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端取对数到底是怎么取的(算出11)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1 1等于多少竟然也曾难倒清华学生,有人传言提问的人正是温家宝总理,试想这么个大人物提出的问题,应该不简单吧!此时数学系的大学生也是十分困惑于是默默无言,而总理温和地回答道:

“自然而然等于1,这是基本的原理,如果不等于1那么将无法进行后面的计算,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不等于1,但数学上的法则不能改变。”

两端取对数到底是怎么取的(算出11)(1)

陈景润先生

我想的确如此,数学法则不能轻易改变,否则迷雾重重,对于社会来说亦是有某种道德规则,于国家而言就是就是国度法规,都不能轻易得变动,更不能因为某种特殊情况而避免了对触碰法律底线的人的法律制裁,所以自然而然坚持科学真理成为现代人生活一种必要要求。

在其他学系领域也有人向数学系推论看似不合乎常理的数学公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算一位,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更是令人赞叹不已,然而他却曾写下过“6-3=6”,这个数学式很显然在数学计算法则中是不存在的。

两端取对数到底是怎么取的(算出11)(2)

陈景润先生

但是在爱因斯坦的物理平衡理论相关推理当中该公式成立,这是因为提及到一种物质的存在时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即使产生微观上的变化,它仍然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就如生活当中把自己手中的钱花掉一半,相对于自己而言,用数学解释自己钱少了,用物理来解释所有的钱仍是存在的,对于钱自身来说没有变化,这就是数学与物理辩证的快乐。

而哥德巴赫于1974年提出这一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简化模型就是2=1 1,但他自己无法证明,于是求助18世纪最杰出也是最痴迷难题的数学家欧拉,直到去世也没有多少进展,实在是遗憾。

两端取对数到底是怎么取的(算出11)(3)

陈景润先生妻子由昆

但后人依然没选择放弃追寻真理的脚步,1932年英国数学家埃斯特曼证明到“6 6”仍未找到最终结果;1937年,来自意大利的蕾西进一步证明了“5 7”,结果证明到“2 366”就放弃了;1938年,苏联的数学家布赫夕太勃,更加出色证明到“5 5”,到1940年证明到“4+4”,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和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皆分别证明此猜想都失败了,然而他们一直摸索圆法、筛法和密率三条通向证明真理的大道,虽然前辈们前仆后继仍未有结果,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完完整整能证明这一猜想。

两端取对数到底是怎么取的(算出11)(4)

陈景润先生

1966年春,最接近真理的证明由陈景润先生向世界宣布(是相比较前者最接近),陈景润通过总结前人经验非凡能力和自身具有创新精神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正整数之和(也有人提及是一个素数和两个半素数的相关计算式),即(1,2),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又增添一笔骄傲风采。

1973年《中国科学》杂志正式发表了陈景润先生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还是陈景润提前改进古老的筛法更好展现其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这正是应了牛顿所言“站在巨人肩膀上”,那么这样分析的话1 1岂不是很快见分晓?

先看陈景润先生利用的是筛选方法,到没有可能到达目的地是选择创造“条件”,那就是把调教条件的范围扩大,于是证明的“充分大的偶数”(缩小范围将无限偶数圈定在部分偶数),而不是“任何大于2的偶数”。

受1941 年 Kuhn 首先提出所谓的“加权筛法”影响陈景润引入并证明了新的一类均值定理,方法是好方法,但是无异于加大难度,就如古代选蒙面妃子一般,现在又把每位准妃子挡在屏风后面,虽然一一对应,但是还是不能确定其非必要因素。

所以在陈景润先生加权筛选法中在 b = 2 时在估计主项和余项时出现了至今仍然无法克服的困难,所以利用陈景润的加权筛法不可能证明 {1, 1},也就不能证明1 1。

两端取对数到底是怎么取的(算出11)(5)

陈景润先生

不过陈景润先生这一重大推理过程给予数学史上新高度,他的执着追求真理精神是令人佩服的,我真为中国骄傲。虽然难题未解,我想不久的将来更多人研究一定会拿下这难题,所以仍需后辈努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