州。隋开皇元年(581)因避文帝之父杨忠讳,改中牟为内牟。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圃田,属郑州荥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复名中牟,属郑州荥阳郡。五代时属东京开封府。北宋时属开封府。金属南京路开封府。元属河南行省汴梁路。明、清属河南省开封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改称开封道。193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陈留专区。1952年属郑州专区。1955年属开封专区。1969年属开封地区。1983年属郑州市。#郑州#​#郑州#​

河南古地名对照表(河南郑州市各县区名称由来和历史传说)(1)

河南古地名对照表(河南郑州市各县区名称由来和历史传说)(2)

河南古地名对照表(河南郑州市各县区名称由来和历史传说)(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