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体例(古书与白话相同意思)

古书注解的体例(古书与白话相同意思)(1)

鲁迅·图源网络

《古书与白话》“不读古书,白话是做不好的” 能说出此话的人,既不是智者,也不是愚者,至于是什么,说不上来,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吧。

此时此刻,​若有两本书放在你面前,在不告诉你书名,及内容的情况下,你是会选择白话文看,还是文言文看?估计99%的人都会选择前者。

​作者有一本名叫《中国小说略史》的书,有谁听说过?又有谁去看过?听说过的,或是看过的,大都是祥林嫂、百草园、阿Q、少中年闰土、血馒头之类的文章吧。那是因为作者用白话文写的,若用文言文来写,就跟那本无人知,无人晓的《中国小说略史》一样默默无闻。

​没错,此书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之所以这样做,用作者话说来就是:

​“ 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然而有作者,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听者或多不憭,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省其举例以成要略,至今用之。

然而终付排印者,写印已屡,任其事者实早劳矣,惟排字反较省,因以印也。”

由此看来,先是用了白话文写成稿子,但心字多,钞者手累,​才改用文言。作者虽是一片好心,可苦了我们后辈对文言造诣不深的人,结果这书却跟不上他的名气。

​但此书,在文学界地位很高,听说,还正是因为此书,才拔高了作者在文学界的地位,可以说他们是相辅相成。

​或许是白话文与文言文,两者作者都信手拈来,谁好谁坏,他才是最有资格说的。

​因此他说:“ 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正如要说明吸雅片的弊害,大概惟吸过雅片者最为深知,最为痛切一般。但即使“束发小生”,也何至于说,要做戒绝雅片的文章,也得先吸尽几百两雅片才好呢。

古文已经死掉了;白话文还是改革道上的桥梁,因为人类还在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 ”

​在我看来是各有千秋,文言文是用词优美,字又少;白话文是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有心想两者总相宜,但若无师傅领进门,想要了解其中的奥义,怕是要剑走偏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