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绘画插图(元代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翠竹的傲骨情节)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绘画插图(元代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翠竹的傲骨情节)(1)

画家邱汉桥带你走进百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故事

《清閟阁墨竹图》,元代,柯九思,纸本水墨,纵132.8厘米,横58.5厘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绘画插图(元代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翠竹的傲骨情节)(2)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

《清閟阁墨竹图》画中有作者自题:“至元后戊寅十一月十三日,留清閟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下钤“柯氏敬仲”朱文方印,画幅四角亦有柯九思印记,左上角为“敬仲画印”朱文方印,左下角为“锡训堂章”白文;右上角“奎章阁鉴书博士”白义方印,右下角“训忠之家”白文方印。另外还有倪瓒收藏印两方,以及其他藏家印鉴和乾隆皇帝题诗等。

画趣拾珍

青青翠竹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唐时期,竹子就已经成为了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时期,被后人奉为墨竹绘画鼻祖的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清代郑板桥更是提出了画竹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的说法,画竹艺术长盛不衰的势头,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被文人赋予特殊审美价值的竹子,一直激发着历代画家的创作灵感,元代的柯九思就是其中的一位。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绘画插图(元代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翠竹的傲骨情节)(3)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局部

柯九思(1290年-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是今浙江仙居人。柯九思出生于碧溪环绕、群山簇拥仙居县柯思岙村,他的父亲柯谦是当时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在父亲的影响下,柯九思自幼爱好书画,更因其聪颖绝伦被视为神童。长大后的柯九思集诗人、词家、金石鉴赏家、画家于一身,在诸领域都卓有成就。但成就最大的还是他所画的墨竹,被视为“湖州竹派”的继承者。

柯九思发展了文同的画竹技法,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融入画中,卓越而独特地创造出“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的画法,使他笔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幼竹充满朝气,稚叶初长,生机勃勃;新竹拔地而起,枝繁叶茂,奋发向上;老竹劲节健骨,枝叶稍疏,微微倚斜。元朝刘铉所曾赞叹柯九思的墨竹“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绘画插图(元代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翠竹的傲骨情节)(4)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局部

尽管柯九思在艺术上成绩显著,但其仕途却并不顺畅。早年的柯九思受到文宗皇帝的信任,曾经过着“晚值金銮殿”、“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的生活,但后来因为朝臣妒忌以及文宗去世,柯九思的地位一落千丈,直至流寓松江姻脂桥。曾经“迎风一笑春翩翩”的风流名士在隐退后心情十分抑郁,有文献记载,有一老者请他吟诗作画,他都因“山不入目不能画,水未入怀不能吟”为理由而婉言谢绝。柯九思一生,辱而不惊,宠而不骄。具有仙居风骨的他,在归南的余生岁月里,十分爱画竹,把人格和生命溶于笔墨丹青之中,创造了入生的灿烂与辉煌,也表现了画家的傲骨情志。

名家小传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绘画插图(元代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翠竹的傲骨情节)(5)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局部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擅画竹,并受赵孟頫影响,主张以书入画,曾自云:“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