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真正死因 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

永和十一年(355年)暮春的一天,一位年过半百的名士在父母的坟前,指天发誓:绝不再涉足官场踏入仕途,如违此言就是不孝之子,为天地所不载,名教所不容……

王羲之的真正死因 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1)

这位发誓者不是别人,正是让后世倾慕不已的“书圣”王羲之。

指天发誓,多是武夫鄙士所为。王羲之文采风流,风姿俊逸,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让王羲之如此痛彻肺腑以致有损名士风范?其实,不过是因为王羲之对王蓝田(王述)的负性使气而已。

王羲之可谓成名甚早。当时任吏部尚书的周错第一次看到王羲之的时候,竟然就将用来款待贵客的牛心炙第一个割给王羲之吃,从此王羲之声名鹊起,而当时王羲之年仅十三岁。征西将军庾亮、扬州刺史殷浩、晋安帝等对王羲之都是赞不绝口,堂伯父王敦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甚至认为王羲之即便和当时的大名士阮誉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较而言,少年丧父的王述一直闭门在家,安贫守约,鲜与外界往来,直到而立之年仍默默无闻。由于太原王氏家族曾有疑似“痴憨症”的遗传史,于是沉默寡言的王述便被人们误认为他也得了这种“病”。

如果拿王羲之和王述相比,论门第,王述难以望其项背;论才情。王述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论名望,王述只不过是无名小辈。所以,王羲之从内心深处根本瞧不起王述。

当听说王述因为性情急躁,竟然和鸡蛋大动肝火的时候,王羲之几乎为之喷饭,戏谑王述:即便是他的父亲、名胜一时的东海太守王安期如果有如此性情,也是一无可取,何况是王述呢?王述后来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仍然和宾客奚落王述,说王述只适合当尚书,到老了或许能升为仆射(读作“夜”),要想进一步高升就不可能了。不屑之情溢于言表。王羲之为何独独和王述过不去呢?那是因为后来者(王述)竟然与之“共伍”,而且大有超过自己的势头。

当王羲之还在挖苦、奚落王述的时候,王羲之已经开始注意到了王述的变化,而且王述的变化简直是令人咋舌。王述被举荐之后的表现令王导十分满意,以致怀疑王述的“痴憨”是别人有意的诋毁。王述以“人非尧舜,怎么可能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指斥拍王导马屁的宾朋,令王导叹服不已,连同僚庾亮也称赞王述“清贞简贵”。王述初人仕途收受贿赂,这时也金盆洗手,而且清洁绝伦,财务皆散之亲故,衣服宅宇一往如昔。此后,王述之誉一路飙升。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是,令王羲之想不到的是王述的急性子居然也发生了质变,面对粗人谢奕的咒骂,王述仅以面壁应对,直至泄愤之后的谢奕扬长而去。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其实,此时的王述早已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面对王述的“改头换面”,王羲之的内心是不平的,更有些不安。尤其是当王述和自己齐名的时候,更让王羲之难以容忍。王羲之对王述的挖苦、奚落,无疑是不安和担忧的表现。

王述巡查郡县唯独不到会稽,等到离开的时候,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别而去以反辱王羲之。不久,余怒未消的王述又后检校会稽郡,稽查王羲之的得失。尽管王羲之不是名将王离之后。两人最初的嫌隙源自王羲之当时的无礼,王羲之不仅侮辱了王述本人,更是对王述父母的不敬;“事亲孝谨”的王述也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王羲之无礼在前,王述报复在后。而王羲之的无礼,根本原因是王羲之因为看不起王述,无法容忍王述这一后起之秀和自己齐名。而且,二人在爆发“冲突”之前,王羲之就已经多次挖苦、奚落王述了。

由此可见,羲之书品超凡入圣,人品似觉稍欠。无奈,人无完人也!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名人介绍

王羲之的真正死因 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2)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真正死因 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3)

《兰亭集序 / 兰亭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真正死因 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咸:都。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是日也:这一天。惠风:和风。和畅,缓和。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骋:使······奔驰。极:穷尽。信:实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向:过去、以前。陈迹:旧迹。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喻:明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王羲之的真正死因 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5)

【作品鉴赏】

《兰亭集序 /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兰亭集序/兰亭序》描述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世的感怀,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王羲之的真正死因 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6)

《兰亭集序 / 兰亭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名家点评】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