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骂曹操檄文内容(陈琳骂曹操骂孙权)

陈琳骂曹操檄文内容(陈琳骂曹操骂孙权)(1)

陈琳是文学家,但世人记住的,是他的两篇檄文,一篇为袁绍骂曹操,一篇为曹操讨伐孙权。

檄文,讲究一个快准狠,陈琳算是彻底掌握了诀窍,下笔毫不留情,又狠又准,攻击性和煽动性爆表。不仅把曹操骂痛了,还彻底骂服了,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赢后俘虏了陈琳,惜才未杀,留在身边专门负责写檄文,后来发兵征讨孙权时,果然派上用场,陈琳骂得孙权脸都绿了。

凭借着这两篇传世檄文,陈琳彻底成为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第一大喷子。作为职业喷子,首先要具备的便是职业素养,才华是必须的,看待问题得透彻,读书要多,获取素材要全面,这样下笔才能从容不迫。

陈琳具备这些素养,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他,文学素养高,虽然传世作品并不多,但他的诗歌带有明显的汉乐府风格,语言朴实,使后世诗人争相模仿,魏晋时期多有继承者。

这位进阶三国第一喷子的仁兄,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初次登场

陈琳的生年不可考,只知道他是广陵射阳人,今天属于江苏淮安。他的前半生完全空白,在史书中初次登场,是以大将军何进主簿的身份。

何进是东汉时期外戚大臣,在汉灵帝手下担任大将军,彼时黄巾军起义遍布全国,何进镇守京师。东汉终其一朝,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中走向衰亡。

当时,宦官擅权,何进想要除掉那些宦官,因为太后反对,何进就想召集各地军阀进入京城,挟持太后,诛杀宦官。这时候,我们的主人公陈琳出场了,《后汉书·何进传》中记载了他劝谏何进的原话:

"《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天人顺之;而反释其利器,更征于他。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必不成功,只为乱阶。"

即鹿无虞,原意是指进山打鹿,如果没有熟悉地形和鹿习性的虞官帮助,将白费力气。后多比喻做事草率,劳而无功。陈琳先是直接告诉何进,时机不成熟,难以达到目的,紧接着就晓之以理分析,何进掌握着京师兵权,应当机立断自行派兵诛杀宦官,而不是求助于四方将领,到时候这些军阀进到京城来,容易发生冲突,以至于乱了朝政,想控制就难了。

陈琳骂曹操檄文内容(陈琳骂曹操骂孙权)(2)

劝谏起承转合,道理分析得十分透彻,无奈何进不听,后军阀入京,果然朝廷大乱,自己也在乱军中被杀。

陈琳初次登场,展现了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但是时运不济,跟的人不对,《三国演义》多次出现的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对于陈琳来说,乱世中想要有所作为,这样的选择是必须的。《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了陈琳在何进被杀后的走向,他跑到冀州避难,被袁绍召入,专门负责处理公文,军中文书大多出自其笔下。正是在袁绍的麾下,陈琳写出了人生的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

那时的陈琳尽管具体年龄不详,但据考大约四十多岁。人到中年,终于要发迹了。

达到巅峰

陈琳在檄文中,列数了曹操各项罪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大加贬斥,还大骂曹操祖宗三代,揭曹操是宦官之后的短,"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说曹操的残暴无德,历史上找不到能超过他的了,够狠。

据说曹操读到这篇檄文时,气得浑身打颤,华佗没治好的头痛疾病都被气好了。

袁绍算是陈琳走上人生巅峰的第二块跳板,檄文一出,骂是骂痛快了,但战场上要用实力说话,尽管当时袁绍的实力胜于曹操,但在官渡之战后,优劣调转过来了,眼看着大势已去,袁绍郁郁而终。

袁绍一死,他的儿子袁尚继承了他的位置,但此时他们的势力已经是强弩之末,袁尚很快乞降,曹操不允,继续攻打,直至最后袁氏大本营邺城,陈琳被俘虏了,时间是公元204年。

二人相见的场景必然十分有趣,高高在上的曹操和唯唯诺诺的陈琳,史料记载了曹操抓到陈琳后,不无怨恨地说,"你骂我就算了,为何连我祖宗都不放过?"《三国志》记载,"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

陈琳骂曹操檄文内容(陈琳骂曹操骂孙权)(3)

陈琳跪地不起,爱惜人才又善于笼络人心的曹操,对陈琳既往不咎,招他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干的是老本行。从史料中可以看到,陈琳还是比较感激曹操的,既有感激不杀之恩,也有感激知遇之恩。

陈琳在曹操麾下尽心尽职,充分发挥他的才华,曹操自己也是文学家,才华不低,每每底下人写文章,都能提出点修改意见,但陈琳的作品,让他难以下笔,无法增删一字,侧面印证了陈琳的才华。

年过半百的陈琳在曹操这块良木之下,达到了人生巅峰。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曹操最后一次带兵征讨孙权,他命令陈琳写一篇檄文,即《檄吴将校部曲文》,檄文开篇写道,"孙权小子,未辩菽麦",骂孙权无能,劝勉东吴的将校部曲们弃暗投明。

然而,正值人生巅峰的陈琳,却遭遇了瘟疫,史书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丁酉大疫,陈琳病故,"建安七子"中除了陈琳,尚有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四人死在这场瘟疫中。

建安文学由此凋零。

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

到了这里,陈琳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笔记君想拓展一下,谈谈个人对历史的看法。

从建安七子到正始之音,再到竹林七贤,风气上一脉相承,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跃进。建安七子所在年代,乃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文人士子大多依附各股势力,以此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正始之音,则是出于曹魏的正始年间,魏晋玄学之风出现苗头,这也与天下大势已定有关,经过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文人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政权相对稳定,他们也得以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最终到了竹林七贤,天下归一,外忧已定,内患却不断,门阀士族之间的争斗成为主要的矛盾,政治黑暗,与乱世中需要倚仗大量文人参谋不同,此时的文人士子难有出路,文人们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形而上学上,开始大力推行老庄之道,魏晋玄学达到顶峰。

陈琳骂曹操檄文内容(陈琳骂曹操骂孙权)(4)

文人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笔下得到了展现,建安七子,多从汉乐府汲取养分,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越往后,越形而上,到了竹林七贤,作品已多是关注个人内心,寻求个性解放了。

如今翻看历史,探寻历史中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和作品中找到属于他们的历史坐标,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挣扎与追求,体会他们的悲情与荣耀,这应当是读史所应获得的东西。

历史不会给我们展现所有细节,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蛛丝马迹,猜测他们的真相,或者,历史真相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其中得到什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