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

听到甘蓝这名字

你可能会疑惑这是啥?

看到照片就恍然大悟了

原来甘蓝就是我们常吃的“包心菜”呀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1)

甘蓝,更口语的叫法有:包心菜、卷心菜等等,口感脆滑、味道微甘,市场价格友好,常常被用来做成手撕包菜、干锅包菜等美味菜肴,和白菜、油菜一样,属于是再普通、再家常不过的蔬菜了。

但是,甘蓝还有一个名字叫“洋白菜”,因为甘蓝起源于欧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培育出第一代甘蓝品种之前,我国的甘蓝种子基本都依靠进口。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2)

现在,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甘蓝品种,而且咱自己的品种已经主导了国内的甘蓝生产,“洋白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土白菜”。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国甘蓝的育种之路:从无到有 逐渐占据主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方智远近日接受CCTV-17《三农绿厅 总台发布》采访时表示,我国甘蓝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从丰产到品种配套、抗病、优质,我国自己的品种已经主导了国内的甘蓝生产!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3)

五十多年里收集鉴定3000多份种质资源

甘蓝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我国科学家对种质资源的收集。甘蓝种质资源是针对有研究应用价值或潜在研究应用价值的甘蓝材料,如: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以及特殊遗传材料等,进行信息收集和种质收集,这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4)

甘蓝种质资源的搜集工作很不容易。因为野生甘蓝是在几千年前的地中海边被驯化,那里的种质资源要更丰富。克服了距离甚远等困难,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50多年时间里,中国农业科学院用各种方法陆续收集、鉴定了3000多份的种质资源。许多引进的国外品种作为选育杂种一代亲本的原始材料,通过活体保存和生物技术的方式保存了下来,为甘蓝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5)

根据市场需求 不断调整育种目标

“家常菜”的背后是科学家几十年的努力

仔细研究了包菜的育种历史,发现咱们的科学家培育出的包菜品种,也很符合各个阶段的大众需求。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6)

第一阶段,当然是“从无到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甘蓝品种(“京丰一号”),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京丰一号”的名字突出了我国第一代甘蓝品种的特点:——该品种的产量特别高,当然“丰”也许还有另一层含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北方地区人们的日常蔬菜还是以萝卜、白菜为主,高产甘蓝的出现也渐渐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7)

有了以后,还不能满足于“一时有”,得“经常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家培育出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蓝,自此人们春、夏、秋三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甘蓝。

前俩阶段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科学家们开始追求甘蓝少点虫害,味道还得更好。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提升抗病能力,又培育出第二代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为了让甘蓝更好吃,又培育出第三代品种(“中甘8398”)。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8)

但第三代品种也有个问题,因为培育的杂交种子杂交率只有95%左右,所以这个品种的甘蓝容易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后来,科学家利用雄性不育这个途径培育第四代杂交种“中甘21”。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9)

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成功创制甘蓝首个单倍体诱导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该项研究成果可大大缩短甘蓝育种年限,是甘蓝育种研究的关键性突破。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10)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11)

未来将致力于提升品种抗性

白菜紫甘蓝的做法大全家常 甘蓝曾经的洋白菜(12)

有了更短的育种年限,更先进的育种技术,对于甘蓝产业的未来方智远很有信心。他介绍说,甘蓝产业总目标是老百姓不仅仅有菜吃,而且要好吃、好看,更要具备良好的抗性。我们现在已经达成了一年三季露地种植甘蓝“想吃就吃”、产品稳定——在市场可以闭着眼睛挑等成就。下一步科学家们的研究方向,是将抗病性、抗逆性和品种结合好,提高甘蓝夏天耐热、冬天耐寒的能力,争取让大家在冬天也能买到刚刚采收的露地种植甘蓝。

编辑:哲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