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廉的人物故事(古今廉洁小故事)

在我国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吏,他一生廉洁奉公、清白传家被人们广泛传颂,“四知先生”“清白吏”是他身上耀眼的标签,人们每每说起历史上的清官,自然就会想到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清廉的人物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清廉的人物故事(古今廉洁小故事)

关于清廉的人物故事

在我国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吏,他一生廉洁奉公、清白传家被人们广泛传颂,“四知先生”“清白吏”是他身上耀眼的标签,人们每每说起历史上的清官,自然就会想到他。

杨震身世显赫,其八世祖杨喜追随汉高祖刘邦建功立业被封为赤泉侯,其高祖杨敞是汉武帝儿子汉昭帝时期丞相,后封为安平侯,到他父亲杨宝这一辈时,专心研读西汉经学家欧阳生的学说,隐居不仕,以教书为生。杨震的成长经历深受其父影响,少时好学,博览群书,精研经学,学问深厚。但他长期拒绝州郡征召,像他父亲一样以教书为业,清贫度日。随着年龄的增长,“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直到五十岁,杨震开始在州郡做官。后来大将军邓陟慕其名节,举为茂才,一路提携,杨震踏上了大器晚成的仕途之路,并最终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因为工作需要,杨震到东莱任太守,在去东莱的路上,途径昌邑。他早先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此时正在昌邑当县令,听说自己的伯乐路经自己地盘便殷勤拜见。到了晚上,王密怀揣十斤金子要送给杨震,权做路途费用。

这就有了史书记载的那段对话: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

结果杨震坚拒不受,王密羞愧离开,从此,杨震便有了“四知先生”的别称。

后来,杨震转任涿州太守,在涿州任上,他坚持一贯的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谒见。一些老友和长辈看到他的儿孙经常吃粗粮,徒步当车,就劝他为子孙留下些产业,杨震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反而对他们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当官发财、光宗耀祖让家人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是古时许多人的想法,杨震的话一定颠覆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思想认知,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杨震的良好家风传承了下来。

史书记载,杨震的次子杨秉,年少好学,精通经学,长大后长期隐居不仕,在家教授弟子。四十多岁时应司空征召,任职侍御史,后来历任豫州、荆州、徐州、兖州刺史,又升任任城相。自从担任刺史,杨秉按照每日用度领取俸禄,绝不接受多余的俸禄。他的旧属拿着百万钱送给他,他闭门不见,很有其父当年暮夜却金的精神风范。俸禄之外,一无所取,其清廉让人感佩。杨秉所到之处,都以淳厚清白而知名,他的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称得上古时官吏的典范。杨震父子一生廉洁奉公、清白传家被人们广泛传颂。

杨震的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值得推崇。首先是"慎独"的观念。天知地知,即内心有敬畏之心,对内心正义和真理的敬畏。曾经看到一个说法,约束一个人行为的,如果是缘于羞愧感,那么,他更多的是服从于"他律"的,也就是,由他人的社会评价来定义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而由"内疚感"来约束自己行为的,是来自内在的行为规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律。所以,杨震关于"四知"的说法,恰恰就是"慎独"的核心意义。一个人人慎独的社会,也会少了很多违法乱纪的行为,而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一个拥有"慎独"品质的人,也会生活的更从容自在。其次关于留给子孙的遗产,杨震注重的不是物质形式的财产,而更多的是精神品格方面的财富。将家族优良的品格和美好的口碑传承给后代,是他们内在拥有价值和力量,外在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即使没有丰厚的遗产,他们也能够靠自己的能力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而物质的匮乏,反而更能激发后代发奋努力而成就自给的愿望。这正是授之以渔的智慧。表面看来,杨震显得有点迂,不够现实。但是,细想来,这才是他的聪明之处。内在的精神力量,价值感,自我实现的能力,是十分贵重的财富。

来源:通辽市直属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委员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