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白无故打嗝是癌症吗(男子连续打嗝多日)

日常生活中,偶尔「打嗝」太常见了,因此大部分人并没有当成一回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平白无故打嗝是癌症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平白无故打嗝是癌症吗(男子连续打嗝多日)

平白无故打嗝是癌症吗

日常生活中,偶尔「打嗝」太常见了,因此大部分人并没有当成一回事。


但你知道吗?打嗝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反复出现,可能是身体在“告诉”你:小心疾病!

男子连续打嗝1个月,一查竟患癌!

“浙江在线健康网”就曾报道过这样一个病例 ↓

75岁的林大伯因常常腹痛、胃口差前往医院就诊,看病过程中医生发现林大伯不停打嗝,顿时心生警惕。询问得知,原来林大伯一个月前就出现了打嗝症状,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医生赶紧让林大伯去做彩超检查。

结果发现,林大伯的肝脏内有一颗差不多鸡蛋那么大的肿瘤,靠近膈顶,触碰到了膈肌。医生推测,可能是肝脏肿瘤刺激到膈肌引起膈肌反应,造成了连续打嗝。林大伯血液化验甲胎蛋白(AFP)明显增高。在B超定位下进行了肝脏占位穿刺活检,证实林大伯为原发性肝癌。

进行肝癌综合治疗后,林大伯打嗝症状完全消失了。(来源:浙江在线健康网)


看完新闻,小康妹儿都觉得有些担忧,难道出现打嗝症状,就是患癌了吗?

这种打嗝,才要警惕!

打嗝,医学上又称呃逆,是一种很常见的生理现象。主要是由隔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引起,继而空气突然吸入呼吸道,声门迅急关闭,所产生的“呃、呃”的声音。

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在快速吃东西、饮水时;大笑、饮酒、姿势体位改变时,都有可能会打嗝。


在临床上,打嗝主要分为以下2种情况:

01

暂时性呃逆


单发性或一过性,持续时间在数分钟至48小时以内。这种暂时性的呃逆,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通过人为控制或自然消退。


02

顽固性呃逆


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呃逆,被称为顽固性或持续性呃逆。当长时间持续打嗝、反复打嗝,就一定要警惕了!因为,顽固性呃逆通常出现在身体存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身上。


小康妹儿提醒:

平时生活中,偶尔打嗝,持续时间又不长的这种暂时性呃逆,大家不用太过担心。但是!如果是顽固性呃逆,就需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疾病最佳的治疗时机。

老打嗝?可能是这5种疾病的“预警信号”!

小康妹儿前面介绍过,顽固性呃逆大多数都与身体疾病和损伤有关。所以,如果是长时间打嗝的话,还需当心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01

胃胀、胃炎


当患有胃部疾病时,也会引起打嗝,同时还可能会伴有轻微的腹部不适,需及时就诊。

02

神经损伤


膈肌痉挛很可能还同迷走神经损伤存在着关联,比如肿瘤或外伤造成的神经损伤就会引起长时间打嗝。

03

中风


打嗝甚至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中风预警信号。发生在后脑部位的中风,很容易就引起顽固性打嗝。


如果打嗝的同时,患者还常常伴有身体麻木、胸痛、视力模糊等症状,就要怀疑是不是中风的预警了,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


04

肾功能变差

肾脏刚开始出问题时,人体通常没有什么感觉。但是随着体内有害废物越积越多,会让膈肌和迷走神经不舒适,就会导致频繁的打嗝。

05

癌症


持续、反复打嗝,就要当心癌症侵袭。上文病例中,林大伯就可能是因肝脏肿瘤刺激到膈肌,引起膈肌反应,才会造成连续打嗝。此外,食道癌、贲门癌、胃癌患者也有可能会出现连续打嗝的症状。

6个小妙招,教你快速止嗝

相对于由疾病引起的打嗝,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的打嗝,虽然不影响身体健康,但也会让自己十分不舒服。

今天,小康妹儿就为大家送上6个快速止嗝的“小妙招”!

01

掩耳法


用手指堵住耳朵,从而抑制迷走神经末梢的活动,停止打嗝。

02

“惊吓”法


在受到惊吓时,迷走神经的活动会受到抑制,所以可以突然地拍下打嗝者的后背,或者突然大叫,吓他一跳,通过惊吓来刺激迷走神经来“打断”打嗝。

小康妹儿提醒:不是所有人都能“吓”的!这个方法不适用于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患者,切记切记!

03

喝水法

连续喝下几口温开水,因为胃部离膈肌较近,从内部温暖膈肌,就可以缓解膈肌痉挛,从而止嗝。


04

深呼吸

先深吸一口气,憋一会儿,然后慢慢呼出,反复几次。这样可以有规律地调节膈肌的收缩放松,从而缓解打嗝。

05

屏息法

打嗝的时候,可以深吸一口气,尽可能长时间地屏住呼吸(但别憋到喘不上气)。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干扰到打嗝的神经反射活动,抑制膈肌痉挛,而憋气可以积聚二氧化碳,起到缓解打嗝的作用。


06

纸袋法

如果憋气让你不舒服,那么可以拿一个信封或一个纸袋罩住口鼻呼吸。这也能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让身体忘记打嗝(但罩的时间不宜过长)。

#今日互动#

至于哪种方法止嗝更有效?

大家试验了之后

欢迎留言

跟小康妹儿分享一下吧!

商务丨会务合作电话:028-69982575

新闻来源:浙江在线健康网

文章综合自:腾讯医典、生命时报、保健时报、大河健康网

编辑:豆豆、Mee 图:123rf等 动图来自SOOGIF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