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珍珠塔电视剧版(青春版锡剧珍珠塔)

锡剧珍珠塔电视剧版(青春版锡剧珍珠塔)(1)

我和锡剧的接触,最早起于何时?

6月20日晚,坐在阔别已久的无锡大剧院歌剧厅,观赏着无锡市锡剧院演出的全本锡剧《珍珠塔》,我不自禁地漫溯于记忆的最深处。

那个时候,我应该还穿着开裆裤,父母工作很忙,常由祖母照顾。

我的祖母是一个戏迷,加入了一个草台班子,经常去乡间庙会演出。没有演出的日子,便常去锡惠公园,在阿炳墓后面一个绿树环绕的土台子上,与一帮老头老太唱念作打,闹个半日。

那时候的我,自然没有欣赏锡剧的能力,却又无其他事情可做,只好在土台子周围玩泥巴、数蚂蚁。时间久了,倒也对《双推磨》《珍珠塔》、大小王彬彬耳熟能详,偶尔还能依葫芦画瓢地唱上几段。

祖母对此十分高兴,时不时要拉着我到人前演唱。我自小性格腼腆,对此内心着实抗拒,却又无可奈何。

锡剧珍珠塔电视剧版(青春版锡剧珍珠塔)(2)

也许就是因为上述原因吧?在我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传统戏剧相当抗拒。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老咸极爱京剧,有事没事总要唱几嗓子。我当时的想法:这厮怎么和老头子似的?!

等到我对传统戏剧生出些许兴趣,已是很多年以后。那时候,白先勇先生正在着力复兴昆曲,排了一出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巡演。我生性喜爱附庸风雅,这样的热闹自然不能不凑。

也许是年纪渐长,心境发生了变化,原本一听到咿咿呀呀就犯困的我,于这青春版《牡丹亭》中倒是咂摸出了些许味道。此后,对于传统戏剧的抗拒慢慢淡去,但也是昆曲看得多,其他戏曲看得少。

《珍珠塔》本就是锡剧经典剧目。可再经典的作品,倘若不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味,也会失去生命力。就如《西游记》,故事大家都知道,电视剧以及各种改编作品很多人都看过,但能耐着性子读完厚厚一本吴承恩原作的,恐怕并不多。

锡剧珍珠塔电视剧版(青春版锡剧珍珠塔)(3)

小小王彬彬

而无锡市锡剧院的这一版《珍珠塔》,好就好在充分借鉴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用精心设计的舞美、极度契合角色的优秀演员,拉近了古典与当代的距离,给经典剧目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于舞美而言,这一版《珍珠塔》的服化道非常精美,主要角色随场景转换及剧情发展备有多套戏服。且戏服制作精美,刺绣图案与场景、人物身份十分契合。比如陈培德这一角色的戏服,做寿、居家各不相同,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这一版《珍珠塔》充分利用剧院舞台的大空间,根据剧情搭建不同场景,并运用现代技术,化抽象为形象。“许婚”那一场,九松亭后九株老松直干凌空;“劫塔”那一场,舞台上雪花纷纷,让方卿“一夜功夫大雪飘,黄州道上行人少。茫茫四野一片白,天寒地冻路难跑”的唱词与表演增加了许多生动形象与说服力。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见姑”、“羞姑”这两场的灯光设计。兰芸堂上,正中主座的灯光角度很巧妙,方朵花往那儿一坐,面部立刻多了许多阴影,为角色平添了几分面目可憎。

锡剧珍珠塔电视剧版(青春版锡剧珍珠塔)(4)

董旭红

至于本场演出的演员,自不用说,都是极其优秀的演员。

饰演方卿的王子瑜老师,是“彬彬腔”第三代嫡传,有“小小王彬彬”的美名,唱功、身段俱佳。

饰演陈翠娥的蔡瑜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锡剧“梅派”传人。“哭塔”中,蔡瑜老师的演唱声泪俱下催断人肠。“造信”中,蔡瑜老师的表演极其精彩地为观众展示了什么叫“一身演技全在眼”——美目流转之中,小儿女接到情郎书信时的娇羞、渴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余角色,如董旭红老师饰演的方朵花、潘华老师饰演的陈培德……性格鲜明,演得都十分出彩。

当然,锡剧作为地方戏剧,和昆曲相比,少了些文人戏的细腻婉转,词、曲要粗糙很多,但胜在节奏明快,更贴近民俗世情与民间的审美趣味。

锡剧珍珠塔电视剧版(青春版锡剧珍珠塔)(5)

潘华

以方朵花为例,这一角色的趋炎附势、虚荣市侩世所罕见,很难想象一个官宦世家真能培养出这么一个女儿。可是从当时的民俗世情出发,这个角色的行为逻辑却也不是没有几分道理。

她在众夫人面前炫耀方家的权势富贵,极尽夸张之能事,让我想起皇帝耕地用金锄头的民间想象;她将方家和陈家分得一清二楚,则符合“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的旧时俗语;至于见到侄儿落魄,立刻翻脸,则让我想起了清代乾隆年间李百川的小说《绿野仙踪》第四回,冷如冰前往江西探望多年未见的姑母,姑父“周通见于冰丰神秀异,举止不凡,又见服饰甚盛,随从多人,倍加敬爱”。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绿野仙踪(精校百回批注)》中,时人有如下批语:

“与世接交,才貌固不可少,而服饰随从更是要紧。假若孑影孤形,衣服褴褛,任你怎般才貌,到亲戚家求人不厌恶足矣。敬固无望,这爱之一字,该从何处起。周通是富有余而学问不足之人,所见焉能脱俗。”

可见当时世情便是如此,方朵花如此嘴脸倒也不算没有根据。

锡剧珍珠塔电视剧版(青春版锡剧珍珠塔)(6)

蔡瑜

此外,方卿母子在方家倒台后寄身“坟堂”,又让我想起《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坟堂即古时富贵人家坟前的享殿。封建时代以孝治天下,一般来说官员获罪抄家,朝廷也不会挖其祖坟、绝其宗祀,凡祖坟所属的祭田、宗祠、享殿都会予以保留。

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方卿母子所以寄身坟堂,其来由也有其制度依据。

至于“羞姑”那一场戏,是全剧的高潮与结尾,更是集中体现了民间有恩报恩、有怨报怨的审美情趣与道德观念,而这其中也不乏深刻的生存智慧。

方卿“羞姑”,正在得意之时,母凭子贵的方母身着“诰命夫人”服色登场,将方卿一通臭骂,逼他向姑母磕头认错。这一段粗看有些狗尾续貂,却是题中应有之意。

民间戏剧在娱乐之外,历来承担着教化的职能。新科状元、七省巡按将自己的姑母兼岳母羞得无地自容,爽则爽矣,可日后家庭关系如何处理?更何况,朝廷以孝治天下,方朵花固然有错在先,但她毕竟是长辈,方卿如此羞姑不留半分情面,有违孝道。若没有方母及时站出来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惹人非议在所难免。弄不好被人参上一本,还有可能褫夺官职。由此看来,最后这方母训子的戏码,也就值得再三思量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